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名校联考作文汇编审题立意+例文佳作
(2025-03-04 12:27:59)
标签:
语文语文教学 |
2025届高三名校联考作文汇编+审题立意+例文佳作
写作主题:
01 人工智能时代的手工
02
月球近月亮远(“科技理性”与“诗意浪漫”)
03 容貌焦虑盛行、美育有待加强
05知行合一等治学名言的思考
作文汇编:
01(2025陕西、山西、青海、宁夏四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手工手工,动手有功。”在人工智能引发历史性变革的时代,“手工”作为一种特别的生产力,创造力,已然重新登场,并成为一种时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审题:
材料中“手工”是生产力,创造力,是时尚”明确指出“生产力,创造力,时尚”的三个重要元素。必须思考“手工”与生产力,创造力,时尚三者的关系。后一句“手工”作为一种特别的生产力,创造力,已然重新登场,并成为一种时尚”明确了三者的重心,意味文章必须阐述“手工”为什么成为“时尚”。
立意:
1.手工是情感的果实。
2.手工是千万的唯一。
3.
4.手工是情感的载体。
例文:
《传承手工,拥抱未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已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此时,唯有传统的生产力——手工,能与时间抗衡,它保留了人类的体温和色彩。
相比于人工智能批量生产的物品,手工产品更能体现制作人的心意,凝聚着人心血的物件,是一件注入了时间精力的珍品,它可以传达制作人的心声,与理解它的人发生共鸣。形形色色的匠心之人,作品便是各具特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制作者如树叶,他们的作品不是千篇一律,每一件用心创作的物件都富有独特意蕴。所以,一件好的手工作品,值得被珍藏,它是被注入了“灵魂”的纽带,链接你我。
送你的手工作品,是一种独特的陪伴。手工是我接触最早的益智玩具,从最初的折纸到后面的“科技小发明”,它见证了我的成长,让我收获了知识与快乐,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它也锻炼我的动手能力。我的手工作品赠予朋友家人,就是一份爱的传递。一针一线,一丝一缕,展现我的心意。手工品的独特之处是那份无可替代的关怀与心意,有了亲手制作,有了只为你做,我们便能意识到自己被爱包围,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有勇气和底气。
手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精妙的手工制品数不胜数,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精华荟萃,也是国人的审美的延伸。凝聚心血的手工品,更像穿越时间的灵魂载体,它们从未老去,历久弥新。诸如景德镇的瓷器,蜀绣之国粹,都是时代发展高峰期的璀璨,更是岁月美好的见证者。我们应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并促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以当代之工艺,把传统融入现代,以匠心为时代代言。
一份精美手工,是情感的载体和独特的陪伴,是雨后的阳光,是心灵的慰藉。手工制造,它是一种重新登场的生产力,是促使时代变换的创造力,更是一种时尚的文化传承力。
《手工引领时尚,与AI共筑未来》
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的时代,一切都飞速发展。“手工”这一古老的生产方式,却以其独特的魅力,重新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手工”的魅力,体现在“精”字。在人工智能主导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似乎变得浮躁。“手工”敢于慢下来,它用一针一线,一丝一毫,展示精益求精。苏绣,绣娘们用纤细的针线,在丝绸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每一针都蕴含着精雕细琢的匠心,每一丝都展示着精妙绝伦的技艺。瓷器,工匠们用双手一遍遍塑造,一遍遍打磨,用泥土幻化成精美的艺术品。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制作方式,正是手工的独特魅力所在。人工智能固然可以操控精密仪器,可以快速完成任务,但它却无法替代手工蕴藏的匠心和智慧,无法替代手工流淌的温情和情感。
手工的魅力,体现在“情”字。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感受到的温情越来越少。如果收到的节日祝福如机器一般机械化,文字透出的是冷冰冰寒光,你还会真的快乐吗?被称为“诗词的女儿”的叶佳莹先生,她一生致力于诗词研究,她用优美的文字,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递给世人,让人们在诗歌中感受生命的真谛,体会人间的温情。她对诗歌分析,如同精雕细琢工艺品,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这是独特的“手工”,体现人类情感的细腻和丰富,这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
手工,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工艺,承载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时代,“手工”这一独特的生产力,创造力,能促进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和谐共处,不忘初心。
