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关于商城遗址受潮博文,被《河南商报》关注,并派记者实地采访,原文附后。要问的记者都问了,要说的专家都说了,只是老牛还想唠叨唠叨:
1、必须承认,这地下城的设计是有问题,患有先天性缺陷症。玻璃罩是关键,是最大的败笔。玻璃罩就是个太阳能接收器,目的是让文物整天在桑拿浴。
2、不能说其他地方有玻璃罩,郑州的玻璃罩就对。玻璃罩是一种文物保护展示的方法,可前提条件是保持恒温恒湿,你做到了吗?
3、看着文物天天在高温、潮湿的地下城遭罪,等着让文物龟裂、粉化、坍塌,相关领导真的就那么心安理得,泰然处之?!

3600岁古城墙在保护中受潮了
河南商报记者 赵强
迎客不到俩月,郑州市人民广场的商城遗址动起了“外科手术”
文物局:是正常现象,遗址保护工程都难免受潮,维护完成后,也不敢保证以后不“犯病”
专家称,文物保护不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破坏
迎客不到2个月,位于郑州市紫荆山人民广场的“商城遗址老博物馆段”保护展示工程就停展了。
前段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让遗址里的一些保护文物严重受潮,遗址表面甚至长出成片成片的绿苔。
“雨水是通过围墙渗入遗址内部的。”一位正在施工的工作人员称。虽然维护工作近期就能结束,但我们还是不禁为商城遗址捏把汗——郑州市文物局称,受潮几乎是每处遗址都免不了的。
爆料
人民广场商城遗址严重受潮
12月11日,一条题为《商城遗址严重受潮,建成开放40天被迫停展维修》的帖子引起人们围观。网友“山牛夫”在该帖中说,人民广场建成开放40天,商城遗址就因受潮严重,被迫停展维修。他质疑,地下城墙部分的设计有问题,有“先天性缺陷”。
“山牛夫”称,10月22日人民广场建成开放时,他曾到遗址的地下部分拍照,当时就发现遗址表面有绿苔。“地下城玻璃罩上密密麻麻的是水珠,这些水珠凝聚成大水珠,就滴在商城遗址上。”
开放首日,上千人“隔空俯瞰”商城遗址的壮观场景还印在许多人的脑海里,不足两个月,它就要“寻医问诊”了。是老天要考验这座象征着郑州3600年不断代历史的古建筑,还是人为原因造成?
现场
工人在对遗址进行“双重防护”
昨日上午,在郑州市金水路与人民路交会处的人民广场西北角,数十位建筑工人正在对商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地下城墙展示部分进行“外科手术”。
遗址北侧摆放着一个通告牌。“因近期雨水频繁,人民广场——商城遗址保护展示文物部分受潮严重,我项目部定于2011年12月3日至2012年1月4日,对该项目进行文物维护施工。特此通告。”落款单位是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和郑州人民广场文物保护项目部。
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顶部的玻璃罩上布满灰尘,玻璃罩里雾气蒙蒙,凝结在上面的水珠清晰可见。要想透过玻璃罩看内部的文物,必须得弯下腰仔细盯上一阵子。
遗址南侧留有狭小的台阶,顺着台阶出入口,可以看到古老城墙上已长出成片的绿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正马不停蹄地进行着维修工作。
“要把四周的砖面上全部刷上防水胶,然后将一层厚厚的白色防水毡铺在上面。”他说,经过这样的“双重防护”,再在最外面加装上石棉瓦,既有古建筑的沧桑感,还能有效防止遗址四周不被人为破坏。
探因
围墙是沙土砌的,雨水容易渗透
曾有媒体报道,郑州商城遗址城垣遗址保护工程共有8个展示节点,人民广场这一处是其中之一,商城内城的北城墙原址就在这里,另外这里还是商城遗址的老博物馆。
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该遗址保护工程分为地下城墙展示和地上城墙展示两部分。出现受潮的是地下城墙部分,长28米、宽24米、深2米。
“雨水通过围墙渗入遗址内部,导致文物受潮。”施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承建过西安的多处遗址保护修复工程,都没出现过类似问题。他分析,是气候和土质不同,造成了商城遗址受潮。
“西安是黄土地,黄土很细很黏,透水性差。而郑州大多是沙土,颗粒粗大,加固围墙用的都是沙土,雨水通过沙土很容易就渗入遗址内部。”他说。
针对有市民提出的是玻璃罩造成渗水受潮一说,这位工作人员解释,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玻璃罩暴露在顶端,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就渗水,那还了得。玻璃罩都是经过密封处理检测的。”
说法
不能保证不再受潮,将经常检查修护
记者联系到郑州市文物局郭春媛处长。她说,对于遗址开发保护工作来说,受潮是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遗址都免不了受潮。
“本身地下就有水,雨雪天气也会加剧遗址的潮湿度,加之前段时间郑州连续的雨雪天气,给本身正在施工的商城遗址带来麻烦。”郭春媛说,郑州市文物局目前正在开展防潮除湿的研究,同时也在申请相关课题。
如果认为此次修护完成后,商城遗址就能永远告别受潮,这种美好设想可能要落空了。“即便是加装多层防护工具,也不能保证遗址今后就不再受潮,我们只能将损害降到最低。”郭春媛说,文物局会开展周期性的检查修护工作,在文博界,修修补补是避免不了的。
疑问
1
最初修建商城遗址地下部分时是否考虑到防潮除湿?
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是每个遗址保护修复工程都应该事先想到的一点。当初修建商城遗址地下城墙展示部分时,是否考虑到了?
郭春媛给出的答案是“考虑过”。“但郑州今年的雨水量远远超出事先预想。”郭春媛解释,除湿、防潮、除霉菌是遗址保护领域一项复杂的技术难题,如何让冷凝水及早蒸发散出,现在也在探索。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在接受商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称,“事实上,人民广场的商城遗址并没有完工。当时是配合人民广场开园,遗址在10月22日对市民开放的。”阎铁成说,目前的修复工作是遗址开发工作的其中一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很快将全部完工。
疑问
2
为何采用玻璃罩这种“隔空”俯瞰的展示方式?
我们常见的地下遗址,通常以地宫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人民广场的商城遗址地下城墙部分,顶部是一大片高出地面的玻璃罩。
“其实这种展示方式在国内已经很常见了。”郑州市文物局郭春媛处长说,比如西安的汉阳陵,也是用此方式。
郭春媛介绍,起初设计图纸时也讨论过采用地宫的形式,但考虑到该处遗址的地理位置,人流量较大,安全问题很关键,就选用了现在的方案。
疑问
3
将沉睡地下千年的文物挖掘出是保护还是破坏?
商城遗址在我们脚下已经数千年,如果我们不去开发它,而是保存其原貌,让它继续沉睡地底,这是不是才是最佳的保护之道?
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国硕看来,如果对文物保护不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破坏。
张国硕认为,对于地上文物,对建筑、城墙等进行科学修复,能保证今后免遭破坏。但对于地下文物,“从长远来看,还是让它继续沉睡地底为好。”
张国硕担忧伴随着受潮和霉菌,地下遗址的坍塌也是可怕的。“地下遗址结构独特,经过冬天的结冻、解冻,以及雨季的潮湿,地下遗址很容易坍塌。”
http://epaper.shangbw.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