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教师三步走

(2021-12-13 05:32:28)
标签:

蒋开键

晨读收获

优秀教师三步走

教育

情感

杂谈

分类: 教育教研
西南大学第三实验学校(989)

优秀教师三步走

优秀教师三步走

    曾几何时,传统的教师被定位成:“教书匠”,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却忽视了自身知识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堪称真正的师者呢?我个人认为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是一名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兼备的教师。
    一、 优秀教师之基石学习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一样。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勤于学习、充实自我,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习,师者之基石。
    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一名专业老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基础知识才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学科内容知识,不只是对课本上的内容熟悉,一系列有关的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且熟练掌握,这样才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比如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尤其密切,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很多观点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多学、多看、多听。
    学习身边人的长处。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周围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自己的管理办法,所以我们应善于观察、积极主动的去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各种技巧,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自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学习,作为老师应当放下身价,融入到学生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经常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我不知如何解释,这种时候我不是武断的制止他们,而是夸奖他们的思维,然后告诉他们,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也有疑问,等下节课老师再做详细的解释。回到办公室我就会及时的查阅资料,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慢慢的感觉自己也喜欢上了问“为什么”、喜欢钻牛角尖、喜欢奇思妙想,非常的美妙。
    学习教育心理学,学会换位思考,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老师应当多学习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性,才能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去教书育人。
    二、 优秀教师之升华反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必需要反思。对于一节课所要教授的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讲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学的遗憾等进行及时反思。比如:课堂上,对于教师提问的问题学生无反应,老师这时就应该想:是我设计的问题太难还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学生作业质量很差,老师就应当意识到今天的课堂效率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后要怎么设计?如果学生的反应超过了我们预设的效果,教师就应该思考:这节课哪里是亮点,以后如何继续加强?如果老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自主的去反思类似问题,从而总结经验、寻找差距,那教师肯定能获得进步,不仅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更能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思则有条不紊,思则步步为营,思则教学相长。所以说,反思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更是成为一名师者的升华。
    三、 优秀教师之沉淀研究
    听到“研究”一词,好像是多么深不可测,其实“教育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就是我们教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我认为教育教学研究是让老师快速成长的最佳的途径,是对我们学习与反思的一种沉淀,能让我们更快的成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其实,教育教学研并不需要挖空心思去寻找主题,一时的奇思妙想都会产生很好的论文素材。曾经跟某位老师交流,她有一个习惯“每天睡觉前,对当天的事进行总结。一天的经历就会像演电影似的轮流播放,反思自己这一天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感悟,从而形成了论文的草稿,第二天进行润色、加工,一篇成型的论文就正式出炉了”。听完后对我的触动非常大,论文是来源于工作,产生于生活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反思与记录,所有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因此我们要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勤于动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开拓视野。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充满阳光、才会更加的有意义。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登高望远,通过学习、研究、反思等过程成为一名真正的师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