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塑化劑食品飲料毒球越滾越大

标签:
台湾起云剂塑化剤健康毒饮料食品 |
分类: 關心社會 |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塑化劑風暴如沖天火焰般愈燒愈烈,知名廠牌台糖、味全、白蘭氏、黑松也淪陷。截至昨天,各地縣市衛生局已擴大清查一百七十七家中下游廠商,並有六十八家確定使用昱伸生產的黑心起雲劑。衛生署要求只要有使用起雲劑的業者,需自行送驗並公布自清,希望這星期內能確實掌握生產流向及數量。
另外自然美生技的淨化蔬果酵素、胜肽複方自然鈣、乳鐵蛋白銨基酸複方錠(苦味)等三種產品也被掃到,摩根生技所生產寒天飲、葉黃素膠囊、番茄果汁粉等三種產品也須回收。
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長蔡淑貞表示,目前全台只要使用昱伸生產起雲劑的食品,均要求立即下架回收。下架回收的果汁、果醬、濃糖果漿、水果粉及優格粉等產品增加到廿八.五公噸;運動飲料、茶飲料四十六.六萬瓶;益生菌粉累計廿七.一萬盒及六萬九千包。
繼前天公布產品檢出塑化劑的知名品牌金車後,台糖蜆錠、味全山藥薏仁粉、白蘭氏兒童鈣片、黑松木寡醣乳酸菌等大廠保健食品也被驗出含塑化劑DEHP。
蔡淑貞說,金車日前主動將產品送驗,結果發現乳酸活菌粉及膠原蛋白水果醋粉出現異常,其中乳酸菌粉來自金饌公司,膠原蛋白水果醋粉來自加川公司,兩家都是昱伸的中游廠商。她比喻,「昱伸如同粽子最前端,下面的問題廠商有一串。」但掌握流向、源頭,追查就清楚多了。
目前最新掌握,由名牌公司生產的悅氏六百CC運動飲品有銷往中國大陸;新增果汁商品驗出塑化劑的雲丞公司,旗下百香果濃縮果汁也曾輸往美國。蔡淑貞說,問題塑化劑商品外銷部分,都將主動通知各國駐台經貿辦事處。從廿四日深夜起,我國也固定向世衛組織通報塑化劑事件最新進展。
2011/05/27 09:55記者施靜茹、詹建富、張嘉芳/台北報導
不只喝的有問題,塑化劑(DEHP)汙染食品風暴擴大,除了飲品,連非液狀型態的食品與錠劑也遭殃。多家知名食品廠中箭落馬,水果糖漿、薏仁穀粉、酵素粉、兒童鈣片、維他命、護眼素、咀嚼錠等統統捲入,讓廣大消費者不知所措。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昨天持續追蹤國內製作起雲劑廠,清查結果,目前只有昱伸公司生產的起雲劑違法摻DEHP,但由於昱伸是全台最大供應商,經過製造、批發、轉賣,交易鏈如扇形擴大,產品品項也不斷增加。
目前計有一百七十七家業者,疑使用昱伸公司供應含DEHP起雲劑,其中六十八家確定檢出塑化劑。包括台糖薑黃蠔蜆、金車公司的膠原蛋白水果醋、乳酸活菌粉(蘋果醋口味)、味全山藥薏仁穀粉,都出現在汙染名單中。
台北市衛生局昨晚最新追查的名單更擴散到一般的錠劑。包括友華生技的卡洛塔妮維他命、酵素,白蘭氏兒童鈣片、維他命,黑松的乳酸菌、速纖膠囊,甚至其他業者的護眼錠、葉黃素、鈣片咀嚼錠等;大幅擴散至固體、粉狀類的保健食品。
麵包 冰淇淋 果凍 奶油 煉乳
餅乾 速食麵調味料也淪陷
2011/05/28 09:55記者陳洛薇、饒磐安、何炯榮/連線報導
塑化劑汙染風暴愈演愈烈,行政院官員透露,衛生署發現新北市土城區的賓漢香料化學公司,也疑似在起雲劑中摻入與塑化劑同類的可塑劑(DINP),而且影響層面比昱伸更大,昨天中午召開緊急會議後,會同板橋地檢署前往賓漢公司搜索。檢調昨天傍晚搜索賓漢香料公司,查扣三百廿五公斤含可塑劑的起雲劑、帳冊及交易紀錄等證物,帶回陳姓負責人夫婦和陳的兒子到新北市調查處偵訊後,今天凌晨依食品衛生法等罪嫌移送板檢複訊。檢調今天將再發動一波大規模搜索行動.
檢調初步調查,賓漢香料公司成立卅多年,主要產品為餅乾、麵包、飲料、冰淇淋、奶油、煉乳冰淇淋及糖果用香精、速食麵調味料、醬料及各種杯湯調味料和飲料用起雲劑等,並將含有可塑劑的起雲劑銷售給下游食品工廠,違法添加在運動飲料等飲品。
明知原料有價差業者還貪便宜
2011/05/27 09:55本報記者施靜茹
國內發生全球第一宗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不僅危害國人健康,在全球化浪潮下,業者輸出產品賣到其他國家,讓他國國民也無端遭受牽連,如同多年前中國大陸三聚氰胺毒奶事件翻版,讓台灣顏面盡失。
廠商為了賺錢,昧著良心添加致癌的塑化劑成分,不知情的民眾統統吞進肚子,連嬰幼兒營養品都無倖免,甚至有人擔心吃下這麼多環境荷爾蒙,台灣會不會「絕後」?
此案牽連的廠商,公開道歉與送驗、回收問題產品。其實,熟知飲品市場運作人士透露,也有業者剛好趁此機會廣告,設計新產品重新上架,搶攻即將到來的夏日飲品市場。
當新產品問世後,民眾就可能逐漸淡忘這件汙染案。上游食品業者可能繼續故我,違法調製黑心原料,提供便宜貨給中下游業者,中下游業者明知原料有價差,卻冒風險選擇便宜原料生產產品,實在也難辭咎,不是開記者會道歉就夠了。
起雲劑可以合法添加在食物裡,受食品衛生法規範;環保署公告塑化劑DEHP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必須列管。
但是前者的罰款金額不高,業者根本不甩;後者,則相關單位未落實執行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取締,難怪台灣會發生貽笑國際的食安事件。
媒體常報導中國大陸黑心食品,自許國民水準進步的台灣,這次也在黑心業者的可惡行徑下,丟臉丟到國際上。
誠如一位食品專家所言,「你要小偷別偷東西,他偏要偷,怎麼辦?」因此,要阻止業者再犯,除應快速修訂食品衛生法與消費者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甚至對業者「惡意」添加傷害人的物質加重刑責,如同日前對炒房快速修法通過的奢侈稅般,才能安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