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重庆:天下大足

标签:
蒋开键暑假郊游美丽重庆:天下大足健康旅游杂谈 |
分类: 秀丽河山 |



唐朝以来,大足人世代传承,千锤百炼铸就了千年不衰的“大足五金制造”。
“铁锤叮当响宝顶,百炼匠具忙龙水。”大足龙水被称为“中国五金之乡”。
大足五金缘起于晚唐。当时,国力极度衰弱,昌州刺史韦君靖为保境安民,在龙岗山建永昌寨,贮粮屯兵,并在寨内修建寺院,开龛造像。同时他集聚邻近巴岳山的煤、铁及匠人等资源,在水陆交通方便的龙水镇大规模生产戈、矛、刀、箭等冷兵器。可以说,韦君靖开启了大足冷兵器制造和开凿北山石刻之端,成为大足的双“鼻祖”。
到了南宋,赵智凤在宝顶山“开山化石”七十年,无疑带动了兵器传人转变思路,大力开发铁锤、铁锹、雕刻刀、斧子、铁锯、木工刨刀等工具。
公元1258年底,蒙哥大军兵锋直指重庆,宋蒙两军在合川钓鱼城鏖战长达36年。作为大后方,大足铁器工匠昼夜炉火熊熊,赶制弓弩,百炼刀枪,特别是针对蒙军盔甲,创新研制出长而厚的金属弓弩箭头,增强了破甲能力,给予守城军民强力支持,凸显了大足冷兵器的神功威力……
打兵器、打菜刀、打剪刀、打锄头、打火钳、打锅铲……大足五金历经战火与岁月的淬练,一“打”就是1100多年,打出了极具重庆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中国西部五金之都”,产品还“打”向了世界各地。
“炉火熊熊叮当响,家家户户打铁忙。”大足五金产业历经千年发展,已成为二十多万人的衣食之源,更淬炼出“坚韧不拔、精益求精、锐意创新、至臻完善”的五金文化内涵。
南宋一代智宗赵智凤在宝顶山“开山化石”七十年,留下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宝顶山石刻。
赵智凤是以孝闻名于世的一代高僧。在其规划的石窟造像体系里,他精心设计了以孝为主线的龛像。整个大足石刻集中体现和承载了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修心倡廉思想在大足的石雕、铭文中随处可见。
雅兴填词 点赞龙水湖
“礼佛未登宝顶,随缘先访龙湖。当年人力现鸿图,高山潜水库,大海接天都。舟入琉璃世界,波光上下清虚。主宾相对了无殊,胜因逢佛诞,妙意契真如。”
1988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面对风光旖旎、烟波浩渺的大足龙水湖,欣然填词《临江仙·游龙水湖》。
大足地势突兀盆中,地面水入境不足10%,几乎有出无进。自宋朝以来,各种自然灾害以旱灾居首。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利设施建设对大足尤为重要。
1958年10月,大足动员组织10万劳动大军,掀起大修水库高潮。1958年12月,龙水湖在玉龙山下开始建设,次年7月竣工蓄水,1960年春灌发挥效益,是如今龙水镇一带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龙水湖水域面积、库容相当于四个杭州西湖,因此又被誉为“大足西湖”。
龙水湖被称为西湖,并非只是体量大。龙水湖港汊纵横,湖中108个岛屿点缀其中。湖中小岛如困牛、如爬龟、如游龙,有的突兀、有的坦荡如砥,有的如绿色的地毯。岛上松林蔽日,山水相映,百花争艳,幽静秀美。白鹤、野鸭、鸳鸯等20多种珍禽栖息于岛上,翩然欢飞于湖面,一派野趣盎然的天然风光。
叠峦的玉龙山
山绕绿水、水环小岛、夹岸修竹,真是“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作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龙水湖还凝结了大足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汗水与辛劳。
盛开的太空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