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博园内专辟闽台园区集中展示福建省和台湾地区园林特色。图为闽台岛上的闽南风格建筑。
厦门园博园凸显对台特色
“海天一色,两岸同根”。如果说独一无二的水上大观园、宛若仙境的人工海岛、兼收并蓄的桥梁博物馆等水、园、岛、桥,赋予了园博园丰富的自然特质,体现了园博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那么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闽台文化的情景交融则给予了园博园更大的生命力,赋予厦门园博会更多的深意。
厦门特有的对台优势和闽台两地的骨肉亲情,在园博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届园博会是首届两岸联袂的园博会,园博园是两岸共同打造的园博园。园博园的建设浓墨重彩地突出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特色,充分展示闽台文化独具的曲艺、园艺、茶艺。
循着“娜鲁湾”和“阿里山”的动听歌声走进台湾展园,宝岛的秀美风光被“搬”到了园博园。不用跨越海峡,只要走进园博园的闽台岛,就能品台湾高山茶,尝台湾小吃,欣赏日月潭、阿里山的秀美风光。闽台岛上的建筑材料以红砖、花硝石、红瓦等地方材料为主,充分体现闽南建筑的特色。骑楼街市、红砖古厝、红色筒瓦、燕尾屋脊,红砖为身、白石为台、“石敢当”守门,这些建筑元素看上去都那么眼熟,那么亲切。
如同厦门、金门相邻相依一样,台湾展园中的金门园紧邻着福建展园的厦门园。金门园是根据金门的风土人情及建筑园艺特色设计的,展示金门的民风、民情及特色产品,设计主题为“和谐家园”。整体布局按照闽南传统的“前厝后园”设计,前面的古厝为主展厅,用于展览、展示,后面花园为游人提供休憩、游玩场地。古厝借鉴金门山古村古民居群,采用闽南传统的五开间带双护厝格局,门口设石堤围墙,充分体现闽南建筑的特色。花园内不仅有亭子、花架、雅石这类传统中国园林元素,还将设置金门的象征——风狮爷。狮形石雕虬髯立耳,开眼启口,佩戴串铃铛,形象和蔼可亲,让人一见就联想到金门的风土人情。
两岸情融入闽台岛,园博园的规划者表达了两岸“五缘”的凝聚力。福建和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使得对台特色为第六届园博会所独有。园博园从规划设计之初,就凝聚了海峡两岸园林专家共同的巧思。作为集中反映闽台文化的场所,闽台岛是主办地福建及近邻台湾园林的共同展示区。在规划布局上,台湾展园与福建展园相依相伴,重点展示两地同根同源的茶艺、曲艺和园艺文化。此外,闽中、闽东、闽南、闽西和闽北展园中的福建省九地市的园林设计充分体现出闽台两地血脉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凸显出各自最具代表的地域特征。
通过闽台建筑元素的交融,闽台岛展现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使其成为厦门园博会的最大特色之一。有理由相信,闽台岛将成为一处集聚海峡两岸文化风格的休闲旅游之地,为促进海峡两岸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管理、经济社会和人居环境发展的纵深交流合作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杏林阁:古色古香典雅大方
园博园的闽台岛上,一座古雅灵动的八角形塔楼高高矗立。这就是整个园博园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杏林阁。
登上杏林阁,举目四望,园博园及周边杏林湾美景尽收眼底。向南远眺,主展岛上已是一片葱郁,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已经初具规模;向西望,杏林湾水波不兴,宛如一匹宽大的绿色绸缎;俯瞰脚下,闽台岛上的骑楼街市、闽台古厝都已完成建设,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杏林阁是八角形的仿古建筑,总高度56.8米,是园博园的镇园之阁。它作为园博园内的一个景点,同时又是园区内的观景平台。它的设计理念是以文化的延续为出发点,挖掘已有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现代的建造技术,创造一个既展现园博园文化底蕴,又代表新世纪厦门风貌的建筑。杏林阁看上去颇似中国古代的塔、阁,古色古香、典雅大方,地面以上从外部看共七层,每层高5.4米,内部则还有两个夹层和一个地下室,一二层还设有观景走廊。
罗汉松园:林木秀丽挺拔峭立
在杏林阁不远处,从台湾引进的66棵大株罗汉松挺拔峭立,形成园博园中极具特色的罗汉松园。罗汉松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松树,其中台湾罗汉松和兰屿罗汉松是园林绿化、制作盆景的知名优良品种。罗汉松属裸子植物中罗汉松科,常绿乔木。叶子狭小、色泽浓绿,树姿秀丽葱郁,是很好的庭园绿化树种,适宜门前对植、中庭孤植,或栽于墙一隅与假山湖石相配。也宜盆栽,制作树桩盆景。
罗汉松每年5月开花。因种子和其下部的花托合在一起,全形犹如罗汉披袈裟,故得罗汉松之名。花托变化多色,绿黄红紫聚于枝头叶间,绚丽多姿,别具风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