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文:学写文学短评
光彩夺目的千古绝唱
——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作为一位极具艺术个性的唐代诗人,他的诗作大都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其中,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运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非凡的意境以及昂扬的情调,讲其浪漫主义诠释的淋漓尽致。
首先,李白个性张扬的语文特色使得全诗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洒脱自然、豪迈不羁的语言使得诗人毫无保留地向读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激荡的情感,从而带给读者独特的体验。如“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诗人用“四万八千丈”这一夸张的数词来形容山势的险峻巍峨;而“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则用“著”“登”两个动词以描绘梦境中的自我形象:尽管诗人在现实中屡遭权贵排挤,但是在梦境中却是伟岸甚至光辉万丈的,诗人想象自己正脚踩木屐,踏着青云大道,袍袖飘飘好似神仙般快活自在。这缥缈的梦境实际上都是在抒写其心中之情感。诗人的情感充沛如大江大河似的决堤而出,这都源于他个人的创造以及内心深处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与憧憬,也正是这种追求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及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次,诗人对意境的构造也别有用心。“半壁见海日,空中问天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徐徐升起初日。又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或“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诗人巧妙地借助大自然中绚丽的景象来构成一幅苍茫辽阔、宏伟壮丽的画卷,使读者能够轻易进入画卷中,与诗人共同感受梦中奇景,忘却世俗中的不如意之事。由此可见,诗人大量运用壮美的景象来烘托个人情感,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最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可谓丰富跳跃。诗人从进入梦境到梦境破灭,诗歌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交代诗人进入梦境,抒写其对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的不满及摒弃,表现其蔑视权贵的叛逆精神。诗人从寂静的胡月到壮观的海日景色,从千岩万转到深林层颠,诗人在梦境中所看到的景象就好像他这跌宕曲折的一生,然而在梦醒之时,诗人仍然能够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铿锵呐喊,其英雄气概油然而生。
李白辉煌的浪漫主义情怀使得他的诗作能够穿越千古,伴随我们灿烂前行。
评《梦游天姥吟留别》
——永远自由浪漫的李太白.
李白李太白,大唐谪仙人,千古诗仙,他的作品永远充斥着浪漫,自由与对这尘世的不顾。“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明明是被官场所排挤,被放逐出京,他也要游山玩水,哄骗三五好友,带上几壶美酒,游历于天下之间。他愿成为那天上仙,不再受着凡尘的烟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的语言艺术无疑是高超的,一系列的比喻让我不禁联想:那自命不凡的青莲居士,在这巍峨大山下是否也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呢?但太白终究是太白,在那朦胧之中,“一夜飞度镜湖月”。他追随谢公的脚步“身登青云梯”。
他也不愧是那谪仙,见海日闻天鸡,置身于那熊咆龙吟之下。这一连串的梦境描写,虚幻、奇妙,充满他独特的浪漫。与其它的诗赋一样,这份浪漫永远流于世间。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一连串的仙境描写,一批批的仙人自天而下,这便是李太白向往的世界吧:无忧无虑,饮酒稀乐。超脱世俗。
可他内心真的想对世俗表示无所谓吗?如果真的是,那可能便不会有最后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吧。
永远自由的李太白啊,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起,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再到如今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对自由的珍重,对官场的不屑,都在这一言一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战火中的千古第一才女
——评《声声慢》
与愁相关的诗有很多,可是我独爱李清照的“愁”。
常有人认为,女性一直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无愁,无恨。可是李清照就是一个极好的,反击他们的例子。她经过了战争,丈夫亡故,被人欺骗,那点愁,从“闲”变为了无法用船载的“悲”情,也完美的融入了她的诗中。我要评的是她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先是以叠加的词,加重诗篇的感情,如何寻觅,找到的只有冷清与内心的悲愁;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能在哪里找到除了悲以外的情感呢?本想以酒消愁,结果发现这点酒连风都敌不过,李清照平生酷爱饮酒,这点可以从她写的许多诗中读出了,比如“昨夜玉树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与如今相比,真能看出愁是大大加深了。望着飞过的大雁,正在伤心,却似曾经见过,连雁都居有定所,如今的她只能飘在外。满地的黄花枯萎,再没有当初的“生香熏神”。倚窗也没有当初抚琴的闲愁,只留下了不知如何换到天黑的苦闷,望着这光景,无法以愁概括的了。她从本来的“千古第一才女”到国家灭亡;从思夫到悼念,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咏花,咏酒,咏闲愁都在最终变成了愁。在她那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她经历的种种,这是她对时代发出的悲鸣。一花,一草,一水,一风,都用那清丽的手法表达的淋漓尽至。如果她所处的时代没有战火,没有丈夫亡故,也没有国家灭亡,那她的愁可能就消失了吧。不过,我也希望如此。因为在如此的条件下无论是谁都是悲哀的。
李清照的诗,不止是自己的愁,也是整个国家女性的愁。放眼望那千古第一枚,最好的归宿是闲愁的时代,而不是悲愁的时代。
秋心愁
——评《声声慢》
李清照一个北宋著名词人,在众多北宋词人中唯一的女词人,一个以“愁”作为人生主旋律的词人,好像世间的巅沛流离她全都经历过一番,初看李清照的《声声慢》,便与其婉转的词句产生了共鸣,心中也不免升出一丝愁意。
首先,一个女词人本身就有比他人更多更细腻的情感,但唯独愁占据了大半。
可能也与她的身世经历有关吧,北宋末年正值战乱,她南渡避乱,不过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却无能天力,只身逃难,同时面对灭国之悲,丧夫之痛,换作谁,不会感到天奈与悲伤呢?而这首词是她南渡后晚年的作品,回想往年经历,难免没有一丝愁意。
其次,她这首词将情感全部流露,多了一丝怜悯。
“满地黄花堆积”就体现在回忆在秋,都要悲秋,再加“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心独自怎生得黑”的独忆,更有“雁过世,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悲情,连成了李清照当时的情况——悲秋独忆悲情,这种环境下,换谁,谁不愁啊!而这幅场景的愁,我称为“秋心愁”,而正是由自身情感,去写的词句,更有一丝愁。
用“多愁善感”来形容李清照再合适不过了,正是李清照这般婉转细腻的表达,才知道原用了来“愁”是个什么样的情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