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三国遗迹寻踪之7庞公祠

标签:
历史人文三国襄阳鹿门山庞公祠杂谈 |
分类: 三国风云 |
庞德公与鹿门三高祠
http://s9/middle/4c36ff1bx89a9506e7578&690
http://s12/middle/4c36ff1bx89c1b85b85db&690
光绪府志
http://s16/middle/4c36ff1bx89c1bafa4fbf&690
同治县志
http://s4/middle/4c36ff1bx89c120a7b103&690
浩然小道
http://s9/middle/4c36ff1bx89c121bb07a8&690
苏岭石
http://s6/middle/4c36ff1bx89c122f062a5&690
骆驼石
http://s1/middle/4c36ff1bx89c123adba60&690
田园
http://s15/middle/4c36ff1bx89c1246aaece&690
彩蝶纷飞
http://s9/middle/4c36ff1bx89c1253e2d78&690
浩然亭
http://s2/middle/4c36ff1bx89c12692f6b1&690
新碑
http://s4/middle/4c36ff1bx89c1279ef023&690
http://s8/middle/4c36ff1bx89c128916dd7&690
http://s3/middle/4c36ff1bx89c12a11f122&690
http://s15/middle/4c36ff1bx89c12aeaaf5e&690
http://s1/middle/4c36ff1bx89c12b9ba610&690
http://s12/middle/4c36ff1bx742cead7d48b&690
霸王山寨门
http://s12/middle/4c36ff1bx89c12d2a115b&690
http://s15/middle/4c36ff1bx89c12e52e0de&690
孟浩然墓
http://s13/middle/4c36ff1bx89c12fc5400c&690
http://s9/middle/4c36ff1bx89c131403548&690
http://s16/middle/4c36ff1bx742ceb7994bf&690
庞公制药处
http://s15/middle/4c36ff1bx89c133f1194e&690
http://s5/middle/4c36ff1bx89c1353a66e4&690
《襄樊日报》> 2010年06月24日 > B4版-旅游周刊
http://s14/middle/4c36ff1bx89c117c345ad&690
鹿门山是德公山
——“襄樊三国遗迹寻踪”大型系列报道⑦
http://s10/middle/4c36ff1bx89c10fc232f9&690
京 利/摄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写到,刘备马跃檀溪,遇牧童,牧童向刘备介绍其师司马徽及庞德公、庞统的情况,并引刘备到水镜庄。据三国志记载,庞德公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进府,皆不就。刘表问他不肯官禄,后世何以留子孙,他回答说: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所留不同罢了。庞德公与当时隐居襄阳的徐庶、司马徽、诸葛亮过从甚密,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庞统为“凤雏”,“皆庞德公语也”被誉为知人。
今襄阳城东门外庞公乡是庞德公的出生地。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鹿门山上的“三高祠”即是为纪念庞德公和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而于明代所建。
庞公隐迹今尚存
http://s14/middle/4c36ff1bx89c10d36e6bd&690
拜师堂的雕塑。 京利 摄
□记者 萧雨林
提起鹿门寺,很多人都会说是孟浩然隐居的地方。其实,最早在此隐居的人是庞德公。三国时期,庞德公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虽然《三国演义》中亮相不多,但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
