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中国的心脏,有源可寻,有物为证。

标签:
周公测景台土圭日影登封嵩山郑州影像文化旅游 |
分类: 2010 |
8月11日,怀着虔诚的心,随新浪博客团走进这天地之中,开始了文化之旅,寻梦之行。
中国的现代文化是历史的演变和沉淀。
探索从过去到现实,河南是最好的注解。
对历史,对河南,我们缺乏研究,我们愧对祖宗。
当你读懂河南,你才会读懂中国。
去北京看建筑的宏伟,到上海观西化的时尚。
河南,是文化之旅,找寻你心灵深处的那一份共振。
它不雄伟,也不时尚,可打动你的就是那一块石,那一棵树。
他以阳城为观测中心,为纪念周公于此以土圭测景,遂刻石立表。《唐书·地理志》河南府阳城条云:“有测景台,开元十一年诏太史监南宫说刻石举焉。”此台为石制,分上下两部。下为方形石座,高2.12米,北壁有明代所刻行书“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蕴阳阳无影中”。座上为直立的长方形石表,上有帽,高1.64米,正面刻行书“周公测景台”5个大字。此台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
台分两部分,一部分周公测景台,这个台用青石制作,有台座、石柱两部分。石柱为“表”,台座为“圭”,石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周礼》载测景台、周迹也。“土圭之法,测土深,日景以求地中”。土圭系泥土制作,与表成直留,日中测量日景。测景台因系文王的次子周公姬旦营东都洛阳时在这里开始研究的,所以这个台的后面建有“周公庙”、内祀周公。这里距东径113.55度,北纬34.40度,当时正是地中。历史上的天文学家、历法家都在这里作过研究,制定了实用的农用历法。
附二:
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认为嵩山是天室,并在此祭天。成王继位后,摄政的周公遵照武王的遗嘱营建新都洛邑。在占卜盛行的时代,周公一方面做洛邑位居地中、 “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王者必居土中”的舆论,一方面打着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他在全国设置了五处观测点,以颍川阳城为中表,开始筑土圭、立木表,测量日影。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测量,周公把测量的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发现了日影有一个由长到短再由短变长的周期,并根据每天日中日影的变化找出了季节的变化,得知了冬天日影长、夏天日影短的规律。于是,他就把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并把日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把日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把长短变化中的两次等分点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这样根据四季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就有据可依。
古时,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地球南北长三万里。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正因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