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水毒 湿毒

(2013-04-11 18:14:25)
标签:

转载

分类: 健康工程
原文地址:水毒 湿毒作者:suansuanss
在阴毒中,最严重就是水毒。40岁以上的人要注意,如果早上起来,下眼皮浮肿,脚踝有点浮肿,这很可能就是有水浊了。如果水毒排不出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运动得不够了,或者太劳累了,或者心脏有毛病了,或者肾脏有毛病了。水浊如果严重下去,肚子也会肿胀起来,这是因为肾功能出现了问题,排尿不畅,喝下去的水跑到肚子里边了,所以,肚子肿了。
那么,怎么样驱逐水毒呢?首先,我们得去看医生,如果看了以后,肾脏没有病,心脏也没病,那就说明你气血运行不好,你就要多运动,饮食方面就要增加一些可以除水湿的丝瓜、冬瓜,还有一些豆类食物,这样就可以健脾利水。

水喝得越多越好吗?

成为日本人死亡原因第二位的心肌梗塞与第三位的脑梗塞都是血栓症。因此,西洋医学指导大家:"预防血液变稠,每天要多饮水"。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经常能看到拿着饮料瓶走路的人。

但是,对身体的重要性仅次于空气的水,如果摄入过多而又不能很好地排出,对健康将非常有害。这也被中医称为"水毒"状态。

被雨(水)淋湿后,身体就变凉(水→冷)。有的人一开空调,就会引起头痛或腰痛(冷→痛)。下雨(水)时,神经痛或风湿病的疼痛会加重(水→痛)。即"冷"、"水"、"痛"有相互关联的现象。"水太多了",就会招致"冷"或"痛"。这就是所谓的"水毒"。

众所周知:人类由于有一定的体温,体内才能进行所有的代谢活动,生命之灯才得以燃烧。因此体温下降(受寒),对生命与健康是个非常大的伤害。以后我们将会谈到,低体温是现代人的典型特征。

由于山里的气温太低,即使没有受伤,人也有可能会被冻死在冬日的深山里。如此看来,如果体温太低,人就会死亡。另外,一天中,凌晨3点至5点是体温和气温最低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死亡往往最容易发生。这是由于,人体的冷热和死亡之间本来就存在密切关系!

人体如果变凉,就会产生自救机制。这种机制,通过把变凉原因之一的过多水分排出体外,而使体温升高。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睡觉着凉时就会拉肚子"、"着凉感冒后,就会流鼻涕,流眼泪"、"有偏头痛的人通过呕吐(把胃液中的水分排出)使体温升高,避免疼痛"。"生病后,多睡觉、出汗,排出水分、升高体温,与疾病作斗争"。"本来体温就很低的老人,为了避免夜间死亡或病情恶化,常出现夜间尿频,排出多余水分,升高体温的现象"。这些全部都是排出多余水分、增加身体御寒能力的行为。对生命来说,水分是仅次于空气的重要物质,如果水分太多的话,就可能引起"变寒"或"疼痛"等种种伤害,进而引发这些"水的排泄现象"。对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水毒"状态,中医在2000年以前就发出了重要的警告。虽然其中不乏重复之处,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医有关"水毒"的论述。

"水毒"引起的疾病

各种疼痛

1.神经痛、偏头痛、风湿痛、腰痛等疼痛,多多少少都与"水"和"寒凉"等原因有关。因此,泡热水澡、洗桑拿浴、温暖身体或发汗时,就能减轻疼痛。

2.过敏

西洋医学中,从过敏的原因:如螨、灰尘、牛奶、鱼肉、花粉等过敏原(过敏的原因)中寻找发病的根源。可是在吸入或食入这些过敏原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并未引起过敏。这是由于过敏原不是产生过敏的真正原因,而只不过是过敏的诱因而已。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过敏性结膜炎--流眼泪过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喷嚏

哮喘--排出水样(清白)、皮炎--出湿疹

可以发现:这些全是向体外排出水分的疾病。

可见,过敏症状可以说就是"水毒"的一种。

3.疱疹

西洋医学把口唇处出现的单纯疱疹(口炎)、沿着肋间神经或面部神经分布而发生的带状疱疹等病症的原因归咎于带状疱疹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体内排出多余水分的现象。因此,中医也认为它是"水毒"症的一种。西医认为:疱疹是由于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或身心疲劳导致免疫力低下时才发生的病症。而自然医学认为:这样的状态是身体要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升高体温,提高免疫力的状态。

