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2014-02-27 14:23:38)
标签:

毛边纸

毛笔字

古文诗词鉴赏

文化

分类: 书法

                       棋品序

 南北朝.沈约 

 

    
                                                                              (《全梁文》)
 
接 片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原 片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局部放大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南北朝.沈约《棋品序》(毛笔字练习)



鉴赏:
    我国的围棋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已很流行,传说源于尧舜时代。汉魏六朝好之者甚众,棋手还按其棋艺分为等级,并载入专书。东晋时已有范汪所撰《围棋九品序录》五卷,九品即九级。其后作者甚多。南朝梁武帝以帝王之尊,亦精此道,还著有《棋法》一卷、《围棋品》一卷。沈约此序应就是为武帝《围棋品》所作,序中“圣上”即指武帝。
    序中称美围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使用道家哲学的语言,说围棋“合道”、“体”。按《老子》十四章描述“道”曰:“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这里说围棋之趣象“道”那样微妙而不可捉摸。“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终极根由。它不可闻见,无从把捉,其作用却无所不在。奕棋时局势千变万化,难以尽言,而都出于棋手的运思。其思理之玄妙,也恰如道之支配万物。二、强调奇正、动静、文武等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奕棋时有常势,也有出奇之势;棋手坐于枰前,沉思静观,棋局上的形势却不断变化;下棋是一种文雅的游戏,但其运筹决胜,又合乎兵家之道。这些矛盾方面配合得犹如音乐般美妙,故作者极力加以赞美。至于“手谈”、“坐隐”,乃晋人喻棋之语。当时玄风大畅,士人以清谈析理为娱,“手谈”言围棋可代清谈。“坐隐”则是说奕棋使人远离世俗的纷嚣杂乱,有如隐居。晋人受玄风薰染,向往精神的超脱自由;围棋正如清谈、隐居一样,使他们获得此种情趣。支公指支遁,东晋高僧。王生指王坦之,亦东晋人。“生”是尊称,犹言先生。又“理生于数”云云,是说棋理之高妙,生于天性,非研求可得;而其隐微精深,则正如《周易》之言象尚不能尽天地之理一样,是难以尽述的。这种描述似乎神秘,但不无道理。棋手运思极其微妙,有时简直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感觉起作用于其中。其实不仅奕棋,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均是如此。
 
 (抄自《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作者:杨明)

 

 

黑白之道——谈艺录之五


  围棋是一种游戏。


  这是一种关于生存竞争的游戏。大凡人类把现实中的各种争斗游戏化,便有了种种体育竞技。而当以游戏为游心之事,为精神之快乐,它便成了艺术。
  黑白子,纵横十几道格子,先人们在这里演绎了无数的厮杀、争斗、悲欢离合。同时它也有着玄妙的意境,包含着宇宙之象、人生之道。围奁象天,方局法地,一阴一阳之谓道,围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犹如气功,犹如阴阳八卦。
  围棋不知起源于何时?“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当然是附会。中国人往往喜欢把一些物品的发明权交到某位圣贤手上,这就像一位穷小子,攀上了富亲家,从此有了显赫的身份。但围棋产生于原始时代,却又是大为可能的。当原始时代的先人们,在地上画三、五道方格,摆上几颗石子,或几根长短不一的树枝,作圈地、攻杀的游戏,也许,这便是古老之“弈”的雏形。
  围棋本为玩物,后来却被赋予了许多别的意义。中国的儒士们,一方面慷慨激昂、壮心不已,一付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样子;另一方面,又不失人好玩的天性,但玩物往往容易丧志,咋办?最好的办法便是将这种“玩物”纳入到正统的规范、体系中,赋予它一种正面的意义,以玩得心安理得、名正言顺,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对围棋实施“招安”战略的始作俑者,便是东汉的大名人班固。这之前,围棋的地位一直不高。尽管孔夫子《论语》中就有教导:“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载。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这仅仅是说,如果无所事事,还不如下棋。亚圣孟子则把“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列为世俗五不孝之一,似乎围棋的盛行,已冲击到当时社会的伦理秩序。西汉时,围棋被当作“失礼迷风”、“简慢、相轻”之物。围棋所具有的平等、竞争意识与儒家仁、礼之道相冲突,决定了围棋的被贬抑。而班固,却大大突出了围棋的正面意义:“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成败臧否,为仁由己,危之正也”。文以载道,棋亦载道,本为“技艺”的围棋,拥有了“道”的身份,也就获得了意义,有了存在的依据。
  不过,围棋史上也一直不乏反对派。三国时吴地棋风盛行,人们“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乃至吴太子孙和要命群臣作《博弈论》,据说共获六篇,惟韦曜之作独占鳌头。韦大人也确实了得,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义正辞严,拳拳之心天人可鉴。可惜韦大人的努力,终无济于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到魏晋南北朝时,竟迎来了中国围棋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魏晋时,围棋观念的一大变化,就是确立了围棋作为“戏”的独立存在的价值,并把它纳入到“艺”的范畴。这之前,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不脱功利之心。韦曜说围棋“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班固则强调围棋“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针锋相对,实际上出发点或曰看问题的角度并无分别。
  魏晋士人则反其道而行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他们把足以引起人的精神愉悦的活动都称为“戏”,并确立了“戏”的价值。嵇康有诗曰:“琴棋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与人?长寄灵岳,怡智养神。”寄情于诗酒琴棋山水,成了他们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围棋也正式成为一种“艺”,并有了完善的品第制度。诗有《诗品》,画有《画品》,书有《书品》,棋则有《棋品》。沈约《棋品序》称围棋“体希微之趣,含奇正之情;静则合道,动必合变。若夫入神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
  在中国古代,“艺”有“技艺”与“道艺”之分。“道艺”指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甚至就指六经,拥有显赫的身份。“技艺”则是各类“术”、“技”,如医、卜、算、书画、博弈等,执此业者则为“技艺之徒”。韦曜说围棋“考之于道艺,则非孙氏之门也”,沈约则说它“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上艺者,道艺也。沈约不仅肯定了围棋是“艺”,同时还强调此“艺”非彼“艺”,用心可谓良苦。到唐代,琴、棋、书、画并称,棋正式成为“四艺”之一。
  中国围棋大致包含“技”、“戏”、“艺”、“道”四个方面。“技”即“技艺”“戏”即“游戏”,“艺”即“艺术”,“道”即棋道,人生、宇宙之道。中国从唐代开始出现职业或半职业的棋手,他们或做宫廷棋待诏,或依托于达官,或在茶楼酒肆陪人下棋、赌彩为生。但奇怪的是,当某种“艺术”一旦成为职业,操此职业者成为“技艺之徒”,地位便急剧下降。棋史上曾有一传说,南宋棋待诏沈之才一日在宫中与人对弈,宋高宗观棋。见沈之棋有危急,谕曰:“切需仔细”。之才对曰:“念兹在兹”。上怒:“技艺之徒,乃敢对朕引经耶?”命内侍省打竹篦逐出。棋待诏乃国手,实际上却不过是充当帝王享乐的工具。“技艺之徒”,竟敢引经据典,那就叫不识天高地厚了。

