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贾岛《寻隐者不遇》(毛笔字练习)

标签:
毛边纸毛笔字古文诗词鉴赏文化 |
分类: 书法 |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解读此诗为:
那一年,诗人上山访师,不遇师而遇一童子,说师傅采药去,只在此山中。诗人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只见云里雾里,他要访的人杳无其踪。
为此不遇,诗人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一个要隐逸世间的人难相遇,因为他们“虽有柴门常不关,片云孤木伴身闲。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拟移家更上山。”让你去遇而不遇的才是真正的隐者,他们不会如王维“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不会如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人一去,怀着一点尘心,往往都会遭遇不遇,所以诗人不遇的诗很多,此种不遇反而让他们更见诗境,似乎隐者先知,以一不遇让诗人达到此行的目的。诗人本也是个功名利禄客,来此山中不为烟霞客,只为赏烟霞,就像白居易说的《晚出寻人不遇》:“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所以隐者遇之还不如不遇,此一不遇,人间还可以遇一首好诗,这才是一个诗人访隐者的价值。
所以,我们有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有了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有了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有了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诗人们最恨的不遇,不是不遇隐者,而是不遇他们的周文王,让廉颇老矣,让诸葛真成隐者,让贾生被汉武帝“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让千古月空明,不遇它的李白,不遇它的苏东坡。
所以此般的不遇看看烟霞也好,看看“棋于松底留残局,鹤向潭边退数翎”,看看“数株溪柳色依依,深巷斜阳暮鸟飞。门前雪满无人迹,应是先生出未归。”
所以不遇隐者的诗人无怨,不像不遇明主的诗人往往怨成闺怨,空心想此缘成梦,拔剑灯前一夜行。
无怨的诗人写成的不遇诗都清高如“人家在仙掌,云气欲生衣”,都清淡如“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
偶尔遇到一两个诗人不甘,想提笔写到此一游,却又如窦巩一样在“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的不遇之景中“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如戴叔伦一般在“青林依古塔,虚馆静柴扉”中想要题字,却无处下笔!——“坐久思题字,翻怜柿叶稀。”
山上的隐者难遇,诗人却需要松下的童子指点。所以,顺着童子手指的方向,看到青山高处上不易,白云深处行亦难。诗人便下了山,而那些在山下红尘世俗里追逐功名的人却摩肩擦踵,熙熙攘攘,一个埋头想诗的诗人骑驴一走,都能撞出个韩愈、刘栖楚来。世间火宅,终焚却了诗人坐禅之身……
人们在寻人不遇的时候总会寻得一松下的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迷路的时候也能寻得一童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自己为心所惑时,总有一童子稚声稚气指点你的迷途。欧阳修夜里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悚然而听之,说:“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于是就让童子出门看,童子回答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童子的回答很美,诗人迷了路,唯见烟山万万层,而童子抬眼指归处,月挂一轮灯。童子的回答很美,诗人迷了路,唯见烟山万万层。世间好声,皆是你梦,世间悲音,皆是你心。世间好色,皆是你幻,世间苦色,皆是你身。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呵。
……
摘选自倾蓝紫著《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
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
高高的青山上云雾缭绕,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唱着歌迎接喷薄欲出的太阳。浓浓的雾霭中走出一个人,这就是我——诗人贾岛。
山上杂草丛生,一道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边。路边的花朵竞相开放,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蜜蜂、蝴蝶不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俯瞰山下,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一幢幢房屋鳞次栉比,菜园、树林、田野......到处充满了悠闲的田园气氛。
我踱着步,皱着眉头走在山路上,不时地环顾四周,似乎在找些什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山上清新的空气,动听的鸟啭,泥土的芬芳,美丽的景色,都不能驱赶我心中的郁闷之情。
原来我要去拜访一名隐士,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我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书,我心想:也许这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我加快步伐,走到童子的身边,和蔼地问:“请问童子,你师傅隐居在这儿吗?”童子放下手中的读本,好奇地看了看我,点点头。我又问:“那你知道你师傅去哪儿了吗?”童子回答:“嗯……也许他在山顶吧!”我迫切的问:“那你可知你师傅去做什么吗?”童子思讨了片刻,答曰:“师傅去山里采药了,但我不太清楚他的具体去处。”
我翘首遥望山顶,只见那儿云雾环绕,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马上消失在漫无边际的云雾之中......
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多么清高、恬静、悠闲自在的生活啊!”我诗兴大发,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前一篇:斗方“天开图画”(毛笔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