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古文翻译顺口溜暨应用
(2017-12-26 19:21:54)
标签:
时尚文化教育 |
分类: 教育 |
清镇市暗流中学
在执教了三十多年初中语文后,我们迎来了古诗文教学改革的辉煌时代。9月,新入学的一年级、七年级中小学生全部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有关消息,新初中语文古诗文124篇,占全部课文51%还多。
我们知道,要读懂文言古诗词,读懂文意是基本要求,这自然离不开翻译。因此,作为文言文教学,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上。翻译,则是体现学生读懂文意的主要形式。
在数十年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不断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言文翻译思路,并将其经验为一段顺口溜:
彭氏古文翻译顺口溜
一增二减三不变,调整语序通古今;
直译意译相结合,文从字顺记在心。
补齐省略增音节,语法虚词去无意;
纪年称谓直接写,专用名词不用译。
一、“增”以增加内容为主
文言文语言表达上,以单音节词为主,而且,句子有多种形式的省略成分,同时,还有特殊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及词类活用等,翻译时无疑都要增加内容。
1.单音节词翻译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如:伐无道,诛暴秦。——讨伐、诛灭没有道义、残暴的秦王朝。(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伐”,讨伐;“无”,没有,不;“道”,道义;“诛”,诛灭;“暴”,残暴;“秦”,秦王朝。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多音节词,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形式。
2.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古汉语中,省略句较多,有省略主语、谓语、介词、宾语、兼语、定语等大量现象存在,翻译时都需要根据前后文意补出而增加内容。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就竭尽了。(《左传·曹刿论战》)
依次补充(增加)的省略成分有:谓语;主语;谓语;主语。
值得一提的是,古汉语中数量词组往往只出现数词,翻译时必须补上.
②“一(个)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分数表示省略“分之”, 翻译时也必须补上。
③“而戍死者固十(分之)六七”。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意动用法翻译为词组(一般认为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名词、形容词不带宾语,古汉语中如果名词、形容词带宾语,那就是活用为动词,有时是意动用法,有时是使动用法。
如果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就是名词意动用法。
①稍稍宾客其父。——逐渐的把仲永的父亲当宾客款待。(王安石《伤仲永》)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译为“把......当宾客款待”。
如果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
4.使动用法翻译为词组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表述为“使......怎么样”。
如果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同理,形容词、动词具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也是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中山狼传》)
“生”,动词使动用法,“使......复生”;“肉”,名词使动用法,使......长肉。
②(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上天)必须首先使他的心志受到苦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疲劳)。
5.为动用法翻译为词组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为了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主语为宾语怎么样”意思。谓语可以由动词,也可以由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如:等死,死国可乎?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介宾短语
①失期,法皆斩。——延误了时间,按照法律都要处死。(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法”,名词活用为“斩”的状语,“按照法律”或“依法”。
②夜篝火,狐鸣呼曰。——夜间点燃篝火,像狐狸叫一样喊道。
“狐”,活用为“像狐狸样”与“鸣”构成复杂的介宾短语“像狐狸鸣叫一样”充当“呼曰”的状语。古汉语中,动词谓语前的名词,一般都有这种用法。
7.“虽然”、“妻子”等古今异义词翻译后,不仅语义大相庭径,而且音节文字增加。
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即使如此,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虽然”,在这里表示委婉的拒绝,应译为“既便如此,但......”。古语中是两个词,前者是承上便是认同,后者表示语义的转变。
相近的词语还有“然而”.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有时,单用一个“然”也是这种用法.
③“然侍内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的“妻子”是含义丰富的并列短语,现代汉语的“妻子”是指“与‘丈夫’相对的女性”,是专用名词;“绝境”是指“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两者意义大不一样。
二、“减”就是去掉没有意义的词语
具体的说,针对文中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用翻译,也不写出,直接去掉。
①夫战,勇气也。——作战,凭借的是勇气。(《左传·曹刿论战》)
“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引出下文或引发议论,在古文中的这种用法没有实在意义,不用翻译。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也”,句末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用翻译。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用天下归顺的力量,攻打父母兄弟都背叛的人,......(《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之”,语气助词,用于助于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用翻译。
③吴广者,阳夏人也。——吴广,是阳夏人。(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者,......也”,古汉语中典型判断句型,“者”“也”或联合或单独表示判断语气时,按照现代判断句翻译即可,“者”“也”均不再翻译。
④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失望而叹恨很久,说:“如果谁有朝一日富贵了,不要忘了大家。”
“之”句末语气词,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用翻译。
其他虚词,如果只有语气或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都是“减”的内容。
⑤“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三、“不变”就是不用翻译,直接写出
具体的主要便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名词不用翻译,表示时间的纪年、纪月、纪日的时间名词不用翻译,地名、事件等专用名词等不用翻译。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人名;“阳城”,地名;“涉”,陈胜的字,相当于名词。这些词,都不用翻译,即“不变”。
②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是特指纪年专用名词,不用翻译。(附记:有些资料包括教师用书,往往将古文中的纪年时间用公元纪年翻译出来,本人一直持反对意见,一是增加读者负担,没有几个人有这种专门的知识和精力去推算,二是就算课文有注解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三是避免行文繁琐。)
“藤子京”,人名,毫无疑问不用翻译,直接写出。
③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陈胜亲自带领队伍)攻打铚、酂、苦、柘、谯几个县城,都攻下了它们。(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铚、酂、苦、柘、谯”,皆为地名,全部直接写出。
四、“调整语序”
古汉语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用法译出,否则,就会造成语序混乱、词不达意的后果。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②何以战?——以何战?(《曹刿论战》)(介宾短语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宋有何罪?(《公输》)(动宾关系宾语前置)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之马,一食或尽(一石)粟。(《马说》)(名词中心语定语后置)
五、“直译意译相结合”与“文从字顺”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字字落实,译文与原文一一对应。意译,则是只求意会,不拘泥于一词一句,只要求翻译出句子的意义,力求文从字顺。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
陈胜是阳城县人,
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上,
怅
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谁有朝一日富贵了,不要忘了大家。”同伴们
笑
而应曰:“若
笑着回答道:“你是被雇来给人家耕地的,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涉 长 叹
曰:“嗟乎,燕雀 安 知 鸿 鹄之 志 哉!”
道:“ 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固然,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古文翻译各有绝招,但基本的规律还是必须的,而且,规律化能够给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感悟,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固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以期促进文言文教学的百花盛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