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來時路之三: 那些年,我們學校都沒有男生

标签:
台北市第一女高台湾周美真文化校园 |
分类: 似水年華 |
那些年啊,上至校長下至工友,還有老師及學生全都是女的,除了蚊子外,找不到半個雄性的影子http://s5/middle/4c39c57dgabde80b91584&690那些年,我們學校都沒有男生" TITLE="青春來時路之三:
http://s10/middle/4c39c57d4552dc14b64e9那些年,我們學校都沒有男生" TITLE="青春來時路之三: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簡稱北一女、北一女中、北一、一女中),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校址清朝時期為台北孔廟之所在.日治時期日人看中此地之文風,遂於此建立專供日本人就讀的女子中學校,分初中部與高中部.鄰近當年的的台灣總督府(即現在的民國總統府)、中央氣象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司法院。這是一所在全台灣,以至在海外各華人分布地區都聲名卓著的女子中學。制服為綠衣黑裙,因此學生們常被稱為「小綠綠」,學校也有了「綠園」、「綠洲」的別稱。1948年,教育部長朱家驊將北一女評為當年全中國39所優良示範中學之一。(台灣地區僅兩校入選,另一所學校為台中一中。)
校史
一.日治時期
- 1904年(明治34年),日人籌設「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
- 1907年,改名為「臺灣總督府中學校附設高等女學校」,
- 1909年9月,改名「台灣總督府高等女學校」。
- 1919年,日本內閣發布「台灣教育令」,改名為「公立臺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
- 1921年,改名為「台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
- 1922年,「台灣教育」第2次修改頒布,第一高女開始招收台籍女生(日人台人比例約47:3),學生必須絕頂優秀、家世顯赫,且通過競試篩選才能就讀。
- 1923年,一高女率先開辦「女泳隊」,並於翌年開始舉辦臨海教學。
- 1924年,清水儀六校長帶領學生攀登海拔3952公尺的台灣第一高峰「新高山」(玉山)攻頂成功,北一女學生成為台灣最早登上玉山的女學生。當時在台北新公園,放映學生登山實況的紀錄影片,根據報紙的轉述,前往觀看的市民高達三萬人,在當時造成轟動,並開啟台灣女性登高山活動的風氣之先。
- 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實行皇民化運動,全校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學生常要參加勞動服務,並施以學生軍事訓練。
- 1945年,學校遭到轟炸,全校滿目瘡痍。校長伊藤仙藏在巡查校務時殉職。
二.戰後時期至今
終戰遣返日人後,將學生剩餘一百五十多人的台北第一高女、與餘數十人的第二高女、及剩十數人的第四高女合併成「台灣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學」,有高中部及初中部。12月12日國民政府派胡琬如女士接掌學校,並任命為戰後第一位校長。將此日訂為校慶。
- 1948年,教育部長朱家驊率團來台視察,將北一女評為全中國39所優良示範中學之一。(台灣地區僅兩校入選,另一所學校為台中一中。)
- 1949年,開辦夜間部。
- 1950及1960年代間,接收建國中學(只收男生)、師大附中(1983年重新招收女生以前只收男生)、市立女中高中部(今台北市立金華國中)"最末屆"女生。
- 1953年,夜間部結束。
- 1954年,增設夜間部初中。
- 1955年,增設夜間部高中、新店分部(高中、初中),北一女極少數男性校友即在此時招收。這些北一女男學生的制服是綠上衣、卡其褲。
- 1961年,為配合臺灣省教育廳頒佈的「省辦高中,市辦初中」政策,停辦初中部。(仍有補校初中)
- 1964年,新店分部學校易名臺北縣立五峰初級中學(現臺北縣立五峰國中)。
- 1967年,台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同年7月改名「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 1968年,補校初中停招。
- 1971年,增設空中補校。
- 1973年,空中補校停招。
- 1980年,夜間部停止招生。
- 1984年,開辦數理資優班,為全台灣最早成立的高中資優班之一。
- 1999年,補習學校改名為進修學校。
- 2000年,進修學校停止招生。
- 2004年,開辦人文社會資優班,為全國最早成立的人文社會資優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