4.美尼尔综合症

具有剧烈的头晕、耳鸣,当这两种症状加重后还会引起呕吐的疾病被称为"美尼尔综合症"。这是由于耳的最深处控制平衡感的内耳中的淋巴液(水分)太多,扰乱了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所致的状态。西医认为,疲劳和睡眠不足是引发美尼尔综合症的原因。如果长期处于疲劳和睡眠不足的状态,人的排泄能力就会下降,特别是排尿状况变坏。由此引起体内多余水分的蓄积,产生水毒状态。由此可见,内耳引起的"水毒"就是美尼尔综合症。

当然,因为是水毒,美尼尔综合症多见于大量饮茶和水等清凉饮料的人。

5.青光眼

如果清洗眼中透镜(水晶体)的眼睛房水太多,就会引起青光眼。这种疾病常发生在那些白天大量饮水、又不能充分发汗和排尿的排泄状态差的人。青光眼严重时,就会发生呕吐、眼深处疼痛甚至头痛。这也可以从"冷"、"水"、"痛"的三角关系中得到解释。

6.霉菌感染(手或脚气)

西医认为它是由称作白癣菌的霉菌引起的。霉菌只在湿气(水)重的地方产生。产生手脚癣的人一般是肆意摄取水分、爱出汗,手脚出汗(水)多的人。也就是说,出大汗(多汗症)也是"水毒"的一个症状。

7.房颤和心律不齐

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时,在西医中常用心电图、便携式心电图、心动超声等仪器对心脏进行彻底的检查。但多数情况下找不到原因。

身体变凉或水毒存在时,通过呕吐、腹泻、流鼻涕、打喷嚏、发汗等方式,能排泄水分的人,会很快好转。但不能排泄者,体温就会上升,以处理多余的水分。

科学证明:感冒引起的发烧,体温每升高1℃,脉搏数就增加10次,代谢也更加旺盛。身体内有"寒"与"水毒"时,身体自身就会升高体温,以使不良状况得到改善。因此脉搏就会加快,这是心动过速的表现。这种脉象与正常稍有偏差时,就会产生心律不齐。

如果心脏不好,在走路、进行运动或干活时,心脏负担增加,就会引起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可是,心动过速与心律不齐常常发生在心脏负担不存在的安静状态下。只看这点,可知心脏本身可能没什么毛病。其实,在运动和劳动时,由于体温上升,肌肉代谢消耗了水分,因而避免了心动过速。

同样,美尼尔综合症也是,在步行、运动或劳动时不会发生,但常发生在睡觉或安静时。从这些现象,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水毒"这件事了。

饮水有方

如前面所述,中医和自然医学认为:"水分"太多是有害的。因此,请大家注意,西医极力推荐的"由于血液变粘稠了,尽可能多喝水,保持血液稀释的状态。"这样的指导是带有"问号"的。

当然,如果感觉喉咙发干、口渴,想喝水时可以喝。但如果违反本能(虽然不想喝)而勉强摄入水分,这恐怕是有害的。

请大家想想:当大气中的水分(湿气)多的时候,身体的"不适指数"就会上升,人们会感觉不舒服。这仅仅是体外水分增加时的情况。而体内水分增多时,当然就会有"不快=疾病"的情况发生了。

如果患有心功能不全,首先表现的是下半身水肿;胃肠、肝脏水肿,功能的下降;还可能发生肝脏充血、肺水肿等症状。如果置之不理,就有生命危险。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实际上就是利尿药,即帮助排出体内水分的药。因此,过量饮水,就会使心脏等脏器的负担增加。最近发现,"水毒"不只是中医的概念,西医中也有"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的病名。

据《南山堂医学大辞典》(第十八版)的解释:"水中毒"是指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的溶质,特别是钠相比显著增加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低钠血症,并伴有皮肤湿润、血压上升、脉搏紧张的状态。神经肌肉出现异常,产生肌肉痉挛和收缩、出现困倦或昏睡,甚至出现全身痉挛等症状。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降压药)的发展仅仅有50年左右的历史,在二三十年前才开始被经常使用。最近,专家对它们的效能又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它们是降压利尿剂,即排出水分,降低血压的药。这表明高血压也是由于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血液中的水分增加,心脏就必须使劲输送那些增多的血液,因而导致周围血管的压力增加。

