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句赏析: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快乐写字)

(2017-08-18 00:24:02)
标签:

练习纸

毛笔字

我写我心

诗文鉴赏

自娱自乐

分类: 书法
名句赏析: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名句赏析:吾心似秋月 <wbr>碧潭清皎洁(快乐写字)


原诗应为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其意是:我的心像皎洁的秋月,像清澈的潭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拟,但我又能对谁倾诉呢?是说本人冰清玉洁,但无人能懂

该诗句的作者是:唐代僧人、诗人。姓氏、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他长期隐居台州始丰(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即寒山),故号寒山子。与台州国清寺丰干、拾得友善,时相过从。据今人余嘉锡考证,玄宗先天年间(712)已见关于寒山子的行迹,其卒年约在德宗贞元九年(793)稍后,年寿可能在百龄以上。旧传寒山为唐初诗人,其说本自伪托的台州刺史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不足信(《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
    寒山的诗歌,除记述山林隐逸之兴外,多数宣扬释氏轮回因果之说,或阐述道家雌伏达观之理与神仙家服气炼金之事,糅合了释、道、神仙各家的观点,但其中也还有讥讽时态、揭露黑暗、警励流俗的一面。表现方法上以教戒说理为主,除间有出以庄语、工语者外,多用村言口语,语气诙谐,机趣横溢。因与当时诗坛重典雅含蓄的风气格格不入,故不为时人称引。宋以来稍见重视,如王安石有《拟寒山拾得》19首,朱熹劝人校刊刻印《寒山子诗》,陆游称羡寒山所作楚辞体诗等,直至明末冯舒,也还喜效寒山体诗。"五四"以来,提倡白话文体,方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兴趣。而且由于其诗长于以通俗机智的语言表现人生哲理,故在日本、美国等也颇为流行。

 

 由此我联想到一本书里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女钢琴家重病垂危,绚丽的生命就要结束。某日,一个小偷敲开了她的房门,这小偷手里捧着一束鲜艳的玫瑰。这是小偷惯用的伎俩,若无人应门,他便撬门行窃,若有人开门,他便问:是你叫送的鲜花吗?小偷敲开了女钢琴家的门,他看到的是一双美得叫人心悸但分明闪耀着生命的最后火花的眼睛。紧接着,发生了小偷经验以外的事情。就在他还在发愣时,他手中的玫瑰已被轻轻接去。多美的花呀!女钢琴家说。她一边忘情地嗅着玫瑰,一边转身把它插在钢琴旁的花瓶里,一双颤抖的手陶醉地抚摸着它说:但愿你比我的生命开放得更长久……”完全被冷落在门口的小偷呆了。他盯着女钢琴家弱不禁风的背影和举止出神,然后止不住打了一个寒颤,悄悄离去了。

有评论家慨然说:这是女钢琴家在感动生命——感动自己的时候,也感动了别人。宇宙事物的终极秘密是人的理性和抽象思维无法接近的。没有人情味的小偷遇到了这样的麻烦。孤独的、生命垂危的女钢琴家被自己感动了,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 

  禅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想想自己的心如一轮皎洁的秋月,辉映清幽的碧潭,这岂不是真善美的境界,这境界岂不感动自己。而这感动自己的境界,其实完成了一次精神升华。这种升华却势必从自身的孤独中脱颖而出,赋予人间一种普遍的意义。如月光不仅辉映了碧潭,它同时也辉映着周围的群山、峡谷和大地。女钢琴家悲苦绝望中仍保持的真善美精神,就如此辉映了一个惯盗的灵魂。致使这个盗贼离开她的家门后,总是忘不了她那双渴望生命、热爱生命的美丽的眼睛。他经过一番思想折磨后,终于改邪归正,真的买了一束鲜花去送给女钢琴家。当然,他没能如愿,他去迟了,女钢琴家已经去世了。 

  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和为他人所感动,实际上是一种轮回。完成了这个轮回,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独,这世界,原来是很具魅力、不会叫人失望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生不安,思虑重重,甚至寝食不安。其实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乎,所以才会为之心乱。­

但是在充满矛盾和苦痛的尘世里,如果我们不能以一颗从容的心去生活,想做到不畏人言不畏人笑,只怕很难。­从容的心其实就是一颗平常心,就是摒弃了内心的非分欲望,本着率真的自然之心生活,只有如此才能活得坦荡,活得洒脱。惠能大师告诫弟子们说:只有抛弃了内外、生死、善恶、是非、祸福、利害、明暗等一切相对,不偏执拘束于任何一端,人才能进入自由自在、无所羁绊的精神境界。­

  ­ ­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这首诗旨在说明我们本然的天性就似明月、碧水。禅心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苦难我们也该承受。禅的伟大也就在这里,它不否认现实的一切,而是开启我们的本质,教导我们认识心的实相;它不教导我们把此物看成是他物,而是教导我们此物即是此物,他物即是他物;它让我们认识自身,擦拭去种种尘埃,寻找清明内心,最后回归自我。­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宇宙万物,包括生死、善恶、是非、得失等种种相对,它们的本性是齐一无别的,才能够常守清净本心,不被外界的种种欲望所迷乱、困扰,才能超然物外、无所拘缚、独立自主,真正做到人到无求品自高­

(文章抄自笔势风涛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ccea50102dxnl.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