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君实谏院题名记

标签:
司马君实谏院题名记教育 |
分类: 古代蒙学教科书 |
第二十六课
古者谏(3)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4),无不得(5)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6)。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7)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8)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9)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10)何远哉!
天禧(11)初,真宗(12)诏(13)置谏官六员,责(14)其职事。庆历(15)中,钱君(16)始书其名于版(17),光恐久而漫灭(18)。嘉祐(19)八年,刻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20)哉!
(清代学部第一次编纂,《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十册,学部编译图书局编纂、印刷、发行,清宣统元年十一月<1909年11月>印刷出版)
题解
选自《司马文正公文集》。《谏院题名记》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于嘉祐八年(106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散文叙述了谏官的来历,阐明了谏官的责任和应具备的品德以及谏官石刻的由来,告诫谏官们要恪尽职守。全文结构简短,层次鲜明,笔锋犀利。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北)濠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固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废新法。死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编有《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
注释
谏(jiàn)院:掌管向皇帝进谏的机构。
题名:谏官把自己的名字题写在木版上,立于谏院中,以警戒后人。
谏:指向皇帝提批评建议。
工商: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代指市井百姓。
不得:不能。
置官:设谏官一职,名谏大夫。
萃(cuì):聚集。
志:记。
汲(jí)汲:形容心情急切。
去:距离。
天禧(x):宋真宗赵恒的年号(1017年—1021年)。
真宗:即宋真宗赵恒。
诏(zhào):名词活用作动词,下诏。
责:监督。
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钱君:指钱姓谏官。
版:木板。
漫灭:污漫消除。
嘉祐(yòu):宋仁宗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1056年—1063年)。
惧:令人警戒。
译文
在古代没有专门来规劝君王的官职,从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从事手工业和从商的人,都可以规劝君王。(等到)汉朝兴盛开始,才有了谏官的称号。
将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内的百姓,国家社稷的得与失,优势和弊病,都交萃于谏官身上,让他正确地将一切说出来。(谏官)的责任相当重啊!要当好一个谏官,(应当)注意重要的方面,舍弃细微的地方;把情况紧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紧的事放在后面;只为国家作贡献而不要将自己放在国家前面。那些在名声方面急切的人,一定会在利益方面贪图。(如果这样成为一个谏官的话)那其中的差距又相差多远呢?
天禧初年的时候,真宗下诏设立谏官六名,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庆历中的时候,钱君开始将谏官的名字书写在专门的文书上,我恐怕日子长了名字会磨灭掉。(于是)在嘉祐八年时,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这样)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个对着名字议论道:“这个人是忠臣,这个人是奸臣,这个人正直,这个人偏邪。”哎,真是令人警戒啊!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