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书法十分了得!

林则徐 (1785-1850),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 清朝 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诗人 ,官至一品。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如果没有虎门销烟,林则徐也许只是大清一个不错的官员,勤奋、廉洁、说实话,办实事。
林则徐视察澳门
道光十七年,也就是1837年,林则徐52岁,这一年的正月,他从 江苏巡抚 升任湖广总督,正式从省部级二把手变成一把手。然而这一升迁,他就开始盯上了英国人的鸦片,直到两年后把此事推向近代史的高潮。
有人说林则徐是禁烟的民族英雄;有人说他是大 清朝 的封疆大吏;也有人说他是爱民如子的 水利 大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位多产的 诗人 和书法家。
仕途从一手好字开始
林则徐画像
书法在林则徐的人生中太重要了,就是因为写了一手好字,林则徐才获得了事业发展的机会。当年,他写在新年贺禀上的优美的文字,引起了福建巡抚 张师诚 的注意, 张师诚 把他调入自己的幕府,从此使他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
林则徐 对联
林则徐对待书法艺术的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苦练”、“钻研”。
林则徐 对联
林则徐从小酷爱书法,他一生都在练字。早期,林则徐临摹的是 东晋 书法家 王羲之 的书帖,后来,他临摹过多位书法家如唐代颜真卿、欧阳询,元代 赵孟頫 等的书帖。林则徐的书法可以说是功底深厚、风格鲜明。民国时期就有人称赞林则徐:“书法端整秀润,一笔不懈,叹为希有。”
林则徐 对联
林则徐的书法艺术虽博采众家之长,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进京路上巧得拓帖
林则徐的妻子郑淑卿出身于官宦家庭,有比较高的文化修养。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与林则徐有相同的爱好,她不仅酷爱碑帖,擅长作诗,还略懂医术,而恰恰是她的医术与书法发生了联系。
林则徐早年临 董其昌 《 画禅室随笔 》局部
1811年6月,林则徐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1812年11月,他和妻子一起,乘船北上进京做官。当船走到江苏的时候,上来一位老妇人带着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十五六岁,患有重病。郑淑卿主动给女孩看病,悉心诊断,并拿出自己携带的药,送给这对母女。
这对母女十分感动,就想送一件礼物给林则徐夫妇,可她们随身又没有值钱的东西。恰巧,她们交谈的时候,无意中了解到林则徐夫妇都酷爱书法,于是,她们就将随身携带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圣教序》和《慈恩塔》精拓本一册。得到这两个帖,林则徐爱不释手,反复临摹,书法水平大有长进。
在书法中磨炼骨气
林则徐像
林则徐不仅能写,而且对书法艺术钻研得很深。
行书 横批
比如,他曾经对元代书法家 赵孟頫 的十封书札真迹进行过鉴定。他发现,这十封书札有后人的点校,而后人的点校竟然有错误。在第四封书札上有一处破损,有一个“履”字不清楚,点校的人竟将“履”字错写成“腹”字。林则徐评论说:“竟将履妄改为腹,有鸟焉成马之叹!”意思是说,把“履”字错写成“腹”字,就像把“鸟”字写成“马”字一样可笑。
行书 临米芾箧中帖
林则徐能够如此精准地指出前人点校的错误,如果不是他对大量书帖进行过认真钻研的话,绝对做不到这一点。
行书 上皇山 采石 轴
除了对字的写法有很深的研究外,林则徐也注重研究手法。他认为,要达到“笔力透挺,墨气鲜润”,必须“于腕下作功夫”。
林则徐更多书法欣赏
林则徐小楷《 佛说无量寿经 》
1837年 林则徐真迹 蓝色纸张金泥
美国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 博物馆 收藏 隆日编译
1837年,林则徐写下了小楷《 佛说无量寿经 》,为宫保尚书陶澍贺寿。今天提起陶澍,已经没多少人知道。但是他当时在朝廷的名望,可比林则徐大得多,他的官职也一直在林则徐之上,他任两江总督时,林则徐任 江苏巡抚 ,两人搭班子治理江苏水患,颇有政声。
林则徐 这篇小楷写得十分刚硬,骨力劲健,姿态饱满,堪称代表作。
行草《致双圃书札》
行书《 画禅室随笔 》
释文: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不直率流滑,此是书家相传秘诀。微但书法,即 画家 用笔,亦当得此意。晋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
人自以其意为书耳。非能有古人之意也。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也,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唐人诗律与其书法颇似,皆以浓丽为主,而石法稍远矣。
余每谓晋唐无态,学唐乃能入晋。米海嶽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嶽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
始自出新意耳。学米书者,唯吴琚绝肖,黄华、樗寮一支半节,虽虎儿亦不似也。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王大令之书,从无
左右并头者。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
奇为正,此吴兴所以不大入晋、唐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跡可寻。若开采模相似,转去转远。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者参之。余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非怒笔
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入恶
道矣。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展有余,犹非笃论若米老所云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则以 势为主,差近笔法,今榜书如米老之,宝藏第一山,吴琚之 天下第一江山皆,
赵承旨之上虽颜鲁公犹不让席。其得力处在小行书皆留意结构也,书家之结字 画家 之皴法一了百一差百差要非俗手所解。 书楷当以《黄庭》、《怀素》为宗,不
可得,则宗《女史箴》。行书以米元章、颜鲁公为宗,草以《十七帖》为宗。 褚河南书如瑶台婵娟不胜绮靡乃其人以大节著所课宋广平铁心石肠而赋情独
冶艳颜鲁公碑书如其人所谓骨气刚劲如端人正士凛不可犯也然世所重惟其行书如争坐位祭侄蔡明远刘太冲马病鹿脯乞米诸帖最为烜赫有名直接二王出唐
人之上葢以气格胜磊磊砢砢不受绳朿最是端人正土本色耳痴人前不得说梦说著如端人正士便作算子书安能使木佛放 光照 诸天世界耶。 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
以予观之,乃出于 王僧虔 耳。但坡云: “用其 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 ”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即米颠书, 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书家未有学古而
不变者也。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茶之气。宋苏、 黄、 米皆宗之。书谱曰: “既得正平,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