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国学经典选读·诚信篇

(2015-01-04 23:27:08)
标签:

诚信

国学经典

教育

分类: 文化

中华国学经典选读·诚信篇

彭良举 编选

 

君子无咎

《周易·乾卦·文言》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

译文

九三的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努力,晚上也随时警惕着,这样,及时遇到危险,但终究没有灾难。”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君子应讲究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人心如一的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事业的根本。知道事业可业发展就发展它,便可以见微而知著;知道事业应该中止而及时终止,便可以保持行为的道义。这样才能够做到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底层不忧愁。这也就是此卦爻辞所说的,整天勤奋努力,时刻警惕,即使遇到危险,但终究没有灾难。”

积善有余庆

《周易·坤卦·文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也。由辩之不早辩也。

译文

行善积德的人家,必定会获得吉祥;不行善积德(而为非作歹)的人家,必定会招致祸殃。臣子杀其君主,儿子杀其父亲,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出现的,而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恶念的爆发。原来是应该及早洞察而没有洞察(是非祸福的存在)!

君子有终

《周易·谦卦·彖传》

谦:亨。君子有终。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人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译文

《谦卦》:亨通。卜筮得此卦,君子将有所成。

《彖传》说:谦卑,则亨通。上天普照万物,使世界充满光明;地顺从天道,抚育万物成长。天的规律是亏损盈满的,补益谦卑的;地的规律是变易盈满的,充实谦卑的;鬼神的规律是危害盈满的,施福谦卑的;人道的规律是憎恶盈满者,喜爱谦卑的。谦虚的人处在尊高之位,(他的)道德会更加光明,处在卑下之位,(他的)德行人们也难以超越。这就是君子谦卑将终有所成的原因啊!

诚意

《礼记·大学》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所谓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诚者天之道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

孟子说:职位低下而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是不能治理百姓的。要获得上司的信任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能获得上司的信任。取信于朋友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侍奉父母而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也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博得父母的欢心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反躬自问而不诚心诚意,也就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要想诚心诚意也有一定的道路,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做到真心诚意。因此,所谓的真心诚意,是天的道路;追求真心诚意,是人类的道路。有了至诚的心意而没有感动别人,是没有的。不真心诚意,要感动别人也是不可能。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

《庄子•外篇•天地》

战国•庄周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译文

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忠臣、孝子尽忠尽孝的极点。凡是父母所说的便都加以肯定,父母所做的便都加以称赞,那就是世俗人所说的不肖之子;凡是君王所说的就都加以应承,君王所做的就都加以奉迎,那就是世俗人所说的不良之臣。可是人们却不了解,世俗的看法就必定是正确的吗?而世俗人所谓正确的便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世俗人所谓好的便把它当作是好的,却不称他们是谄谀之人。这样,世俗的观念和看法岂不比父母更可崇敬、比君王更可尊崇了吗?说自己是个谗谄的人,定会勃然大怒颜容顿改;说自己是个阿谀的人,也定会忿恨填胸面色剧变。可是一辈子谗谄的人,一辈子阿谀的人,又只不过看作是用巧妙的譬喻和华丽的辞藻以博取众人的欢心,这样,终结和初始、根本和末节全都不能吻合。穿上华美的衣裳,绣制斑烂的纹彩,打扮艳丽的容貌,讨好献媚于举世之人,却不自认为那就是谗谄与阿谀,跟世俗人为伍,是非观念相通,却又不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人,这真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个人迷惑,所要去到的地方还是可以到达的,因为迷惑的人毕竟要少些;三个人中两人迷惑就徒劳而不能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占优势。如今天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导向,也不可能有所帮助。这不令人可悲吗?  

行智信廉,人中豪杰

《素书》

西汉·黄石公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译文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讲究信用,可以使人信守约定;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豪杰。

附录:《行智信廉,人中豪杰》笺

清·王氏·笺

诚信,君子之本;守己,养德之源。若有关系机密重事,用人其间,选拣身能志诚,语能忠信,共与会约,至于患难之时,必不悔约、失信。掌法从其公正,不偏于事;主财守其廉洁,不私于利;肯立纪纲,遵行法度,财物不贪爱;惜行止,有志气,必知羞耻,此等之人,掌管钱粮,岂有虚废?若能行此四件,便是英豪贤人。

慎独则心安

《曾国藩家书·日课四条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慊,中庸之所谓戒慎”、恐惧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孟子所谓仰不愧,俯不怍,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廉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药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译文           