同时,中医把"癫痫"称做"水癫痫"或冠以"水"来称呼。这是由于"水分过剩=水毒"是"癫痫"产生的原因。因为水会使身体变凉,当水分太多时,脑血管就会变凉、收缩,导致脑的血流不畅,从而不能发挥脑的正常功能,最终引起痉挛。西医的"水中毒"症状中,也出现了"全身痉挛"这一表现,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关于水的摄取,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是在洗澡、洗桑拿浴、运动、劳动等充分发汗,利尿之后,适当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运动量不大或不怎么运动时要补充水分,最好能饮用有温暖身体和利尿作用的红茶、生姜红茶、生姜汤、草药茶、玉米茶等饮品。而绿茶、咖啡、麦茶、清凉饮料等,会使身体变凉,降低营养成分从肠道吸收入血的作用、降低肾脏的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功能,因此,最好不要饮用。

如果是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饮水,最好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生姜中的姜油酮、生姜素、姜油醇、姜油等辣味成分,有溶解血栓的作用。在医用一百几十种中药方剂中,差不多80%都包含了这种生姜。因此有这样的赞誉:"没有生姜,就没有中医。"

生姜汤的做法:

(1)生姜(不是鲜姜,干姜最好)。10克(拇指大小),磨碎,加入红茶粉。

(2)浇上热水,冲成满满一汤碗(约200毫升)。

(3)饮用生姜汤(或生姜红茶)时,胃里有烧灼感。也有人觉得刺激太强烈了,可以加上红砂糖、蜂蜜等食物提味,也可以缓和刺激感。

湿毒

另外一种毒就是湿毒。人体湿气增加跟阴废增加有很大的关系。阴废增加,则脾气虚,不能够化湿,脾的功能减弱,人就出现湿毒。有湿毒的浊气表现为舌苔绿、恶心、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形。

为了防止湿毒,我们就要学会化湿。尤其是三伏天,外边下雨,屋里边也是湿漉漉的,那我们很容易脾不好,因为你的脾被湿气裹住了,这叫做“脾被湿困”。湿气把你的脾给包起来了,不能很好地发挥功能。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健脾了。除了去医院,吃医生给我们开的健脾的药,我们自己也要吃一些健脾的东西。比如,豆子最养脾,各种各样的豆子熬成的粥,最养我们的脾;还有,你可以用党参、白术炖肉,又好吃又健脾利湿。而如果是排夏天湿气重引起的湿毒,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都是非常不错的,它们都是芳香醒脾的东西。

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简易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临床上,治疗湿症一般会采用中药的治疗方法,比如说实用三仁汤、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药,它们都具有芳香、化湿、解表的功效。但这些药不能乱服。在家里有什么好方法来预防湿邪呢?或者说明显感觉到体内有湿了,到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毛病怎么办?

薏米红豆汤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

如果诊断出病人体内有湿时,经常给病人推荐两种"药",这两种药既能祛除体内湿邪,还能当水喝、当饭吃。这两种"药",一是薏米,一是赤小豆(红小豆),一起熬汤喝,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

有的人在我的博客中看到过这个偏方,反馈给我很多信息,并且还有一些疑问,借此机会,我就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再详细地解答一下。

很多朋友说,红豆加薏米很难熬,怎么熬它都不黏不稠,能不能放点大米或别的食物一起熬?其实如果从治疗的角度来讲,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用。因为这个薏米红豆汤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除湿。赤小豆是红色的,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红豆还有减肥的作用。薏米性偏寒凉,主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但如果从预防的角度来讲,熬大米粥的时候,加上一把红豆一把薏米也未尝不可。

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而且,单纯的薏米红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红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红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红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红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薏米红豆汤的喝法

薏米红豆汤每天应该喝多少呢?我建议大家从5月初开始喝,一直可以喝到10月份。熬了以后可以随意喝。

每年到天热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家里不常用的一个暖壶洗净,抓上一把薏米、一把红豆放到暖壶里,再烧一壶开水,水开了以后直接灌到暖壶里,最后把盖盖上。如果你想早晨起来喝,头天晚上灌进去,第二天早上壶里的豆子全都泡碎了;如果想晚上下班回来喝,那早晨临出家门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泡上一壶,下班以后到家喝正合适。

临床上有很多体内湿气很重的病人,在喝了薏米红豆汤一两周后,便感觉到腿脚发轻了,走路不那么沉了,湿疹也慢慢地消退了。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很多小病其实都可以自己进厨房里找药,食物就是最好的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