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语文古诗词诵读
标签:
教育语文教学 |
篇目(一) 静女
一、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充满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反映西周时期青年男女恋爱约会的诗。描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情人的爱恋之情,颂扬了静女可贵的性格特征。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发生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静女》一诗,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时期邶地淳朴的生活画卷。
二、白话诗歌
娴静姑娘真可爱,在城的角落把我待。故意躲藏不出现,急得我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个彤管。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三、诗歌主旨
《静女》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四、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恋歌,一位青年男子抒写他心中火一般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层层推转,画面联翩。
第一章写赴约。美丽文静的姑娘主动向小伙子约会,说在城角的地方等他。小伙子高高兴兴地跑去,却不见人。原来姑娘有意在跟他开玩笑,藏到隐蔽处去了,害得小伙子焦灼地搔着头踱来踱去地张望。这一章共四句。前两句叙事,交代背景,点明约会的事件。其中首句对姑娘既称“静女”,又别夸其“姝”,可谓赞不胜赞,显露出小伙子无限倾倒的心态。后两句描写践约时的情景,一句写恋人,一句写自己。“爱而不见”写女孩子顽皮活泼的性格,“搔首踟蹰”写小伙子期而不得的焦急神情,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第二章写受赠。漂亮的恋人不仅来了,而且情意深长地赠给他一枝“彤管”。彤管究系何物,历来众说纷纭。从字面上看,应是红色管状物;从诗意推勘,当与下章的“荑”为同一物。“荑”是初生的茅草,那么彤管应是红色管茎的茅草。由于彤管是心爱的恋人所赠,小伙子觉得它分外美好可爱。把对赠者的一片深情通过对其赠物的赞颂表现出来,爱屋及乌,曲折含蓄,隽永有味。
第三章写把物思人。小伙子思念自己的恋人,不禁又抚玩起那株赠草,并热情讴歌以寄相思之情:从郊野处赠给我的这株红茅,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二人约会处在城角,正连郊野,从“爱而不见”可以约略窥见其处草木丛生之状,故可称其地为“牧”。读到这里我们才发现,第一、二两章所写的全是追忆,这一章才是写面前的实景。末尾两句收结得尤奇。刚刚还在极口夸赞红茅之美,陡起波澜,出人意表,妙趣横生,而抒发的情意却更为深挚。
篇目(二) 涉江采芙蓉
一、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大多出自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质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二、写作背景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背井离乡,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就诞生在这个时期。这些诗歌,篇幅长短不定,主要抒写士人失意飘零之感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及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世风没落的时代面貌。
三、白话诗歌
我涉水过江去采摘芙蓉,那青青的湿地里长着许多的兰草。我摘了这些花草想要送给谁呢?我心中的人儿他还在远方。回头遥望自己的故乡,那归乡的路途又远又长。我俩情投意合却分居两地不能相守,只有怀着这颗忧伤的心灵直到地老天荒。
四、诗歌主旨
《涉江采芙蓉》写的是一个女子采摘芙蓉想送给在外的心上人的事件,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花草无从寄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
五、诗歌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按江南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中的“芙蓉”(荷花)与“夫容”谐音,即丈夫的面容,故“涉江采芙蓉”之人为“思妇”。“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有很多的兰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以花喻人,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兰泽”有很多美女。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却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丈夫。采莲是快乐的,而“思妇”却是忧伤的,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采用“悬想”写法,转换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怀着无限的思念之情,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得坚决。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得“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最后两句的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种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篇目(三) 虞美人
一、作家作品
李煜(937—978),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继位。开宝四年(971)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被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现存词30多首,收在《南唐二主词》中。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其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二、写作背景
李煜当政期间,不理国事,沉迷声色,逃避现实,结果宋兵南下,只得屈辱投降。在汴京,他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故而心头时时被对故国的追忆、怀恋和在今朝的屈辱与悔恨填满。受此情支配,他的词也笔随情至,多描写故国,追恋往昔。