  “技”与“道”,往往成了区分棋品、人品高下的分水岭。正因为如此,当人们想要拔高棋手的品位时,往往便要淡化他们作为棋手职业的一面,而将他们雅化、名士化。瞿世寿《〈不古编〉序》称国手吴瑞徵“视其所操之技,则弈也;察其所藏之蕴,非弈也。”而明末国手过百龄,“以相国之招而不去,以金吾之祸而不避,至知国家之倾覆而急归,为公卿门下客者,垂四十年,而未尝有干请。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过百龄传》)“比德”者尊,“执技”者下,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道轻技传统。

  与此同时,文人们以棋为一种爱好,就像他们好在绢、纸上随意挥洒、笔走龙蛇一样,便成了一种雅尚,一种赏心乐事。棋有文人棋和棋士棋,画有文人画与画师画,两者在品位上竟也分出了高下。只是书、画孰好孰坏,由文人说了算。棋枰对弈,却是立马就要分出高下来的。文人往往技不如人,索性看淡胜负,以“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善弈不如善观”相标榜。钱谦益称“余不能棋而好观棋,又好观国手之棋。”观棋而“语”、为人作序的同时,又作了许多观棋诗。张潮作《棋论》,谓翰墨棋酒,乃人生必需,“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围棋艺术化,人生审美化,正是中国围棋也是中国文化的动人之处。想想,当“秋气晴美,天光照席,水波不兴”之时,扁舟一叶,棋枰一局,“江山之胜尽入局中”,该是一种多么令人神往之妙境。

  游戏之事,或被当做饭碗,或被当做一种精神的艺术,小小黑白子,也就具有了别样的意义。而无论棋士还是文人,他们都愿意把围棋风雅化、玄妙化,以显示自己所执之“技”或所好之“艺”的不同凡响之处。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是《易经》,中国经籍中最玄妙的也是《易经》。于是,将“弈”与“易”并举,甚至强调“弈”本身就是“易”,便成为一种时尚。《兼山堂弈谱·序》称“弈之为言,易也,小数之乎哉。弈者变易也,自一变以至千万变,有其不变,以通于无所不变。”《弈理指归》称棋乃“按五行而布局,循八卦以分门”。汪缙《弈喻》以棋为“易”、为“天技”。如此种种,几乎成了论棋者不变的“定式”。

  不过,当中国围棋被日益艺术化、玄妙化,日益成为一种“雅玩”时,它作为竞技的一面又被大大弱化了。竞技得以真正实现的前提是人的自由与平等,中国封建等级专制社会,恰恰缺乏平等竞争的机制。中国古代围棋基本上是一种“玩物”,处在自生自灭状态,从未建立过完备的竞赛体制。而在文化观念上,中国文化重“和”忌“争”,作为争胜之道的围棋,或被当做“害、诈、争、伪”之物被贬抑,或被纳入到“仁”、“礼”、“和”的轨道中。“彼简易而得之,宽裕而陈之,安徐而应之,舒缓而胜之”(《弈棋序》),被认为是棋的取胜之道的最高境界。即便要赢,最好“赢止半子”,赢多者,嗜杀者也,非君子也(《弈喻》)。而事实上,中国古棋大多嗜杀,棋盘上硝烟弥漫,纸上谈兵时又如此的温文尔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了中国古代围棋的一种有趣现象。

  中国围棋,在清中叶以范西屏、施定庵“双子星座”的出现为标志,达到顶峰,此后,则开始江河日下。这固然是随着国运衰棋运亦衰,另一方面,也有文化土壤、围棋观念上的原因。二十世纪,在中国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围棋也开始了它的蜕变。
  二
  当围棋在他的故乡日趋没落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一个岛国,吸收了中国围棋后,又将它发扬光大。于是,古老的围棋,拥有了第二故乡,重新焕发出生命之光。

  (本文为何云波选编《天圆地方——围棋文化散文选》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