“手工”要成为一种时尚,它需要人工智能助力。没有人工智能提供的材料,没有人工智能带来的宣传,“手工”的推广之路注定曲折坎坷。我们应以“手工”作为时尚的引领力,以人工智能作为时尚的推动力,两者携手并进,共同创造美好。
我们应灵活学习,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借AI之力推动“手工”类传统技能。人类要做好匠心传承,实现手工传情。
02 (湖北新八校协作高三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世界各国不断对月球发起探测活动,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与伟力。然而有人说:“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们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这种担忧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你有哪些启示?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审题:
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人类不断探测月球的事实,提出探月的价值与意义:第二部分是材料的主体,提出对探月的担忧--“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包含着“科技理性”与“诗意浪漫”的二元思辨,写作要求部分,要求考生谈自己的联想,意味着考生需要比较材料语境下“月球”与“月亮”概念的差异,尤其是深挖“离月亮越来越远”的外延和内涵:要求考生谈启示,则要求考生的立意不止于认知层面,还要深入到“怎样做”的层面,给出应对之策。
“离月亮越来越远”可以是对自然的敬畏缺失,可以是传统文化的式微,可以是想象力的日益溃乏,可以是人情的逐渐淡漠,可以是诗意生活的远离,可以是审类品味的降级,可以是实用主义压倒浪漫主义等等。考生以此为切口,讨论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我们生活的姿态,都是合格立意。
立意时要注意:
1.不能对探测月球持否定批判态度
2.材料有限定语“可能",表明“离月亮越来越远”是担忧而非事实,要注意行文的态度与语气,应保持客观,避免偏激极端。
3.应当不止于认知层面,还要深入到“怎样做”的层面,给出应对之策,以回应“启示”。
立意:
科学筑基,诗意栖居
理性之月耀苍穹,感性之辉映心田
想象创造美,掬水月在手
探索诚可贵,敬畏不可失
超望云中月,品味朦胧美
评分建议:对“离月亮越来愈远”的外延和内涵的合理阐释即为切题,建议起评分45分:如未给出应对之策,原则上不高于 48分。
写作思路:
1.离月球更近,是人类探月的勇气与伟力,要肯定科技与理性的力量
2.可能离月亮更远,也许是人类感性、浪漫、诗意、朦胧美的某种程度的缺失
3.月球与月亮可能会“意念合一”,可能会同时“更近”,我们年轻人在追逐科技的同时,也不忘拥抱传统、感性与浪漫
参考标题:
《奔赴月球,拥抱月亮》
《莫让科技遮挡月亮诗意》
《月亮不会渐远,因为有我们》
《科技为笔浪漫为墨,写就月亮诗行》
《借科技之力探月,凭诗意之心守月》
《宇宙为纸,科技与浪漫共书月之华章》
《科技浪漫握手言和,月亮月球意念合一》
例文:
奔赴月球,也拥抱月亮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奔赴月球,是人类科技与理性的伟力彰显。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人类探索月球的脚步愈发坚定,探测活动如星辰般照亮宇宙的未知。无人探测器的首次登陆、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宇航员踏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成就,是科技与理性的伟大胜利,彰显着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铺设了坚实的基石。正是凭借科技的力量,我们得以跨越浩瀚星空,离月球这颗神秘星球越来越近,不断满足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与探索欲望。
可能离月亮渐远,也许是担忧诗意与浪漫的缺失。
当我们运用先进的科学仪器,精确解析月球的化学成分、细致分析其形成演化过程时,那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逐渐被尘封在历史的记忆深处;曾经饱含文人墨客无尽情思的诗词歌赋,在冰冷的科学数据冲击下,也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熠熠光彩。月亮,从寄托着人类情感与文化的诗意象征,悄然演变成了一个布满环形山、写满科学数据的天体。这种转变,或许意味着人类在追求理性认知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感性、浪漫、诗意与朦胧美的敏锐感知。
但月球与月亮并非永远对立,二者有着“意念合一” 的可能,我们也有望同时拉近与它们的距离。
科技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运行规律,月亮所承载的诗意与浪漫构成我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新一代青年,站在科技与文化的交汇点,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科技,积极投身于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为人类未来开拓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要怀着敬畏之心守护传统文化,让月亮的诗意与浪漫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对科普纪录片、科幻文学的学习,将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深度体验月球的科学之美与文化之韵……如此,在科技探索的征程中,我们便能让航天科技的理性之光与月亮的诗意之辉相互交融,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怀揣着对科学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奔赴月球的同时,也不忘拥抱月亮。
