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遇到一棵救命稻草就死死抱住,有一天,我回头一看,嚯!他抱着的,已经是一棵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高城
用上面这句话概括《士兵突击》的主核,我认为是合适的。从傻子到兵王,许三多只用了三年。在我们这些聪明人看来,傻子永远成不了兵王,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潜力,所以也就不相信别人有这样的潜力。
就像美国乡村民谣《Blowing in the
Wind》(《随风飘逝》)中唱到的:“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才可以称之为男子汉?)聪明人的路总是要比许三多顺利些,舒服些,所以,他们的痛苦也少一些,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底一些,于是,他们的潜力,总是在顺利和舒服中,被自我磨灭。所以,最终,聪明人走过的路,反而要比许三多长一些。
许三多就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太聪明,因为太实际,看到那棵救命稻草,只会漠然,只会轻视。所以,救命稻草也只能是一棵稻草而已。而对许三多这样的“傻子”来说,救命稻草真的可以救命。
小说和电视剧我都是一口气看完的。那段时间,我的包里装着那本厚厚的大开本《士兵突击》,从家的地铁站,到去往单位的地铁站,一路看过去。原本无所事事的地铁发呆时光,似乎被队列、呐喊、高歌和呼啸的枪弹填充,而变得充满激情和亢奋。30集的电视剧,我用两天时间熬夜看完,睡下时已经是凌晨四五点钟。从来没有哪部国产电视剧,给我这样的振奋。《士兵突击》做到了。
似乎,《士兵突击》中的每一个官兵,都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性格中的平庸和自甘平庸。
史今,一个全剧中最为亲和甚至柔弱的角色,按导演的话说:“这是全剧唯一的女主角”。即使他看上去没有高城的雷厉风行张狂自信,没有伍六一的坚定执着宁碎不全,但却是最为有韧性的角色,在所有人都对许三多表示失望时,他依然不离不弃;当每个人都快被许三多逼疯的时候,他依然有着超常的耐心和信心。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母性”的角色,成为许三多变身兵王的最终动力。他代表的,其实不是婆婆妈妈,而是人心深处,最温暖的爱意,和最执着的坚持——“不抛弃,不放弃”。
高城,东北爷们,高大威猛,虎虎生风,说话分贝从来不低于50,走路和挥手的动作都是直来直去,不知道什么是失败,不知道什么叫投降。代表着我们军队最有骨气的信仰,和永不言败的自信。他的阳刚和不拘小节,令人对世俗生活的琐碎产生一丝羞愧。
伍六一,兵的楷模,兵的标版。当兵如果不像伍六一,等于荒废生命行尸走肉。他的脖子很硬,谁都不能令它折弯。即使许三多做到好,也让他瞧不上。他的骨头也很硬,硬的容不下少了一条腿的身躯还在兵营里晃悠。他的形象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的人民对中国军队的理想化期望,是军魂,是骨子里的傲气。他令我深感自卑,自卑于凡事不顺便怨天尤人,自卑于婆婆妈妈地思考生存和自尊的关系。
袁朗,是一个神话。他有着诡异的幽默、强悍的判断力、出神入化的单兵技巧、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训导艺术,和最后的,不易察觉的温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气,但,魅力无法抵挡。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呼唤的,高科技战争背景下,新军事变革浪潮中,梦一般的新军人形象。不像普通军人那样因为融于集体而泯灭了个性,不像传统军人那样因为服从命令而丧失了独立判断力。
成才,个性其实纯真,目标感却太强,这其实是优点。总比没有目标来的好一些。只是,他的目标感让他失去了枝蔓——对人的关心,对人的依靠,对集体的信任,对信念的坚持。而这些,是作为一个集体的军队,最看重的。单兵技巧即使再强,在高科技战争条件下,灰飞烟灭只要一秒钟。只有融入集体,共进退,同甘苦,一支军队才可能是一支军队。所以,没有领略到“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的成才,被袁朗坚决拒绝。
齐桓和吴哲,都是新军人形象,前者家境优越,表面散漫,在战场上却是优秀的军人;后者高学历,有头脑,没有因为服从命令的天职而失去质疑的勇气。
班长老马,传统军人形象,优秀却易被环境同化,但骨子里有着必须对得起这身军装的荣誉感。
“不抛弃,不放弃”,谈何容易。在奔向老A的路上,50米的路程,检验的是5000万米的人生;50米的路程,让人心的距离,缩小到0.0005微米。伍六一放弃了,那是对“不抛弃,不放弃”的真正领悟,是真的汉子,放弃了成功,赢得了军魂。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不抛弃,不放弃”,谈何容易。在天安门和中南海前,史今含着大白兔哭成了泪人。那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已经深扎在心上的不舍。一条长安街,浓缩的是人民的期望,凝聚的是祖国的嘱托。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不抛弃,不放弃”,谈何容易。一个耳光,一个拥抱。梗着脖子的伍六一,残了一条腿,赢得了全世界。那是对“不抛弃,不放弃”的短暂的告别,永恒的拥有。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不抛弃,不放弃”,谈何容易。当军旅剧也充斥蹩脚的三角恋,当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男们赢来少女们的尖叫,我们难道能指望前者来锻造我们的军魂,后者来保卫焦土般的阵地?
在我看来,真实军队中的军人,最有可能是史今、成才、老马和指导员这类形象,因为他们身上都有着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的缺点和温情。而高城、伍六一和袁朗,则是高度概括抽象为一种信念的理想军人形象。而许三多,表面看是一个小说作者和导演寄托了无限感情的非现实符号,但事实上可能却最为符合中国军队的现状:他们来自农村,初入连队时资质平平甚至低劣,但在军队这个熔炉中,渐渐激发出潜能,最终打造出金刚不坏之身,成为傲然群雄的兵王。他们不会讲大道理,对新军事理论也未必懂得一分半点,但就是凭借朴素的好强和对得起家乡父老的责任,而成就了自己的奇迹。如果说,史今、成才、老马和指导员,是对普通军人的描画;高城、伍六一和袁朗,是对理想军人的渴望;那么,许三多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对具体军人的塑造,而进入人性的励志层面,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拿来关照自身的坐标。他代表的是“战胜自我”的传统主题,但因为被置于军队这个高强度使命、高烈度力量的群体,而显得更为突出和震撼。
“不抛弃,不放弃”,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是对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却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最难做到的东西。如何从“傻子”变成兵王,就是如何从普通人变成超人。我们身边到处是稻草,所以我们轻松地跨过去,甚至睡在上面。许三多抓住了每一棵能救命的稻草,最后从躺着的我们身上跨过去,加入了超人的行列。我们看着天际的他,还有点回不过神来,却不由自主脱口而出:
“明明是个强人,偏生一副熊样”…………
上月,看完《士兵突击》电视剧的第二天,我蹲在马桶上,兴奋莫名地给一个军人同学发短信,描述我受到的震撼和对“老A”的向往。中校同学立刻回过电话来,我兴奋地说:看完了《士兵突击》,特激动,纯爷们儿!那边说:下月就可以安排你去特种大队体验生活。我兴奋莫名,兴奋莫名,高兴地连连答应,找不着北。
现在,那本《士兵突击》小说被我扔进了书柜的某个角落,《士兵突击》的碟被我塞进了上千张碟的某处缝隙。“呵~~~~~~~~”,一个哈欠上来了。明天还能睡个懒觉呢,这月的房贷还没还呢……
“明明是个熊样,偏生一副强人”,一个声音忽然对我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