慎独则心安。自我修养,没有比养心更难的。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恶,却不能真正尽力为善去恶,这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别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学》中“诚意”这一章节,两次说到慎独。如果真能做到喜欢善如同喜好美色,讨厌恶事如同讨厌恶臭一样,尽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学》中所说的自慊,《中庸》中所说的戒慎恐惧,都能够切实地做到。曾子所说的问心无愧,天下都去得,孟子所说的俯仰无愧于天地的境界,所谓养心,没有比寡欲更好的办法,都是这些内容。所以,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

 

明·王阳明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馀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馀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绸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 注:教约此篇原为《示弟立志说》;教约,校规。)

译文

每天清早,学生互相揖让行礼后,老师要依次向每位学生提问:居家时爱亲敬长的心,能情真意切而不松懈疏忽吗?温清定省(孩子对父母要冬夏问寒问暖、晨昏问安)的礼仪,是不是努力实践而不欠缺遗漏?在路上行走时的形象,是否能随时谨慎在意而无任何放荡之处?一切言行心术,能做到忠信笃实而没有欺妄违心吗?每位学生都要求如实回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老师要随时就事地对学生给以委婉的教导和启发,然后,让学生各自回到座位上学习。

唱歌咏诗时要端正仪容,安定心气。声音明朗,节奏匀称,不急不燥,不狂不闹,不因畏难而气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精神舒畅,心平而气和了。每个课堂依据学生的多少分成四组,每天安排一个组唱歌咏诗,其余的都在座位上端正肃静地听诵。每五日,让四个组在课堂上一个组接一个组地唱咏。每个初一、十五,把各组召聚起来在书院里会歌。

练习礼仪,必须做到澄心肃虑。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礼仪细节,审查学生的容貌举止,不容疏忽,不容懒惰,不容自满,不容羞怯,不容随意、不容粗野。做到从容不迫,但不呆板迟缓;行动谨慎,但不拘束紧张。时间一长,礼貌自能纯熟,德性自能坚定。学生的分组有如歌咏。相隔一天,就轮到一个组练习礼仪,其余的都在座位上端正严肃地静观。练习礼仪的那一天,可以免去作课外练习。每十天就让四个组在课堂上依次练习礼仪,每月初一、十五召集各组在书院一起练习礼仪。

老师教书不在数量多少,贵在精熟与否。依据学生的资质,能学两百字的只教他一百字,让学生的精力常常保持富足有余,那么,儿童就不会因为辛苦而讨厌学习,相反会因轻松掌握知识而保有学习兴趣。诵读时,一定要让学生专心致志,口诵心随,一字一句,反复玩味。音节要抑扬顿挫,心意要宽广虚静。久而久之,学生自会明了义理,智慧与日俱增。

作为老师,针对学生必须每天首先考察其德性,而后依次为背书、诵书,练习礼仪或作课业练习,读书讲书、唱歌咏诗。大凡练习礼仪,唱歌咏诗等,均是为了经常保养学生的童心,使他们乐于学习而不感到厌倦,没有空余时间去干歪门斜道的事。老师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就知道该怎样教育学生了。即便如此,此处也只作了一个大约的述说毕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这可谓至论。

训蒙大意示教读注刘伯颂等

明·王阳明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乏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平定江西的动乱后,得胜班师。此文是临行前为晓喻赣南各县父老乡亲,兴立学社而颁布的文告。蒙以养正,意为蒙稚的时候应当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语出《易·蒙彖》。教读社学的教师。

译文:

古时候的教师,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育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而教育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忠信笃敬,圣人之术

《世范》

宋·袁采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不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入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译文:

言论讲究忠信,行动奉行笃敬,这种原则是圣人教人们如何获得乡里人们敬重的方法。不外乎在财物方面,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关键时刻,不干妨碍别人而方便自己的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许诺言给人,就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也一定要有结果;一旦定期有约,就是一时一刻也不耽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内心诚实敦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礼貌谨慎,言辞谦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言忠信,行笃敬”,不仅能得到乡亲的敬重,就是干任何事都能顺利。然而恭敬待人一事,因为对自己毫无损失,世人还能做到。可是如果不能表里如一,表面上待人很好,心中却轻视鄙薄,这就成了能“敬”而不能“笃”了,君子就会把他称为谄佞小人。乡亲们久而久之也不会再敬重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