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医改上奏折
(2010-01-23 00:29:49)
标签:
健康 |
我为医改上奏折
各位,先请看广东省卫生厅廖新波副厅长的博客文章:《医改,需要你的奏折》,廖厅在博客中把公立医院改革意见征求组织者预先提出的12条讨论大纲也公布出来了,希望对医改有兴趣有研究的人士做答卷。我在这里就这12条讨论大纲逐条作答,以红颜色字体标记在每条下面,权当我为医改上奏折!
李海林答: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找到医药健康事业本身的客观规律:忘记了医药健康事业直接关系的生命质量和尊严,是非世俗性的事物,按世俗商品和服务的旧思路来对待公立医院的体制建设和服务规划!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是“以利为本”取代“以人为本”,“部门利益”绑架“全民利益”,“伪科学”挤兑“医学求真、合理用药”,“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不是“复杂问题简洁化”,逆逻辑现象横行!
李海林答:医药医疗的非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其产品和服务不能利字当头,必须有一个能获得全民信任且力量强大的组织者来管理这件大事:唯有国家力量来主导,才能彻底回归到公益性的轨道上来!这就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必然性!同时,医疗事业又是专业性最强的,要搞好医改,肯定离不开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定要解决这些专业人士的体面生活问题、从业价值尊严问题以及医疗水平培训教育问题,也就是说,要把我们的医生上升到“国家医生”层面;医生的医术精湛同时不带私利心,患者自然会“少生病、治好病、少花钱”。此为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李海林答:从其内在关系看,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回归到科学发展道路上来:医学求真与合理用药并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齐飞!从现实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看,最可行的任务是加强内部管理:物质层面,基建项目防止腐败,采购药品器械耗材等物质回归真实价格;技术层面,提高医生资质门槛,医学药学营养学健康养生学心理医学人文科学全面重视;创新内部绩效机制,彻底抛弃以往“开药多、检查多、手术多收入就高”的祸民模式,回到“让人少生病、科学治好病、患者少花钱”就会得到奖励收入就高,“患者满意度和科学诊疗水平”为主要绩效考核指标。“物资层面回归真实价格”以及“技术层面医学求真合理用药”这二项落实,都可以节省大量的医保资金和农合资金,都可以让患者少掏腰包,“节流的资金”通过“收支二条线”的财务策略由政府反馈回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体面生活无忧!(我曾经跟某市一位主管文教卫的副市长说过,该市100万农民的1.2亿农合资金,按真实低价采购药品,可以购买到现有招标价格的药品3.6亿元,相当于只需用好这些已经存在的政府投入资金就可以让这100万农民免费用药!可见节流的潜力有多大!)
李海林答:最关键、最重要的困难是很多既得利益者同时又是具体事件决策者,他们真正改革的意愿并不强烈!去年我参加某省省政府组织的“应对金融危机医药企业发展策略会议”时,卫生厅长亲口在会上说:我们的三甲医院的院长给我打电话说,厅长您千万不要去当国家医改试点省!
如何解决突破这一障碍?那就是跳出卫生系统来谈医改,跳出任何部门利益来搞医改,站到全社会甚至全人类的角度来推进医改------也就是说,必须是国务院层面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医改(李克强副总理当医改组长是英明决策)!
李海林答:科学的医改,完全可以实现患者、医生、商业公司、生产厂家、人民政府五方共赢,而贪腐者、低效率者、伪科学策动者的利益应该坚决压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构价值链!医改主题词:尊医惠民,科学高效!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有广大患者、基建商、药厂药商、器械厂商、权利人的亲朋戚友、医院全体人员、招标机构、物价部门、医保部门、农合部门、药监部门、纪检部门等(很多商人会说,我跟检察院某某关系很好,院领导你跟我合作没错!),利益诉求,人之常情,只要制度允许,当然都是希望自己“少付出、多获得、安安全全”!
李海林答:我先说影响最大的思想分歧,是大家都在问“国家有足够的钱来保障医改推进吗?政府不投入,一切都是空话”。
“政府投入不足”的说调,其实十个伪命题!我反问说,全国人大批给卫生部10000亿,难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你知道怎么花这10000亿吗?也就是说,给你足够的钱,但你没有足够的智慧把钱花好!医改路径设计,必须站在更高远更深刻更宏观更细致的角度去审视!
李海林答:医改就是医改,是对“人”的健康大事的科学管理!这本身就是一个统筹概念,没有必要认为去划分中央和地方,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医改大事,切忌给地方太大的自主权,否则权利又会被异化。之所以要给地方权利,是因为中央层面的学者的科学医改之道还没有找到,中央层面的医改研究者本身还缺乏信心)!
李海林答:应该让我们这样的民间医改研究者也加入到政策研究中来!应该让超脱任何利益群体的人士来研究医改政策,重点放在四个如何:如何少生病、如何治好病、如何少花钱、如何管好事!
李海林答:新闻宣传的作用在于帮助解决各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解决阳光化问题,帮助解决思想解放献计献策问题。新闻宣传应该把重点放在探讨宣传科学改革而非抱怨牢骚,积极、和谐、理性看待新医改。
李海林答:没有多少国际经验可借鉴,因为全球都是失败的!尤其不能学美国!国际交流,花纳税人的钱出国公款旅游就免了!
李海林答:基线调查和检测评估还是要回到四个如何----如何少生病、如何治好病、如何少花钱、如何管好事!
李海林答:要注意改革路径设计的逻辑性!如果理论上就逻辑不通或逆逻辑,结果一定是无效的、糟糕的!同时注意,改革的阻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任何个人都没有能力阻止新医改成功!如果谁能阻止,那我们是太抬举他了!真正的阻力来自于我们自己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科学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