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批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0-12-05 22:28:20)
标签:

吕祖谦

中国

批注

接受美学

语文教学

杂谈

浅论批注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张富玉

摘自:《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批注法,即批注法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批注法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运用批注法语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使读者对批注法语文教学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理论研究;实践探索;问题

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教师领着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阅读、解读的过程。过去,由于知识中心论加之盛行的应试教育决定着语文教学,师生对语文课文多是作仰视解读,被教参和专家的解读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师生都迷失了自我,成了知识的奴役而非建构者。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师生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我认为将批注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恰是在提高师生思考问题、发展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用好批注法,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应加强批注法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所谓批注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利用各种信息、各种媒介,通过眉批、旁批、尾批、夹注等形式,深入所要解读的作品,对词、句、段或篇进行或注解或加个性化批语的学习方法。它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使读与思结合,思与写结合,突出阅读个体的个性思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将批注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其有一定的研究,明白其历史渊源、理论依据、教学类型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批注法的历史渊源

批注在古代称之为评注或评点,评点是中国古代一种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古代经学有注、疏、解、笺、章句、章指等形式。有经学家把传注附于经文下或相应的句子后,以便读者阅读理解。如郑玄的《毛诗笺》、《礼记注》等。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夹批等形式,是在经学的评注格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自觉的批评方式,评点到了宋代才真正形成。黄庭坚《大雅堂记》说他读杜诗“欣然会意处,辄欲笺以数语。”从现存的文献来看,最早合选本与评点方式为一体的是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吕祖谦在一些文章的夹行之中,旁注小批,又于文中关键的字句旁边,进行标抹,以引起读者的重视,他还在书中详细批点了文章的命意、布局、用笔、句法、字法等。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因评点过《世说新语》,被视为是小说评点的开山之祖,最早把文人的狂狷之风,岸傲之气抒发至评点之中,他对明清的评点文化影响很大。

明清是文学评点的鼎盛时期。几大古典小说名著出现以后,它们都有一至几种评点本。如《三国演义》有钟惺评点本、毛纶、毛宗岗评点本、李渔评点本,《水浒》有金圣叹评点本,《西游记》有悟一子及悟元道人的评点本,《红楼梦》有脂砚斋评点本,等等。评点者或在小说前写序言,或在回前写总评,或在回后写尾评,或加眉批,或加夹注,形式多样,长短自如。可以说,“评点”文化影响了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的几百年间的读者。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后,随着学校教育的兴盛,这种评点的语文学习方式越来越少见了。

(二)批注法教学的理论依据

将批注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在中国古代没有,现在也只是一种尝试。是在学习古代语文学习方式上的创新。但凡一种教学方式,都应有理论支撑,且批注法在当今语文教学中要获得认可并发扬光大,也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作基础。批注法教学的理论依据就是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1.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由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五名文艺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是“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也就是说,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照下,读者被“发现”了,被赋子主动接受的权利成为自主的、开放的、具有个性的创造者。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师生都被视为知识注入的容器,教师按照教参的解读,将定论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记住而不需要思辨,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观念,但落后的评价体系及历史的惯性远未让教师走出原有的车辙。将接受美学引入到语文批注法阅读教学当中,对改变当前的语文学习弊端有很好的矫正作用,因为树立接受美学的教育理念能很好的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强调学习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具有累积性;强调学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具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观念符合批注法语文学习理念,为批注法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因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正是学生根据已习得的经验对文本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解读过程,是读者获取外部信息,情感体验的过程。

(三)批注法教学类型

批注法教学类型当前普遍划分为五个方面,这主要从学生进行批注法阅读的心理过程来确定的。

1.直感式批注。它是指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将第一感受、体验记录下来而做的批注。学生在阅读时,怎么想就怎么写,不受教师、同学、参考资料的干扰,力求个性化解读。直感式批注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点,便于因材施教。

