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北山125号龛“数珠手观音像”雕刻于南宋时期,是大足石刻的名作之一。她头戴花冠,脚踏莲台,手掐数珠印,衣袂如迎风轻扬,观之多少女的腼腆与柔美,令人忘了菩萨的威严,俗称为:“媚态观音”。
“观音地藏龛”,系五代时期的雕刻作品。佛龛正壁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并肩而立,面若唐貌,身似宋刻,呈现出五代造像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
“水月观音窟”水月观音因临水观月而得名。此造像刻于南宋绍兴年间。正壁观音造像遍体璎珞珠串,繁简疏密有致。左侧善财立像长眉隆颊,长冉挂腮,形象夸张生动。左右壁四大金刚粗犷豪放。
“三世佛龛”。此佛龛雕刻于唐先化二年,龛中刻像41尊,正中刻释迦、迦叶、弥勒“三世佛”。左右刻文殊、普贤及天龙八部等。
“十三观音变相窟”,按照《法华经》说,观音为拯救不同苦难的众生,可随机应变出33种变化。此佛窟开凿于北宋,正中圣观音,左右两侧各六尊观音化身。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窟”。此窟雕凿于南宋建炎二年,刻像48尊,正壁刻如意轮菩萨、观音等像。左右壁浮雕诸天神像。
“弥勒下生经变相龛”,雕于北宋靖康元年。刻像173尊,正壁是弥勒坐像,左右壁刻经变中菩萨、文臣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诃利谛母龛“,雕于宋代。民间俗称”送子娘娘“。相传诃利蒂母育有五百子,却偷窃人子为食,后经佛陀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守护神。
“孔雀明王窟”刻于北宋靖康元年。窟中刻像950尊,孔雀明王位于石窟正中,孔雀直立,明王被孔雀背负于莲台之上。明王造像顶天立地,两壁遍刻千佛,与之相互辉映。
“摩利支天女龛”。正壁刻摩利支天女三头八臂,手持诸般兵器,立于战车上。左右壁刻把大护法金刚。摩利支天女是佛教神通广大的护法神。
“千手观音龛”,刻于唐景福元年至乾宁二年。正壁刻千手观音宝冠天衣,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左右两壁对称刻十佛、文殊、普贤、电公雷母、风伯雨师等像。
“泗州大圣龛”,刻于北宋靖康元年。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万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代表。
“观无量寿佛经变像”刻于唐末。刻像578尊,经幢和楼阁等建筑42座,以中部“西方三圣”为中心,上部为“净土”盛景,下部雕刻“三品九生”及“末生怨”故事,左右沿凿“十六观”。刻工精湛,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作品”。
(根据网络图文编辑。谢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