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米芾《海岳名言句.学书须得趣》(快乐写字)

(2017-09-22 21:04:40)
标签:

练习纸

毛笔字

我写我心

诗文鉴赏

自娱自乐

分类: 书法
宋.米芾《海岳名言句.学书须得趣》

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有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宋.米芾《海岳名言句.学书须得趣》(快乐写字)

局部放大

宋.米芾《海岳名言句.学书须得趣》(快乐写字)

 今译为 :学习书法,必须要有兴趣 ,忘掉其它嗜好才能写得 精到.但凡有其它爱好萦绕在心 ,就写不好 了.

认识米芾

王国宇

认识米芾,应首先识其所处的时代。米芾所处的宋代,是一个变法尚意的朝代。书法尚意,绘画写意,意在文人笔下,跨越门类,流贯四溢,互为渗透,互为生发。在宋四家中,如果说苏、黄的变法为新,那么,米芾则以集古为新,然而这也是一种变法。尚意的宋代,对书体也有其审美选择,如果说唐代是以楷书为主的时代,那么,尚意的宋代则是以行草书为主的时代。再从书艺实践上看,米芾的行草,把外拓的笔意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风樯阵马,沉著痛快,“意足我自足”,其用笔四面取势 ,八面出锋,跌宕多致,不拘一格。这种笔笔飞舞、笔笔跳跃的用笔,更是尚意最充分的表现。

《宋史·米芾传》说他“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据《海岳名言》载: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米芾对宋代诸家的这番评论,幽默风趣而又颇含深意,其着眼点则在于诸家用笔的各别个性,他还把自己从诸家中鲜明地区别了出来。

据《宣和书谱》载,米芾还曾“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这一提法,在中国书学史上亦属首见。不只如此,米芾还说“字有八面”。如—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智永有八面……(《海岳名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海岳名言》)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自叙帖》)

从米芾的书法创作实践看,每一下笔,几乎无往而不复,无垂而不缩,都把力送到画的末梢,送到画的四面八方,极意纵去,竭力腾挪,有回互流转之势,这是力的表现,力的舞蹈。于是,他笔下的点画,形象丰富,意态万千,神奇变化,无处不到,所以被人誉为“八面生姿”;于是,他也就进而自炫其我独有四面了。一笔而能四面兼到,八面具备,这一美学特色不仅能体现在侧锋上,不仅能体现在藏锋上,而且能体现在露锋上。就米书的用笔来看,其行留、提按、转折、反翻,都能注意八面皆全,从而使笔意丰富,多姿多态,更不用说米书结体的意态万千了。这是米芾对历史上的书法艺术美的一大新贡献。

元丰五年(1082)米芾长沙任满,从水路赴京,沿江而下,特地到黄州拜谒了已谪居三年的苏轼。这是两位大家的初次识面。温革云:“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馀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苏氏对米书的赞语“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锺、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也是作于黄州雪堂。东坡关于世人学沈传师“如小人跳篱蓦圈脚手”的贬语似不会不对元章直陈,否则米芾恐难以震慑而幡然悔改。高人的指点,导致了米氏书风的丕变,这一转捩,可谓是元章一生中的大事。

米芾对古人技法的深刻理解,植基于持之以恒的揣摩临习。古来从未有哪个书家,可以与元章的刻苦自励相匹敌。他说: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废书也。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有一好萦之,便不工也。米芾对学书是认真的,这些话没有夸饰的成分。只须看他大年初一犹不忍偷闲(《元日帖》),这话便足以置信。米友仁对其父的临古之功有所记叙,可作为米芾自述的旁证: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于小箧,置枕边乃眠。好之之笃,至于如此,实一世好学所共知。

米芾的“放笔一戏”,不仅倚仗于心态的松弛,而且更重要的是倚仗于几十年练就的一套过硬本领。他根本可以不假思索,随手刷掠,在如飞一样的运笔速度中完成一系列高难的动作。他像一个高超的走索演员,在钢丝上腾挪翻滚,而永远不会失坠。这就是平时的刻苦训练才换来的如履平地的自由。“米胜在姿”,一个“姿”字确实言尽了米芾的擅场。米芾的新姿异态最为丰富,因而组成的各篇章法也各各不同。他晚年的作品无论一通书札、一则随笔,还是一篇跋赞、一首歌行,无不精彩绝伦,使人惊心动魄。

米芾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苦尽甘来。他攀升的高度最高,蓄积的势能最大,则发出的动能必然最巨。“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他达到这一火候,书法才最后完成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董其昌形容为“脱尽本家笔,自出机轴,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晚年自言无右军一点俗气,良有以也”。达到这样的化境,大概在他的生命的最后10年间。张邦基云:“本朝能书,世推蔡君谟,然得古人玄妙者,当逊米元章,米亦自负如此。”他的自负,见于约书于绍圣四年(1097)的《伯充帖》,此年他47岁:“辱教,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但怵以相知,难却尔!”

吾潜心于米芾书法20余年,悟其精髓,品其精到,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