04(江西赣州2025高三2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空白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提出,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完整或模糊的信息时,倾向于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知。
在艺术创作领域,则指作品通过留白的方式给予读者或观众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此效应在教育、人际交往等其他领域也有所体现。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引入“空白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并作出了详细解释,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即围绕人类这种特殊的心理感知现象展开深入探讨,挖掘其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中的体现、影响及意义。
材料以“空白效应”为核心,要求考生围绕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展开思辨性思考。审题需注意以下关键点:
1.核心概念界定:需明确“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缺”,而是以“不完整”为媒介激发主体参与创造的过程。其本质是虚实相生的辩证关系,既要肯定留白对认知、审美、交流的积极意义,也要警惕其可能引发的认知偏差或情感隔阂。
2.思辨性分析重点:
留白的“度”:艺术中留白过多可能使作品失去焦点(如抽象画完全摒弃形象);教育中过度“自主探究”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如只给命题不教方法);人际交往中过度沉默会引发误解(如“已读不回”造成的猜疑)。注意:新高考思辨性作文一定要注意,不能一上来就扔答案,也不能写成一根筋式作文,要在合理阐释的基础上,对关键概念进行一分为二的思考,并提炼出问题背后的“度”的问题,在“怎么做”部分,将合理的方式进行强调。同时,避免孤立讨论各领域,应始终围绕“留白效应”的辩证性,在分析中自然交织不同领域的共性与差异,体现思维的整合性与批判性。
立意:
空白之美,在于适度的隐匿与含蓄。
教育的“留白”是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
人际交往间的空白是尊重与信任的留白等。
例文:
未着墨处见乾坤
齐白石画虾不画水,却在空白处游出溪流的清响;《诗经》写"蒹葭苍苍"不言秋,却在字缝间漫出白露的清寒。留白不是艺术的缺憾,而是智慧的留痕。它像敦煌壁画中飞天的飘带,虽未着色,却牵引出云霞满天的想象。留白效应揭示的不仅是认知的规律,更是人类在有限中追寻无限的精神密码。
留白是思维的催化剂,让认知从平面走向立体。南宋马远画《寒江独钓图》,满纸空白处皆是寒江,独钓老翁的蓑衣上凝结着千年风雪。这与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已知ABC"后戛然而止的留白异曲同工——正是那些未言明的条件,让学生脑中的几何世界开始自转。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不断追问"什么是美德",正是用问题的留白逼出真理的雏形。认知科学发现,人脑在接收不完整信息时,前额叶皮层会迸发比接受完整信息时更活跃的电流,如同种子在土壤空隙中才能更好萌发。
留白是情感的发酵剂,让关系从表象深入肌理。白居易问刘十九"能饮一杯无",七个字的留白胜过万言邀约书。就像校园里最要好的朋友,往往共享着无需言语的沉默时光。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刻意描绘门徒们与耶稣之间的空隙,这些空白不是构图的失误,而是邀请观者填补震惊与悲恸的情感实验室。现代人用消息填满每寸聊天界面,却不知宋代文人"意到笔不到"的书信智慧——正如茶盏半满时香气最盛,情感也需要呼吸的间隙。
留白是文明的缓冲带,让智慧在代际间完成接力。《论语》中"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的简约记述,让每个时代都能植入自己的春日印记。敦煌遗书残卷的缺损处,反而成为历史学者与古人对话的窗口。这让人想起考古现场特意保留的"关键柱",那些未挖掘的土层不是研究的障碍,而是留给未来探索者的邀请函。正如伽利略手稿边缘的空白处,后来者添上的公式不是篡改,而是跨越时空的思想击掌。
当数字洪流试图填平每个思维缝隙,留白恰似大运河上的船闸,调节着认知的航速。它不是消极的缺失,而是积极的预留:就像紫禁城金砖间的伸缩缝,给热胀冷缩留有余地;如同《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永恒的美留出解释的余地。老子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留白的智慧正在于此——那些未着墨处,恰是思想生长的原野,是文明向未来延伸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