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与规则
(2020-09-27 14:52:26)最近看春秋战国的史书,感叹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同时,发现面对利益与规则的冲突,受限于人性局限和贪婪,为眼前利益破坏长远规则,是导致弑君作乱、尔虞我诈历史不断上演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察得失”。虽然历史上发生了很多事,但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思考维度和视角,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而早期决策者的选择,为后世树立标杆,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中国历代王朝一边强调君臣父子、忠孝仁义,一边不断上演弑君作乱故事。关键就是成王败寇,上位后编织借口极力装饰,但规则已然破坏,给后世做了坏的榜样。
最早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就是他们反对周武王用暴力推反商纣王,其观点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商纣王再不好,但他是天子,你不能弑君,不能以暴易暴。如果周武王当时能听从伯夷、叔齐的劝解,上位后只是架空商纣王的权力,而不是弑君,继续维护天子王权体系。用今天的话就是采用职业经理人制度,只是获取管理权,保持王室传承。或许中国的王室会像今天的英国、日本一样,能维持更长久的血脉相传,减少弑君杀戮和朝代更迭。
但周武王把天子拉下神坛自立为王,无疑为后世树立了样板,天子王权的规则被破坏殆尽,再去靠君权神授、忠孝仁义这套说词,怎能挡得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风起云涌。
另一个有名的典故是田忌赛马,本来约定成俗的规则是同级别对等比赛,但田忌在孙膑授意下采用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的策略赢得比赛。这实际是投机取巧、破坏规则,却被当作聪明机灵广为传播,而没有想着及时修订规则,无疑是在鼓励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于是后世为达目标偷奸耍滑、无所不用其极,战国时期张仪、苏秦合纵联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国之间纵横捭阖,为了各自利益到处煽风点火战争不断,哪管百姓死活。
民众也是津津乐道于三十六计的算计巧妙,喜欢谈论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追捧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中国历史上真正厉害的将军是汉武帝时跟李广同期的程不识,但后世却很少报道和传颂他,只知道飞将军李广的大名。
程不识打仗从不投机取巧,总是用最笨的办法,兵不解甲、马不卸鞍、稳扎稳打、严格操练、步调一致、警戒森严。匈奴见到他就望风而逃,从来不敢跟他打,曾国藩“结硬塞、打呆仗”应该就是学他。虽然程不识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最高境界,但因为他没有机会打大仗,也就没有战功,反而变得默默无闻。
这有点像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扁鹊大哥在病人还没有发病时就把问题解决了,但病人觉得他没做事没本事。扁鹊二哥是在病人有小病的时候就治好了,所以病人认为二哥能治小病。扁鹊是在已经病入膏肓才开刀放血治病救人,但病人却认为扁鹊能起死回生是神医。
运用大智慧救苦救难,无人能识。依靠小聪明获取利益,路人皆知。墨子当初步行千里去楚国跟鲁班唇枪舌箭,避免了战争杀戮生灵涂炭,挽救了宋国百姓。但回国途中站在门檐下避雨却被看门人驱逐,人们更愿意追随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英雄。
无怪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利益与规则,就是“术”与“道”的差别,但人们更喜欢“术”,只看到眼前直接利益。“道”的好处太遥远谁关注,没有人选择维护正确的规则,老子的“以无事取天下”只能是梦想。
大道至简,“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但在利益面前,又有几人能坚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