而比庞德公晚几个朝代的孟浩然,也十分仰慕庞德公的“高风”,多次到鹿门寺寻访。他曾在《登鹿门山怀古》中写道: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由此可见,唐代还留有庞德公的遗迹。前不久,记者随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市孟浩然山水户外群的文保志愿者一起,走了一趟鹿门古道,亦称“浩然小道”,探访当年“庞公栖隐处”。
“古道”或“小道”,均为一些爱好山水的人“命名”,跟从景区正门进鹿门山是两条不同的线路。因乘船不便,我们从市区乘车到东津后,又转车到三合村8组。下车沿村子向东,一条不到2米宽的黄土路,便是传说中的“浩然小道”。两边是茂密的灌木丛,远近皆有山。山不高,路相对平缓。走出村子,可以看到一片田园风光。偶尔见两三农人在田间锄草,还有人在山坡上耕地,颇有些“原生态”的感觉。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山上有著名的苏岭石。曾巩曾有诗云:“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为此,我们专门登上了苏岭石较多的一座山头。满眼皆是形状奇异的石头,有的像龙脊,有的像鳄鱼,有的像骆驼,还有的连成片,仿佛一个“石牛阵”。拾穗者成员颜京利告诉记者,这就是苏岭石。
看完苏岭石,我们返回“浩然小道”继续前行。两旁的树丛几乎将山路遮掩起来,更显幽深静谧。约走了一里路,是一处比较平坦的地方,一间小屋前开满了各色的花,一群孵出不久的小鸭子在地上觅食。相传,这个地方就是“冲茶园”。过去遍植茶树,茶园的主人在此建了个茶亭,过往鹿门山的文人墨客和善男信女都会在此歇脚品茶。
又走了约一小时路程,树木越来越密,地势越来越陡,原来已进入鹿门寺景区了。路上极少有行人,很有些“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如此清静之地,难怪庞德公来此后便一去不返。
“小道”在景区已变成比较宽阔的水泥路了。路边有一块石头,写着苏岭石三个大字。再往前是“碑廊”,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碑刻,据鹿门寺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尚士学介绍,最早的一块碑刻是宋代的。在这些碑刻中,有一块写着“重修三高祠记”。“三高”即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三高祠据说就建在鹿门山,现已难觅踪影,也说不清具体方位了。
从碑廊出来往下走,就是鹿门寺。沿鹿门寺前的一条水泥路往南走,在一家餐馆旁边有台阶,顺阶而上是“浩然墓”,再往上就是诸葛亮拜师堂。拜师堂被一个小院子围着,院门建有仿汉的门楼,堂前翠竹挺立,倒也清雅。拜师堂的台阶有半人高,堂内有一尊雕塑,只见诸葛亮双手抱拳身体前倾,深深一拜,极尽虔诚之态。而庞德公则坐在堂上,似有不屑地看着诸葛亮。不禁让人联想到,高人隐士都是有些性格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才肯出山,这方面跟庞德公可谓“一脉相承”。
从拜师堂折回,自一拐角处上台阶,就是庞公制药洞。据介绍,碑廊、拜师堂和庞公制药洞都是上世纪90年代“旅游大开发”时所建,时间不久却给人以荒凉破败之感。其中又以“庞公制药洞”为甚,只见院内蒿草丛生,显然缺乏维护。洞很狭小,洞内庞公塑像也未能表现出鹿门高士的风采。
“久矣功名不上心,亦无心要老山林。鹿门采药悠然去,千载庞公是赏音。”鹿门之行归来,同行者都认为,鹿门山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有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应好好规划,好好开发。
庞德公与三高祠
http://s10/middle/4c36ff1bx89c112b2a919&690
庞公制药洞。 京利 摄
□嘉宾主持 李俊勇
庞德公,汉末襄阳人氏,以一民间高士立传于《后汉书·逸民》,并见诸多部史籍。综其一生,可书可歌者有三:一是诲人识人。“诸葛孔明每至(庞)公家,独拜公于床下,公初不令止”,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庞德公的教诲;“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识人独具慧眼,司马徽叹其“德公诚知人”。二是志趣高远,不附权贵。“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即使亲往,还是“叹息而去”。庞德公这种洞察世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至死不入襄阳城的行为颇受士人推崇。三是“躬耕田里”,“琴书自娱”,夫妻相敬如宾,挚友交谊至性,最终携妻子入鹿门山“遂采药不返”,终老山林,达到士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武汉大学教授黄惠贤先生认为,“汉末庞德公耕读为业,和睦持家,不慕虚荣,不畏权贵,是位具有明确政治抱负的社会贤达,是汉末襄阳地区充满朝气的‘隐士’群体的精神领袖”。
