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昌黎城墙残址
张抚民摄

古代守卫昌黎城的大炮是这样的
2008年3月24日张玉万摄
昌黎,韩愈的故里
张玉万
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领袖、排佛运动领袖韩愈,故里(指祖籍)为河北昌黎,因此又称韩昌黎。
据1998年以来陆续公之于世的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昌黎县韩氏家谱》、《韩文公昌黎宗派》以及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昌黎县韩氏家谱》记载,后魏时,定州刺史韩均徙居昌黎,为昌黎韩氏的始祖。其子为雅州都督韩晙,其孙为曹州司马韩仁泰(即韩愈的高祖)。正因为韩愈高祖以上徙居昌黎,所以韩愈不忘所自,每每自称“昌黎人”,遂有《旧唐书》中韩愈为“昌黎人”之说。
《汉书.地理志》载,交黎(即昌黎)渝水(即戴河),发源于塞外,南入海。《读史方舆纪要》也载,渝水原出塞外已废的瑞州境,东南流至连峰山西,又南入海。再联系清代史学家顾炎武《京东考古录.昌黎》中有关“昌黎有五”的考证,可以推断,汉、三国至东晋间的昌黎郡应在今北戴河西古城村——昌黎泥井镇——昌黎靖安镇、朱各庄镇这百里一线间,而今昌黎县正居其中心,因而正是汉、三国至晋间的昌黎郡地。近年来关于西古城村的考证,在泥井街西北约1.5公里处发现的汉代陶片、汉砖残墙、汉瓦碎块,靖安镇的历史遗存等,都是有力的佐证。
明永乐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永平府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昌黎县志》均视韩愈为乡贤,并有文公本传。又到了清代,因学术上的一些争论,康熙二年(1663年)修十八年(1679年)续、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永平府志》,康熙十四年(1675年)、同治五年(1866年)《昌黎县志》,对韩愈籍贯有所质疑,但依然慎重地将韩愈归入乡贤之列,并保留文公本传。只是光绪五年(1879年)《永平府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昌黎县志》才删除了文公本传,不过还是详细记载了昌黎县韩愈后裔功略、萌袭等内容。
如今昌黎县荒佃庄镇韩营村为韩愈后裔的重要聚居地。解放前曾看守县韩文公祠的韩愈36代孙韩宝瑞依然健在;韩愈33代孙、广宁县训导韩振先墓碑尚存;韩愈33代孙、贵州巡抚韩超墓虽在文革中被破坏,但由其执笔的重修白衣庵碑记不减当年风彩;两种韩氏旧谱珍藏在村民韩绍明、韩继昌手中。另外,村中还有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遗存。
2000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吸收了最新学术成果,明确诠释;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为此,各级新闻媒体纷纷以《韩愈祖籍昌黎已成定论》等为题发布了消息。成为昌黎县乃至秦皇岛市的一大福音,对其经济、文化、旅游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2年12月18日,秦皇岛市昌黎韩愈研究会成立并举行首届研讨会。2003年3月,昌黎县第九次党代会召开,原县委书记张士邦的报告中号召深入挖掘和开发韩愈文化。相信,新昌黎人一定会继承昌黎先生思想的精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时俱进,将韩愈的故里建设得更加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