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师》(快乐写字)

标签:
练习纸毛笔字我写我心诗文鉴赏自娱自乐 |
分类: 书法 |

相传端午节是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在吟咏端午的诗篇中,有不少是歌颂与缅怀屈原的。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此诗凄凉悲惨、情真意切。余靖一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戴复古的《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充分表达了对诗人屈原爱国热情和忧国之心的赞颂。
端午节吃粽子,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特别是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名食。诗人笔下的端午诗,不少是描写端午食粽子的风俗。如“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等诗句,反映了民间食粽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子的大小。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写尽了火腿粽的妙处。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开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一项主要活动,这一习俗,唐代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宛若一幅幅龙舟竞渡的风俗画,清新又动人。唐代诗人张建封的“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更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龙舟竞渡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归”,则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出现以夺锦标为胜的情景。刘禹锡的《竞渡曲》与徐寅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写出了赛后女子们在水中嬉戏,与岸边的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生趣。宋代诗人陆游的《归州重五》诗,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把竞渡盛况描绘得呼之欲出,气象非凡:“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这些都描绘了当时人们倾城而出看龙舟竞渡的盛况。
端午节还有一些如插艾叶、挂菖蒲、饮雄黄酒、佩香包等习俗。宋代诗人戴复古在《扬州端午呈赵师》这首诗中咏道:“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过端午的情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再现了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祈福平安的情景。此外,明朝庄昶的“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宋代朱松的“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等诗句,都对我国古代老百姓过端午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和赞美。
端午节,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词清香中过端午,我们每一个炎黄之孙心中多出一份对端午节习俗所承载的古老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棕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现在许多城市、乡村,仍有给孩子带香袋的习俗。
http://images.39.net/zhongyi_05060801.jpg
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香袋有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也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间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
http://images.39.net/zhongyi_05060802aaa.jpg
近几年来,我国医学界对传统香袋的配方进行研究,作了许多药理试验,表明这种芳香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可兴奋神经系统,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药物气味分子被人体吸收以后,还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
现在,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发现,让儿童经常将香囊(袋)置于衣兜、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能。
我们的节日端午丨五月榴花照眼明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家家户户挂菖蒲……5月30日,端午佳节又至,在品粽怀古之余,我们刊发几篇关于端午回忆的文章,在那粽香深处寻找那些不该被忘却的文化记忆。
当杭州茅家埠水边猩红的小花星星点点缀满浓绿枝头,暮春的阳光明媚热烈得像盛夏的时候,我知道,又一年的端午快到了。菜场里有农妇在卖艾蒿、菖蒲,当然,少不了的还有“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当然,这“雄黄”,也许更多地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或者更准确地说,存在于舞台上最应端午节的那出《白蛇传》。也许,每个中国人都是通过这个古老的故事知道雄黄这个东西的吧。
每天走进学校大门,几树深绿衬猩红便不由分说地撞入眼帘,让人不由得嘴角微微上翘。课余漫步校园,五月榴花照眼,骑着共享单车的学生们时不时急速穿行而过,留下犹如初夏般浓烈的青春背影,更是让人不由得微笑起来,脚步也随之更为轻快。
古人咏端午的诗文可谓车载斗量。南宋诗人戴复古在《端阳》诗里云:“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在我们的老市长苏东坡的笔下,端午则是“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比东坡稍后的宋人孙觌有《端午献扇》诗:“纨扇新成献迺翁,草堂虚寂起清风。欲知妙用真无有,不离而今掌握中。”说得平实而具哲理趣味。而傍晚的街头,也陆续可以看到卖蒲扇和麦秸扇的小商贩。或许,淘宝上的各种小电扇,也开始动销了吧。
当然,端午餐桌上的第一主角,毫无悬念是粽子。苏东坡的得意弟子秦少游曾把端午节吃粽子、插菖蒲的风俗写进他的词里:“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甜的咸的、自制的购买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单是浙江就有不少著名的老品牌,嘉兴有五芳斋,湖州有诸老大、震远同,而在很多人心里,最好吃的,也许和我一样,永远是外婆包的粽子。
记得小时候,端午时节,外婆会包很多粽子,有咸的、甜的各种口味,用三角形、牛角形、枕头形等不同的形状和扎粽绳的颜色予以区分,一串串地挂起来,能吃好一阵子。近年,我还欣喜地尝到一种特别的粽子,每到端午便有些盼望再次得赠这款美味,那就是丽水缙云的柴灰粽——顾名思义,柴灰粽是用特别的柴灰汁浸泡的糯米制作而成,其制作技艺始于明代,已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主要流布于缙云大洋的前村、南溪、木栗一带,故名“大洋柴灰粽”。
大洋柴灰粽与普通粽子最大的区别在于用料。做这种粽子首先得上山砍柴,不过,不是用来烧炉灶的柴,而是用来烧柴灰浸泡糯米的柴,当地村民称之为“硬壳叫”。首先,将“硬壳叫”烧成灰,然后用开水烫柴灰,并用湿稻草等反复过滤,最终获得碱性的金黄色柴灰汁,然后再拿汁水浸泡裹粽子的糯米,让米渐渐由白转黄,不仅色泽明丽,而且气味清香。值得强调的是,不仅包粽子离不了柴灰汁,就连煮粽子也要用到灰汁——柴灰粽在“煮”这道工序上也有特别的讲究,粽子上面要覆盖一层稻草或嫩竹枝、箬叶,以起到均衡热量,让整锅粽子同时煮熟的作用。大小火交替,一锅粽子要煮10到12个小时,而且这中间还不能断人,因为一锅汁煮干了就得再加水进去,如此反复好几次,粽子才能煮熟。当然,这样的手工粽子,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是找不到的,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机械化批量生产。每次剥开柴灰粽,都只见金黄中透着上好糯米的光泽,香味独特,口感甚好,还很容易消化,可以一口气吃上两个。而且,它在常温下能保存20多天不会变质,真是挺有意思的。
享用完美味的柴灰粽,再来点精神食粮,最是惬意不过。给老人家泡上一壶普洱茶,再打开收藏夹里的视频,让老沪剧艺术家邵滨荪、石筱英醇糯而富于磁性的声音弥漫开来——做父亲的嫌贫爱富想赖婚,女儿不愿,母亲暗中相助掌上明珠,在端午节故意拉丈夫出外看龙舟,让有情人重聚畅叙离情。“看龙舟”这段戏里,二老各怀心事,有一段很长的对唱,民俗风情浓郁,地方特色鲜明,听来饶有趣味,往往能让老戏迷听得哈哈笑:
老相公唱:“老太婆越看越有劲,横也缠么竖也缠。伊横也看么竖也看,莫非是她们做好圈套叫我老夫钻?你们有调虎离山计,老夫会金蝉脱壳转家园。”
老太太唱:“老相公,你要走,慢介点,今年的龙船邪好看,看罢龙船转家园。五色旗帜无样镶边,红旗黄镶边,黄旗蓝镶边,蓝旗白镶边,白旗黑镶边,黑旗红镶边。打拳人是个个青年,廿四根划桨分在两边。行在水中快如飞,老相公,今年龙船是邪好看。真正好看来!咦!啊呀!转眼之间人不见,我们的安排他识穿。哎!老身不能再犹豫,让我加紧脚步把姥姥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