庞德公死于何年,史已无考。那句“采药不返”倒是更符合后人对这位隐逸高士魂归山林的想象与期望,也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思。
唐代诗人吴筠《高士咏·庞德公》的“庞公栖鹿门,绝迹远城市。超然风尘外,自得丘壑美”便是这种仰慕之情的最好写照。既是以隐为其至高追求,其身后的一黄土自然也是无迹可寻,墓碑可能压根未立。不过,无字堪有字,无碑胜有碑。金代诗人李俊民《庄靖集》收有《鹿门山》一诗,诗前自注曰:“有庞德公宅,在襄阳东南三十二里。”诗云:“百年巢穴子孙安,十日长闻九日闲。说破姓名人不识,鹿门山是德公山。”在他的心目中,庞德公就是鹿门山的代言人。今天走进鹿门山,我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与苏岭同在,与沔汉共流,恰如习凿齿《与桓秘书》所言“肆睇鱼梁,追二德(庞德公、司马德操)之远”了。
明代以前,史料未见鹿门山庞公祠的记载。李白、孟浩然、苏轼等大家的诗句使庞德公彪炳千秋,但多以庞宅入诗。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襄阳知府马朴所撰《重修鹿门三高祠记》称:“(鹿门)山故有庞公祠,代圮葺不一。迨嘉靖四年,侍御王公重建,而以唐从事孟浩然、皮进士日休配享,曰三高祠。”这说明庞公祠存世已久,只是初建时间无史可稽。
据时任吏部主事、襄阳人郑杰所撰《新建三高祠记》记载: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巡按御史王秀巡察楚地,从郢州(今钟祥)入襄。公事之余,瞻鹿门山,望习家池,拜堕泪碑,诣隆中山。而后到郑杰家里与其臧否襄阳人物,畅言荆襄胜迹。其间,王秀说:“诸贤尚矣,唯祀典当崇尔!”郑杰接其言:“孔明、叔子(羊祜)祠宇故葺,士元(庞统)新构,独庞公落莫沉湮尔!世路纷歧,仕隐异响,深有憾焉!”王秀听后,极其痛快地说道:“吾事也”,“明日檄下,郡中翕然。”而后,王秀又征求襄阳知府徐咸的意见说:“庞公高尚,古今罕俦。襄阳昔多耆旧,鹿门幽适,岂无同明相照、同气相求乎?异世之下,可与共享一堂者乎?”徐咸答曰:“唐之孟浩然、皮日休并时高洁,同隐鹿门者……与之配享甚称。”二人一拍即合,王秀提笔题额“三高祠”,并“即嘱副使台综理筹画。钜细财需,悉取于公帑。”当年六月议事,七月开工,八月告成。至此,庞公祠被三高祠所取代并受后人祀拜。
后人对将庞公祠改为三高祠明确提出异议,并对庞公祠现状深感担忧。乾隆《襄阳府志》卷九“庞公祠”云:“旧在鹿门山,祀汉高士庞德公。明嘉靖初,巡按御史王秀重建,以唐孟浩然、皮日休配享。后人竟目为三高祠,失其当矣。今祠已倾圮,有司岁时遥祭,不复至鹿门。流俗几不知有是祠,所当急为厘整,以妥先贤灵爽者也。”同治《襄阳县志》、光绪《襄阳府志》基本沿用此条,仍是“所当急为厘整,以妥先贤灵爽者也。”说明除明万历四十一年襄阳知府马朴对三高祠进行重修后,有清一代,庞公祠再未修复。直至今日,除几块残碑外,庞公祠踪迹全无。
需说明的是,徐咸在《西园杂记》卷下为“三高祠”专列一条:“庞德公宅,在襄城东南鹿门山中,今为鹿门寺。嘉靖乙酉,巡按御史东莱王秀命建三高祠于寺后山上,祀德公及孟浩然、皮日休,郑伯兴有记。予谓德公隐德尚矣,诚宜祀之。浩然文质杰美,流风尚存,或可配食。至日休,事黄巢,与沈云翔、裴渥同为翰林学士,甘污伪职,胡可与德公并列哉?不知当时何见而取之也。”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徐咸对王秀、郑杰等人将“甘污伪职”的皮日休配享其中颇有微词,与郑氏碑记相互抵牾。今人对照读之,大可玩味。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成书的《襄阳府志》卷29“庞德公祠”条:“在鹿门山。嘉靖间知府郑气创建,名三高祠。主德公而礻付以孟浩然、皮日休焉,以三公皆隐于此山也。”查乾隆府志卷十九职官三“襄阳府知府”:“郑气,直隶静海人。嘉靖七年任。”将庞公祠与三高祠同体,且将时间置后至少三年,不知何故。既是正史所记,录以备考。
关于三高祠的位置,《大清一统志》卷270襄阳府“庞德公宅”条定位精确,可资参考。该条引《县志》云:“鹿门山有鹿门寺。寺左有三高祠,即庞德公旧宅。”目前鹿门山修复或建造许多景点,如鹿门寺、孟园、浩然墓、碑廊、庞公制药洞、拜师堂、息波伏虎亭、霸王寨等等。可惜的是,能给鹿门山景区带来深厚文化附加值的庞公祠(三高祠)尚未复建。感觉这也是一件“深有憾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