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是李煜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因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将牵机药放入酒中毒死了他,年仅42岁,所以本词是他的绝命词。
三、白话诗歌
这样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雕饰华美的栏杆、用玉石砌成的台阶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四、诗歌主旨
《虞美人》这首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亡国的哀怨以及由此产生的绵绵无尽的愁绪。
五、诗歌赏析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被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这首词采用问答形式,以问开篇,以问答作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篇目(四) 鹊桥仙
一、作家作品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新党执政时被排挤,北宋绍圣初年(1094),秦观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又远徙郴州(今属湖南),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哲宗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赵煦崩,弟赵佶即位,重用旧党臣子,秦观放还横州,八月十二日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时卒。因其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他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劝善录》、《逆旅集》等。代表作为《鹊桥仙》《望海潮》《满庭芳》等。北宋婉约派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秦观与张耒、晁补之、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
二、写作背景
“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相传这天晚上(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会有无数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成一座长桥,便于他们相会,人称“鹊桥相会”。传说织女精于纺织,能将天上的云织成锦缎,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这天夜晚,天空的云彩特别好看。旧时风俗,少女们要于此夜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乞巧”。这个美丽神话,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诗人的咏叹。
这首词相传是秦观在为官之前,写给邻村一位名为娄琬的姑娘的。可能是命运的捉弄,他最终没有和这位青梅竹马的姑娘成亲,却被迫娶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女子。后来他们有短暂的相遇,离别之后的某个七夕,他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这女子的思念。
三、白话诗歌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着精妙的图案,飞驰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牛郎和织女悄然无言,各自横越过漫长的银汉。秋风白露中的相会虽然短暂,却胜过人间无数寻常的白天夜晚。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鹊桥上怎忍心把归路回看。两颗心只要永远相爱不变,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四、诗歌主旨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全词哀乐交织,熔抒情与议论于一炉,融天上人间为一体,优美的形象与深沉的感情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
五、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吟唱对象的情词。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从汉代以来,流传非常广泛,以这个故事为创作题材的诗歌,古来很多。牛郎和织女是很恩爱的一对情侣,但是上天竟然罚他们远隔银河两岸,一年只能在农历七月七日会面一次,而且当夜就要分开。这对情侣的遭遇多么不幸,多么值得同情。上天多么狠心,多么令人憎恶。古来关于这个题材的诗歌的主题大都在这些方面,但秦观的这首词却一反传统,不是表现对牛郎织女的同情,而是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歌颂,从中表达了自己超越常人的爱情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这三句描写的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情形。“纤云弄巧”,写云天之景。这绚丽的云彩,衬托着情侣的美好相逢。词人还设想,这彩云是织女的巧手绣成的。“飞星”,指牛郎星和织女星。“传恨”,互相诉说长期离别的憾恨。这是“暗度”之后,相逢之时的情形。为适合词律,作此调整。“银汉迢迢暗度”,情侣慢慢地渡过银河幽会,极富仙味。“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对牛郎织女相会的高度评价和颂扬。“金风玉露”,紧扣季节和时间,即初秋的夜晚,同时补一笔景物描写,“金”“玉”显然带有褒扬和赞美的感情色彩。这冰清玉洁的背景,象征着爱侣心灵的高尚纯洁。词人认为,这对情侣尽管一年才能相会一次,但是他们的爱情坚贞不渝,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不衰,而且恩爱弥笃。这样理想、圣洁、永恒的“真爱”,相会一次,比凡俗的平庸之爱强得多。
下片写牛郎织女的离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又是热情的赞美。这温柔缠绵的挚爱,就像那迢迢银汉之水,既深且长。“如梦”,一是甜美,二是短暂,二者兼备。正当他们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的时候,分手的时间到了。“忍顾鹊桥归路”,哪能忍心回头看那回去的路呢?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但是不忍别,也不得不别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爱情的热情歌颂,也是他申明的爱情观。在词人看来,爱情所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永久,即使不能朝夕共处,也同样是美满幸福的。
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