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第三实验学校(534)
教材解析: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雾、淘”等12个生字,会写“于、论”等8个字,会写“于是、无论”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雾说话的语气。(重点)
3.能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的景色。(难点)
第一课时
亲爱的孩子们早上好!我们二年级的同学都会使用“人体四件宝”,细观察、善思考、会推断,所以老师奖励大家一堂课。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板书“雾”。
2.认读雾字,发现规律。
(让精彩给学生,交流识记雾的方法) 雾,形声字。
积累雨字头的字:雪、霜、雷、露、雹、霞……认读、组词。
亲爱的孩子们发现了什么?(雨字头的字和水、天气有关。)
3.完整板书课题。读课题,你又发现了什么?(雾在哪里?这是一个疑问句。)
题目加问号了吗?这说明什么?(文章的题目一般是不用标点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做上记号。注意读准字音。
2.同桌一起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想想作者把雾比作什么?他有什么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发现没有,这里边有一组同音字,它俩音同字不同,意思更不同。(暗、岸)
亲爱的孩子们善思考,弄清了这两个字的意思,真能干!再请看到88页田字格里要求写的8个生字,看看哪几个字不好写?仔细观察后,我们怎样写好它?
(生字教学,突出重难点字。)
观察得真仔细!我们认真看看老师怎么写的,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写一遍。
先仔细观察,再说说,后练习书写。重点强调:论、切、散,三个字。
三.读懂课文
1.会学习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我们学会了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现在我们要读懂课文。想听老师读读吗?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淘气的雾把大海、天空、太阳、海岸、自己都藏了起来。)
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童话故事,充满童趣。)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想想:淘气的雾到过哪些地方?都把什么藏了起来?把相关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板书:海上、岸边、城市上空、消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2.仿照课文例句,说说雾来时的景色。
要点把握
朗读课文,想象雾淘气的样子,读出雾说话时的语气。
一.读出味道
1.回顾课文:淘气的雾到过哪些地方?他是怎样到这些地方的?(飞到、来到、躲到)这三个词用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读读雾说的5句话,体会有什么不一样?
2.轻声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雾飞到海上把景物藏起来后,出现了什么情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男女生分开读,体会句子意思,想象海上大雾弥漫的样子。
3.学生交流后,逐句指导朗读理解。
(1)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
引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碧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朵白云,明亮的太阳挂在天空。接着,一阵雾飞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2)霎时,四周变暗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指导学生用淘气的语气读一读。
教师引读,学生自主理解“霎时”的意思,给“霎时”找近义词。(立刻、瞬间。)
雾来到岸边,他又干了什么?
(3):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指名读句子。通过范读、模仿读等各种方法反复朗读,帮助理解“甚至”一词。
明确:在大雾之下,远处大的事物,如房屋、街道、树木、桥梁,都看不见了,相对而言,行人、小黑猫就比较小,“甚至”这个词说明雾不仅能藏大的,就连小的也能藏。大雾遮蔽了一切,更令人感受到大雾笼罩万物的神奇景象。
指导朗读这个长句子。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顿号停顿的时间要比逗号稍短一些,“甚至”“一切”可以适当加重语气。

4.品读第3、4、6自然段,想想这三段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句是雾说的话,第二句是他把什么藏起来了,第三句是发生的变化。这样写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
过渡:没想到,淘气的雾能把这么多东西藏起来,最后,它再也没有东西可藏了,竟把自己也藏了起来,结果怎么样了呢?

5.读第9、10自然段。指导朗读:这个长句子由多个短语组成,语义连缀,一气呵成,写出了雾散之后所有事物显现出来的景象。朗读时,连接词“连同”的前面要稍作停顿,后面要连贯,声断意连,以体现云开雾散,万物复现的景象。
6.理解雾的消失。
(1)提问:雾消失到哪里去了?
(2)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给出科学解释。
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称为雾。我们看到的雾一般是白茫茫的,随着温度的升高,雾逐渐散去。雾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科学地认识雾,减少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水分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就形成了雾,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雾消失有多个去向:一部分被动植物吸收,一部分溶于土地或海洋之中,一部分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到空气里,一部分被风吹散或者抬升成云。
地面增温,雾汽蒸发,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
二、练习说话
1.读课后2题,照样子说一说。
(1)启发谈话:同学们,淘气的雾孩子又来到了美丽的小院、茂密的树林、可爱的学校的上空,他把谁藏了起来?藏起来后的景色又是什么样的?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吗?
(2)学生独立思考后说一说,再在小组内交流。
(3)指名说,教师点评,应多鼓励,也要指出不足并加以指导。
说话示例:
雾把小院藏了起来,无论是小花、小草,还是小鸡、小鸭,都看不见了。
雾把树林藏了起来,无论是百灵鸟、小松鼠,还是奔跑的梅花鹿,都看不见了。
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花坛里的花草树木,都看不见了。

2.读课后3题,课文说雾“是个淘气的孩子”,在你的眼里,雾又是什么呢?

三.小结课文,总结学法:读通——读懂——读出味道。
四.作业:
比赛朗读、表演朗读全文,争取让孩子们爱上朗读。抄写今天学的生字新词。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谢谢贞荣、晓芳老师的真诚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