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圃老师文章读感
近些年有机会结识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青圃老师,他表示要让我看一篇他写的文章,我欣然同意。我到他家附近取回了他赠阅的刊载他的文章的《山东大学报》2021年9月29日第24期的月末版。他的《钩沉-山东大学光学记忆》这篇文章几乎占了一版版面,文章上方是《山东大学光学学科成立50周年庆典合影留念》,王老师在前排显著位置就坐。该文我读后颇有感触,现简记于下,和大家分享。
先谈文章右下方刊登的王老师照片和有关他的简要介绍。据王老师说,他生于1942年,比我年长4岁。可以说是我的兄长。介绍写道他是山东大学首批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山东大学教授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终身教授,由理工等科院士或工程院士和文科颁发山东大学“粮票"相当于前者的最高级别的教授组成,大概只有不到二十人左右。第二级是一般而言的最高级别,全校大概百人或再多一些。第三级或许有数百人或再多一些,前三个级别大概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第四个级别为最低级别,大概占全体教授的大半人员,显然我属于这个级别。王老师为首批二级教授,这比较充分地表现出他的学术实力和地位。他原在光学系,后与电子系合并后在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任教。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带头人。他主编著作多部,主持获奖研究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担任学术社会职务多项。我在这些方面和他差距太大,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说,和这些尖子教师研究人员相比,我那点点滴成绩实在不能算啥,这方面我必须谦虚,容不得半点沾沾自喜和骄傲自满,只能虚心向人家学习。
王老师这篇文章重点在于简述山大光学学科50年来名师荟萃星光闪耀,硕果累累桃李芬芳,群星云集共谋发展,搭建平台支撑发展的大概过程。隔行如隔山,对于文章技术方面的叙述,我也只能是看看而已,真正深入了解很难做到。不过王老师的文笔确实不错,有些词语的运用和文章层次结构的安排都有值得我们文科专业人员学习的地方。我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