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
(2022-04-29 09:48:16)
标签:
白雪歌教育 |
分类: 古代蒙学教科书 |
第五十一课
北风卷地白草(1)折,胡天(2)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3)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4),狐裘不暖锦衾薄(5)。
将军角弓不得控(6),都护铁衣冷难着(7)。
瀚海阑干百丈(8)冰,愁云惨淡(9)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10),胡琴琵琶与羌笛(11)。
纷纷暮雪下辕门(12),风掣(13)红旗冻不翻。
轮台(14)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15)天山(16)路。
山回路转(17)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清代学部第一次编纂,初等小学堂《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八册,江苏武进蒋维乔、阳湖庄俞编纂,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福建长乐高凤谦、浙江海盐张元济校订,清光绪三十一年岁次乙巳十一月<1905年11月>初版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六月<1906年6月>第六版)
题解
即《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武判官:名不详,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作者为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注释
(1)白草:西北的一种牧草,晒干后变白。
(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3)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5)狐裘:狐皮袍子。锦衾: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6)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7)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一作“犹着”,一作“犹著”。着:亦写作“著”。
(8)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9)惨淡:昏暗无光。
(10)中军:称主将或指挥部。古时分兵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的营帐。饮归客:宴饮归京的人,指武判官。饮,动词,宴饮。
(11)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羌笛:羌族的管乐器。
(12)辕门:军营的门。古代军队扎营,用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这里指帅衙署的外门。
(13)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一言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掣:拉,扯。
(14)轮台:唐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内,与汉轮台不是同一地方。
(15)满:铺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6)天山:一名祁连山,横亘新疆东西,长六千余里。
(17)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