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下)

(2007-09-19 16:10:20)
标签:

知识/探索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讲话    
              第六讲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下)     
 

    以上所述,是古汉语特殊句式各种成分省略的三种情况,接下来讲句子各种成分的特殊位置。各种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即“词序”或“语序”),古今汉语不尽相同。现代汉语各种成分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或补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古汉语各种成分的位置时常有倒置的现象,有些特殊句式现代汉语已不再用或很少用了。现将在一般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成分倒置的三种特殊句式,分述如下。

 

  (一)动宾结构的倒置——古汉语宾语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与现代汉语的动宾结构相同,即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宾语的位置需倒置于动词前

   1)否定句用代词作宾语时,这个代词倒置于动词前。古汉语否定句中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莫、无(毋)”等;常见的代词有:“我、余、而、汝、之”等。例如:“古之人不余欺(骗)也。”// “自书典所记,未之(指代“这样的事”)有也。”// “我无尔诈(欺诈),尔无我虞(欺骗)。”// “三岁(多年)贯(供养)女(通”汝”),莫(没有誰)我肯顾(照顾)。”

   2)疑问句用疑问代词“何、安、誰、孰、胡、曷、焉、奚”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倒置于动词前。如果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疑问代词也倒置于动词前。动宾倒置的,例如:“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缚者曷为者也?”// “且焉(什么地方)置土石?”// 介宾倒置的,例如:“遂入见,问:‘何以(凭什么条件)战?’”。// “噫!微斯人,吾誰与(跟,介词)归(同道)?”// “我孰(哪一个)与城北徐公美?”//

“姑尝本原(探究来源)若(这么)众利之所自生。此胡(什么地方)自(从)生(产生)?”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把宾语倒置于动词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后面加上“之”或“是”标志。有时为了特别强调,还可在提前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惟),组成“唯或”唯的句式。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道文句,不理解疑惑”。)“句读”、“惑”为提前宾语。如果此句需特别强调这两个宾语,还可以在它们的前面加上副词“唯”,变成“唯句读之不知,唯惑之不解。”//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君王不怜惜自己逃亡在外,却担心我们这群臣子,真是仁惠到极点了。”)// “唯将军之命是听。”(“只听从将军的命令。”)这类强调提前宾语的句式,在现代汉语中时有沿用,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等。

 

         (二)主谓结构的倒置——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常规。但是古汉语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谓语往往被提到主语前:一是为强调感叹语气,将谓语提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通“慧”)!”(“你的愚笨真是到了极点!”)// “仁夫公子重耳!”(“公子重耳真仁爱呀!”)二是为加强疑问或反问语气,将谓语提前。例如:“誰与(欤)哭者?”(哭的人是誰啊?”)//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句中的“何所思”即“所思者何”,意思为“想的是什么?”;“何所忆”即“所忆者何”。“忆”即“想”。

 

      (三)  介词和介宾结构的倒置——在古汉语中常用的介词有:

“于、乎、以、与、为”等。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词组,叫

“介宾结构”(亦称“介宾词组”)。介词结构在句中通常用来

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偶尔也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

词,作定语。现代汉语的介词结构除了作补语外,都是位于被它

修饰的成分前。而古代汉语的“于”这个介词结构,多半倒置

在被它所修饰的成分之后。另如“以”这个介词结构,有时也

倒置在被它修饰的成分之后。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助于孙

将军。”“求助于孙将军”即“向孙将军求助”,“向孙将军”

是“求助”的修饰成分(状语)。// “青,取之于(从)蓝,而青

于(比)蓝。”“取之于蓝”即“从蓝草提炼出来”;“青于

蓝”即“比蓝草的颜色青”。// “不拘于(被)时,学于(跟)

余。”(“不被当时的风气束缚,跟我学习。”)// “掭以(拿)

尖草,不出。”“掭以尖草”即“拿尖草搅动它(蟋蟀)”。原

句动词“掭”字后面省略宾语“之”(蟋蟀)。// “裹以(用)帷

幕。”(“用帷幕包起来”。)另如现代成语“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的“以”也是同样用法。古汉语有时为强调介词

“以”的宾语,还可以把宾语提到“以”字的前面。现代汉语中

也有这种用法,如“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夜以继

日”(即“以夜继日”)等等。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除了上述各种成分的省略和各种成分的位置这两种情况,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把结构助词“的”嵌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这个句子必须依赖上下文才能站得住。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几乎成为用来表示主谓词组作句子某一个成分的普遍规律。具体应用时有三种形式:(1)主谓词组充当主语。例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于南北。”//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主谓词组充当宾语。例如:“欲不予,即患(惧怕)秦兵之来。”//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3在复合句中,有时前后两个分句间都嵌一个“之”字(或只是前一个分句嵌“之”字),用来表示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复合句。例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等。            

                                                (第六讲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