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生死停留》(Stay,2005),心理惊悚电影,导演Marc Forster。上映时票房很不理想的一部片子,却看得我异常兴奋。它借助剧情,把【越轴】变成了一种合理的创作手法。
http://s4/large/001oxTmnzy6LCLo5zHB93
按照通常意义,相邻两个镜头的摄像机机位只能处于轴线的一侧;如果越过轴线拍摄,就会造成画面逻辑混乱,也就是所说的越轴。但《生死停留》里有一个篇幅不小的越轴段落。几年前看的时候,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今天我又重新完整看了一遍电影,于是特别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http://s15/large/001oxTmnzy6LCLoGQ585e
上图就是越轴的段落。发生在Sam和Henry第一次见面。而且,这段戏不仅仅是越轴,还使用了高度一致的构图,非常抓眼球。
(下面有剧透)
越轴合理的原因是,《生死停留》有一个特殊的故事。它所讲述的是这样的:
Henry带着女友与父母驾车出行,在途中车子意外爆胎,除了Henry,其余几人当场死亡。Henry弥留之际,做了个漫长的梦。(电影前面绝大部分都是对梦境的直接展现。)Henry认为造成事故的人是自己,因而备受煎熬,他以这个梦完成了一次自我的心里救赎,终究死去。
影片的关键在于,这个梦的行动主体,并不只有Henry一个人——更多的情况下,是医生Sam为主体(他在现实中是车祸后在Henry身边帮助他的医生,梦里则是Henry的心理医生)。也就是说,这个梦是Henry做的,但主角却是Sam。这符合梦的“多主体”性质(很容易回忆起来,《穆赫兰道》里也体现了同样的性质)。《生死停留》直接采用越轴的方式来透露了这一点,暗示梦里的两个主体/电影里的两个主角,Sam和Henry,其实是来自同一个梦。
Sam在Henry梦中的任务,就是拯救Henry。 可以说,是Henry在头脑中捏造了一个心理医生Sam去拯救自己。两个人有身份的同一性。
这样的越轴手法,真的是大胆极了。
除此之外,电影里还有和越轴类似的快速跳切段落。
http://s6/large/001oxTmnzy6LCLEybdP15
这是两次拍摄后剪到一起去的。同样是暗示了Sam和Henry身份的同一性。
差不多就写这些了哈。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创作时总是有很多规则。但规则可以被打破——甚至可以讲,当一件事情成为了规则的时候,就意味着它可以被打破,并且在适合的时机应该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