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海铺路》

标签:
大海铺路文化 |
分类: 读书札记 |
读《大海铺路》
张玉万
2017年,我特意从孔夫子旧书网买下了《大海铺路》,之所以要买下它,是因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张钟、洪子诚、佘树森、赵祖谟、汪景寿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314页提到了长篇小说《大海铺路》(上海市造船公司文艺创作组)。
长篇小说《大海铺路》,作者上海市造船公司文艺创作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江苏人民出版社重印,江苏省新华书店发行,淮阴新华印刷厂印刷;1975年5月第1版, 1976年1月第1次印刷;时价0.91元。平装,32开,324000字,正文499页。
作者上海市造船公司文艺创作组,当时的一种集体创作模式,即工人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三结合”创作的产物。
《大海铺路》是反映20世纪70年代我国造船工业大打翻身仗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技术知识分子符丹山,与工人技术革新大王朱凤荣友谊、合作、矛盾、争执的故事,虽然不是当时所有文学作品中最精彩深刻的故事,但也很有看点。虽然,这两个人物都不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人物,而且,他们的故事也没有得以展开。
小说刚刚出版,就受到推崇: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海铺路》等作品,努力反映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题材,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了革命路线。
《大海铺路》是1975年由上海市造船公司文艺创作组集体创作的一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造船工业的人们,热情高涨的贯彻实施自力更生的精神,群众在彭锁生等的领导下同符丹林的较量,同时对落后的人物进行不断的教育,最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制造出来了我们自己的万吨轮船祖国号,小说在祖国号的第一次远航的汽笛声中结束。
这篇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中间人物身上浓重的政治气息。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把人物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以彭锁生为代表的正派人物形象。他们积极贯彻自力更生的精神,本着国家的主人公的责任感,为了国家的真正的繁荣强盛一定要制造出我们国家自己的轮船,彻底改变依靠外国人过日子的屈辱的历史。他们是作品所极力的赞扬的人物,作品把他们塑造成完全的纯净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几乎都没有什么缺点,甚至连人最基本的性格弱点都没有,特别是作品的主人公彭锁生的身上更是自从他一出场就是积极正面的形象,关于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及他的性格中的缺陷则一点都没有涉及到,在小说中他是所有人的导师,他的思想从来都没有产生过动摇,一直坚持不懈的学习,在生活上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工作上则是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危险困难对于他来说都是不需要考虑的小事情,并且还经常对身边的人上到领导下到自己的徒弟进行思想开导,他关心群众的生活,心系国家的前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作品中站在他这一边的人物还有很多,而作品中他的父亲彭兴来,徒弟高解放,宋船长,窦华,庄倩,贺新,沙龙涛等一些人物则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他们形成了一个坚强的不可攻破的堡垒,代表国家代表群众,跟反面人物进行搏斗,到最后毫无悬念的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第二类人物则是符丹林为代表的错误思想的人物阵营。符丹林是厂里的革委会主任,作品对他的态度比较模糊,没有全面的否定,但是也坚定的指出他身上的错误的地方,即是洋奴思想,害怕困难不相信群众的热情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严重的脱离群众,但是到最后,作者们安排他及时的转变了思想,重新回到工人群众的队伍中来。作品对符丹林的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矛盾的地方,即想把他塑造成为工人的对立面,是需要批判的对象,他的身上的毛病是需要动大手术来解决的问题,但是同时作品中的符丹林还有很多正确的东西,他并不是不愿意自力更生的造我们自己的万吨轮,只是他的学识和经验告诉他,我们国家暂时还没有这样的能力,他非常的客观,看到了我们暂时的缺陷和不足,明确的意识到了仅仅凭借工人的热情是解决不了某些问题的,结合我们国家当时的现状及后来的结果,他的这种观点在某些方面是正确的,但是作品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挖掘,而仅仅让这些忧虑少露头角,就被批判符丹林的脱离群众害怕困难的缺点所掩盖,最后作者们让符丹林突然的就转变了过来,不过虽然转变了过来,但是不太符合生活的逻辑,显得特别的生硬。另外作品中站在符丹林这边的人物都被描写成了反派人物,这些形象的设计给符丹林的形象也涂上了一层阴影。可以说符丹林的出现显示了作者们对现实的某种忧虑,对他的处理的模糊与复杂显示了作者们在强大的政治话语和生活逻辑之间的矛盾与徘徊。
第三类的形象比较简单,就是潘康利和丁洪才这些破坏社会主义进行叛国阴谋活动的小人形象。在作品中正面的第一类人物不仅要跟符丹林这样的人物进行思想斗争,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有着破坏可能性的人物进行暗地的较量与斗争。这些人物的描写很简单,跟我们以前的某些作品中的反派人物有着描写上的相通之处,到最后他们的灭亡是根本都不用考虑的必然结果,丁洪才到最后阴谋败露在叛国出逃的途中被逮捕,表现了对这类人物所设计的不可避免的结局。
以上三类人物形象,第一类和第三类的人物形象都很简单,他们的形象特征显示了某种必然性,所以对他们的美感形态没有什么大的需要讨论的地方。需要关注的是第二类人物形象,作者对他们表达的意识形态的模糊显示了作者们对现实关注的广度和深度,这类人物在作品中的存在显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某种审视与怀疑,他们身上的某种合理的因素及他们不被政治话语所承认的事实使人们对他们表现出来了观望和某种迷惑,所以说这类人物有着某种现实根据,他们身上的这一点真实为这类政治表达的作品提供了某种可以传承下去的价值因素,甚至可以说是这些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不见的作品中最为闪光的一面。
不论人们的思想认知、文学鉴赏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作品产生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细读这部作品还是有必要的,一定会有更多反思、更多进步……
读《大海铺路》1

读《大海铺路》2
读《大海铺路》3
读《大海铺路》4
读《大海铺路》5
读《大海铺路》6
读《大海铺路》7
读《大海铺路》8
读《大海铺路》9
读《大海铺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