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面两个图是苍耳子
右图是《诗经》中的卷耳
草木之名:苍耳子
清明前后,是苍耳子发牙出土的时候,这种双子叶植物生出来就很可爱,两瓣肥厚绿绿的子叶,正如豆瓣,让人有食欲。但是那是绝对不能吃的,有剧毒。
在度荒的年代,春天里是最不好过的,“青黄不接”这个词读书人以为是田野中色彩不好玩。其实这个词是以生命的死亡为代价的。忽然想起了我们老家的真实故事:有一对兄弟饥饿不堪,就到野地里挑野菜,清明前地里能吃的草还没有长出来,很失望。正想回家的时候,看见路边软软的土地里一些才出土的新芽,一看就知道是苍耳子芽,因为是从长满刺的苍耳子长出来的。他们捡回来一些,高兴回家来,他们的母亲就像煮豆芽一样给做熟了。
但是不幸的是头晕脑胀,上吐下泻,一家人险些送命。可爱的东西有些是有毒的。不能不小心。中药书上说:“苍耳中毒的潜伏期因食入物不同而异,一般为2~3天,快者4小时即发病。例如,直接吃生苍耳子者食后4~8小时发病,食苍耳子饼者10~24小时发病,食幼苗者,1~5天发病。”这个很可怕。
苍耳子,一名卷耳,但是《诗经》中的“卷耳”不是苍耳子。所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尔雅》云:“菤耳,苓耳。”《广雅》云:“枲耳也,亦云胡枲。”郭璞曰:“胡荾也,江东呼为‘常枲’。”
毛云:“苓耳也。”注云:“胡荾也。”《诗义疏》曰:“苓,似胡荽,白花,细茎,蔓而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四月中生子,如妇人耳珰,或云‘耳珰草’。幽州人谓之‘爵耳’。”
《博物志》:“洛中有驱羊入蜀,胡葸子着羊毛,蜀人取种,因名‘羊负来’。”古人采卷耳是采野菜,为了吃的。
有毒的苍耳子,在田野中太常见了,秋天里,到草丛中走一遭,说不定你的裤子上就会带回几颗橄榄形种子、全身是刺的苍耳。一查,这种中药材别名特别多:老苍子、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呆耳,亦名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在我们家乡就叫苍耳,读得很快,好像应该叫“苍儿”。苍是果实的颜色,土黄色一点也不好看。那植株,我们叫它“苍儿桔”,虽然扎手,但是高大茁壮。割回来当柴烧倒不错。
中药书上说:“苍耳子:散风除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苍耳草: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皮肤湿疹。古书里有很多记载。《本草汇言》:“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苍耳仁三两,天麻、白菊花各三钱。”《食医心镜》:“除风湿痹,四肢拘挛:苍耳子三两。捣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洞天奥旨》:“治大麻风:苍术一斤,苍耳子三两。各为末,米饭为丸,如梧子大。日三服,每服二钱。忌房事三月。”
《生草药性备要》:“治疥癞,消风散毒:苍耳子炒蚬肉食。”《圣惠方》:“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细罗为末。每服以豆淋酒调下二钱。”《济生方》有苍耳散:“治鼻流浊涕不止:辛夷半两,苍耳子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上并晒干,为细末。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圣惠方》:“苍耳子粥,治目睹、耳鸣:苍耳子半分。捣烂,以水二升,绞滤取汁,和粳米半两煮粥食之,或作散煎服。”《千金翼方》:“治牙疼:苍耳子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疼则吐,吐复含。无子,茎、叶皆得用之。”《经验广集》:“苍耳酒治疔疮恶毒:苍耳子五钱。微炒为末,黄酒冲服;并用鸡子清涂患处,疔根拔出。”这些方子,倒是经验的积累。但是绝对不能自己来,不能随便用。
据说,临床应用,还能够治疗腰腿痛、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治疗慢性鼻炎、治疗疟疾、治疗腮腺炎、治疗下肢溃疡等。说明,有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毒。中药就讲“以毒攻毒”,也就是利用它的毒攻你的毒。
那么“饥饿”这种毒,用什么攻?答曰:只有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