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长在脖子上的这种病以“老鼠疮”来命名,听起来似乎很可笑,或许也有人认为很不科学。其实不然,这需要从古代对疾病的命名方法说起。古人通过对大量“老鼠疮”病人的观察,才对本病有了深刻认识。他们采用了当时常用的“取类比象“的方法来给疾病命名。此种方法有时也可以较好地表达疾病的特征。瘰疬之所以命名为“老鼠疮”当然与老鼠有关:
我们日常都知道老鼠有个习惯,那就是生来喜好打洞。在有老鼠居住的地方,洞的外口有时虽然不多,但是洞的里面却是穴道纵横,使人难以捕捉。古人以此与瘰疬的病理状况相比较,正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人们一旦得了此病之后,因是侵犯了颈淋巴结,最先表现的就是颈淋巴结的肿大,而且往往是多个淋巴结发生肿大。如果人体抵抗力差,控制疾病能力就降低,疾病就要向坏的方向发展,肿大的淋巴结就要化脓。化脓后如果治疗又不得法,组织继续受到破坏,病变部位就要向外扩展,以至穿破皮肤。皮肤破溃后脓水淋漓不断,长期消耗下去,身体条件就会越来越差,已发病的多个淋巴结继续发展,就会粘合在一起,互相沟通,因此溃破后的疮形,其特征是疮口的边缘呈向里潜行的洞穴姿态。并且有可能向耳下、缺盆(锁骨上)、肩上、腋下等部位延伸走串,古人因而形容此特征为有如“鼠之穿也”。意思即为疮内形态有如老鼠挖的洞一般。由于多个病变淋巴结核往往互相串联,因此古人又有称此病为“串疮”者。这是古人运用“取类比象”的形象概念,命名为“鼠疮”的主要根据,它较好地表达了瘰疬的病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