[转载]我的家乡——贵州省大方县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我的家乡——贵州省大方县作者:难得一坏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南靠六冲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瓜仲河为界与纳雍县相望,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总面积3505.21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389个村(居)委会,居住着汉、彝、苗、白、仡佬等23个民族。
大方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县境内海拔720米—2325米,年平均气温11.8℃,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50.4毫米,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县有天然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5%,空气清新,被喻为天然氧吧。
大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县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周属夜郎国地,蜀封罗甸王国,宋赐罗施鬼主,元置顺元宣抚司,明领贵州宣慰使,清康熙五年设大定府,明国三年废府设大定县,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大方县,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千百年来,水西彝族土司政权治所大方,世代相袭,使大方成为黔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传承了潮流古老渊深的华夏文明,积沉了多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奢香在摄贵州宣慰史期间,平息战衅、兴办汉学、开辟九驿、发展耕织,尽毕生精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致力于发展水西经济、文化,深受人民爱戴。大方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典籍繁多,人文景观丰富,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书法、灯谜、诗词、楹联、木雕、农民画、漆器工艺等,一直在黔西北文化领域独树一帜,兴盛不衰。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贵州省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表彰为“广播电视先进县”。记载历史轨迹的“井文化”、“塔文化”和贵毕高速公路修建后的“桥文化”与大方传统的荆州龙灯、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坡、白族节等民族风情串起了人类文明的链珠,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方传统文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水乳交融,焕发出勃勃生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概况】
大方县总面积3502.1平方千米。2003末总人口97.5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6万人;非农业人口4.24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白族。
县人民政府驻大方镇,邮编:551600。代码:522422。区号:0857。拼音:Dafang Xian。
【行政区划】
大方县辖10个镇、8个乡、18个民族乡:大方镇、双山镇、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黄泥塘镇、六龙镇、达溪镇、瓢井镇、长石镇、东关乡、竹园彝族苗族乡、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文阁乡、绿塘乡、鼎新彝族苗族乡、牛场苗族彝族乡、高店乡、小屯乡、理化苗族彝族乡、鸡场乡、凤山彝族蒙古族乡、安乐彝族仡佬族乡、核桃彝族白族乡、八堡彝族苗族乡、兴隆苗族乡、果瓦乡、大山苗族彝族乡、雨冲乡、黄泥彝族苗族满族乡、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沙厂彝族乡、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百纳彝族乡、三元彝族苗族白族乡、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
【全县人口】
2000年,大方县辖10个镇、2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5172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大方镇 78268 双山镇 34912 猫场镇 29332 马场镇 36256 羊场镇 23342 黄泥塘镇 31402 六龙镇 23525 达溪镇 24141 瓢井镇 29315 长石镇 32841 东关乡 21262 竹园乡 19458 响水乡 28102 文阁乡 24378 绿塘乡 12268 鼎新乡 33717 牛场乡 29348 高店乡 21666 小屯乡 21108 理化乡 38100 鸡场乡 28458 凤山乡 14826 安乐乡 12114 核桃乡 26927 八堡乡 26691 兴隆乡 21629 果瓦乡 12736 大山乡 12886 雨冲乡 9865 黄泥乡 13042 大水乡 11413 沙厂乡 11918 普底乡 16181 百纳乡 15705 三元乡 15087 星宿乡 9510
2003年,大方县辖10个镇、26个乡(其中18个民族乡),367个村委会、22个社区居委会。年末总人口97.5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6万人;非农业人口4.24万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