2.质疑式批注。它指的是学生对作品在时代背景、思想情感、用词造句、修辞运用、文体结构等方面不理解或质疑所做的批注。这种方法使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探究精神,便于事后去查阅资料或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讨研究。

3.联想式批注。它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情感、用词、结构、情境等方面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而做的批注。联想式批注便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迁移力,便于开拓思维,有利于知识的归类整合。

4.评价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指的是学生根据资料或个人的价值判断所做的理性的、综合性的、带有价值判断的批注。它是挖掘文章深层内涵,拓展文章现实意义的重要方法。

5.补充式批注。它是指学生在别人批注或师生交流的启发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观点所做的批注。它是检验学习成果、分享思想,促使学生产生新见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形成思维互补。

二、应加强批注法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

(一)加强批注教材的研究

运用批注法进行语文教学,理论上所有的作品都可以进行批注。但在实践中,为了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训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教师理应对课内或课外的批注文章有所选择。文章选择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方面定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将知识、方法、情感价值观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批注作品时要兼顾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第二,审美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用于批注的作品在注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的同时,要关注科学性,所选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不能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即使能激发学生审美感受但也有悖于教育的初衷。

第三,趣味性与思辩性相结合的原则。既然运用批注法,理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个性思想,那么所选作品一定要具有思辨性,有思辨性的作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同时也要兼顾趣味性,学生不喜爱的作用,纵然具有思辨性,超过了学生的阅读能限,也会挫伤学生批注的积极性。

第四,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现实性就是指教师做选的作品要考虑学生的现实状况、生活经历。过高或过低都起不到通过批注提高学生阅读、探究文本的能力。再者,也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阅读作品,跳一跳可以摘到苹果,而不是原地不动。

(二)批注法教学过程的研究

批注法教学分四个阶段:

1.自主批注阶段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它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做,也可以在课堂的第一阶段做。

此阶段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情感体验,作出自己的解读,写下带有个性化的批语。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批注,可知学生的预习工作,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等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2.批注交流阶段

这是批注法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代表或个体发言,或同桌、小组交流批注,此阶段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通过巡回检查,探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小组或个人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批注水平。

3.反思整理阶段

此阶段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由教师、学生小组代表或个体进行交流,教师或学生对小组或学生个体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对自己的批注进行反思与整理,形成定性的认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延伸拓展阶段

通过课堂教学批注、交流、反思整理过程,学生将潜移默化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课外作品的解读。这一阶段是学生的知识迁移阶段。

三、运用批注法语文教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仰视解读的心理习惯

当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缺乏批判精神,对教材所选作品,教师多数都具有仰视解读的心理习惯,对作品的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主题思想“肆意”放大,即便是新课程改革,选编教材出现了很多新的篇目,但原有的惯性,依然使很多教师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思量着人和物,缺乏批判精神。既然要实施批注法教学,那么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开始改变,否则,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只能是批注法教学变成了“翻译”式教学。

2.允许学生合理解读

受到答案是唯一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尽管也允许学生质疑、批判,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还是一言定乾坤,因为考试时,答案只有一个,所以很多老师都是用尽技巧让学生从万千河流中九九归一。这与接受美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违背,与批注法语文教学相违背,更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违背,因而,教师要允许学生合理解读,允许其个性化解读。

3.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体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都是同一批次的“罐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批注法阅读是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的不同,在批注式阅读中会形成较大的差异,教师要有耐心,要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于指导。

4.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

从接受式学习到批注式阅读,学生要经过一种心理上的断乳过程,自信心的增强,质疑和批判精神的养成,需要教师的大力扶持,千万别轻易否定,在我们这个具有内敛文化心理的民族,本身就缺乏个性的张扬,因而,质疑和批判精神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批判和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要给于学生一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的学术气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J].文学评论.1995.1

[3].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一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1.

[4].曹辉.评点式阅读法浅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2.1

[5].俞发亮.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6].赵秀莲.浅论批注教学与阅读创新[J].学语文.2007.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