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桂冠诗人”顾毓琇诗词赏析
(下)
(文:阚家蓂,1944年起定居美国,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三一学院任教,並任台湾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顾毓琇老师诗词另一特点是性灵。这里我所说的性灵和随园所谓的“诗主性灵”稍有不同。所谓性,是诗性,人有人性,诗亦有诗性。人性各异,诗性亦各有不同,但最主要者要有灵——有灵性。广义的说,是要有灵气、或灵境、或灵巧、或灵秀等。一首诗词没有灵性,则如枯枝败叶,不成为诗。举例来说,“柳絮飞来片片红”不是诗,上面加了一句“夕阳返照桃花渡”,便有点灵性了,是诗。
顾老师是性情中人,对人、对事、对景物,都能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如《岁朝寄母》中有句:
“岂有男儿难养母,
竟无高阁可怀椿。”
又如《先父六旬纪念》:
“年年一掬孤儿泪,
郁郁泷冈墓草深。”
一片孝思之心,溢于言表。老师对婉靖师母亦是情深义长,常有诗词相赠,《浪淘沙》——甲辰中秋寄婉靖:
“凉露又滋滋,
斗转星移,
中秋明月最相思,
万里归来长作客,
两地分离。
玉笛谱新词,
蝴蝶双飞,
阴晴圆缺本无私,
也是微云河汉淡,
独赏霜姿。”
此诗望月兴怀,抒寄离情,与杜审言《望月有怀》及杜甫《月夜》颇为近似。另顾毓琇老师的《怀亡女慰慧》四首之一:
“客病驰思念转空,
飞桥远挂故乡虹,
昙花一瞬檀香散,
梦断千山万水中。”
另有《鹧鸪天哀慧女》:
“复苏愿信三更梦,
一别方疑万有无。”
读后使天下父母皆为之同情。这些诗词,表达人间的至情至性的流露,充满灵性。表面看来是家常语句,但正因为如此,才能感人至深,亦正如淮海、小山之词句:“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对顾毓琇老师诗词,旨哉斯言。
王婉靖师母善绘事,每成一画,顾毓琇老师常加以题跋,诗集中有十数首之多。《题婉靖画》绝句五首之一,松下老人:
“心闲意自适,
坐对白云飞,
常得青松伴,
孤山野鹤归。”
另一首:
“随意一挥手,
直开万古心,
青山弯绿水,
天籁是知音。”
这些题画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禅,读后令人悠然神住,充满灵性。其随笔和感怀一类的诗词亦是如此,不但有灵气,而且有灵境。如:
“午夜人声静,
空山鸟语稀。”(《天心》)。
“独钓烟波千万顷,
风清月白自年年。”(乙未岁寒杂韵二十首)。
再如《浣溪沙》(用王静安先生韵):
“飞瀑垂虹送晚曛,
疏星淡月半天云,
寺钟隐约报黄昏。
偶御清风追日月,
欲穷瀛海避沙尘,
等闲心事作山人。”
将自身之感情,融于大自然中,空灵闲远,是妙有真空,上乘之作也。与原词最后两句:“试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此中人。”遥相呼应。余尝读王观堂先生集中之苕华词,觉得字里行间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而同时又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抑郁之情。顾毓琇老师之词,有悲天悯人之心,但内心却有一种力量去挡住那无可奈何之情,所以顾毓琇老师可以福寿双全,而静安先生则不能。
顾老师生逢乱世,一生为国为民,时时关怀国事,抗日战争时期,他要“漫卷诗书乐请缨”。(《请缨》)。更要“欲凭肝胆报炎黄。”使得“民族中兴日月光。”(《和柳翼谋先生》)。八年后,他在《沙坪坝喜闻日寇投降》有:
“八年涕泪愁何在?
万里江乡梦亦疑。”
“明朝巴峡楼船下,
长跪萱闱诉别离。”
这与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诗一样感人。其后,顾毓琇老师来美,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及宾州大学,课余尝以诗歌自误,数十年风霜,积得诗卷盈尺,除记游外,大多为思乡怀友唱和之作,以致“闲吟白了少年头。”(《纪念陈寅恪先生》)。但“追怀六十年来事,汉月依依入梦中。”(《锡金感怀》),家国之恋,无时或释。人有灵性,诗亦有灵性,“满天星月叩灵襟。”(《先父六旬纪念》)。其性灵之表达已至圆融之境。
顾毓琇老师的诗篇共七千余首,以常人精力,根本不可能全读,今幸去芜存菁,集成两大册,这两大册,必可傅之后代昭示子孙了。
今天,顾老师“桃李遍天下,诗词寄旅情。”( 《临江仙》)
,可以“逍遥自在遣浮生。”了( 《忆旧》)
。兹值丁丑除夕之夜,我谨以至诚,引用顾毓琇老师《庚戌除夕寄诸友》诗中的最后两句为祝:
“访鹤寻梅怀往事,
南山献颂寿而康。”
丁丑除夕于美国马里兰州凯合大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