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级高一上学期九月阶段性测试(一)
(2024-09-30 08:40:11)
标签:
杂谈语文语文教学 |
2024级高一上学期九月阶段性测试(一)
国庆假期作业(向右点击查看完整版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在乡村。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建设与
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文化的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往的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不清、立足不明、措施不当的问题。
B.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反映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中国人乡土性延展极广,连远处西伯利亚的原居民也努力要在冻土里种植庄稼。
D.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成分是农耕和乡村文化,从三大河流域全是农业区可得证明。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要做好的几件事是弄清它的形态、它的载体以及实施中要遵循的原则。
B.南方一些民族因临水筑居,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为防蚊虫和潮湿而建下空的“吊脚楼”,但由于有新型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构,“吊脚楼”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C.《哦,香雪》中凤娇被人开玩笑说“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香雪在公社中学被人故意一遍又一遍问一天吃几顿饭,这些表现不是真正的传统乡村文化。
D.费孝通所说的“土气”,意味着乡村文化既有光荣的历史,也有着很多保守成分,束缚了乡村发展,这就需要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通过一些策略来移风易俗。
3.下列行为不可以视为建设乡村文化的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也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某地方大面积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城市边缘另划地块,建起现代化小区,让农民住上漂亮、整齐的单元楼。
B.某乡村在建设“乡村记忆馆”时听取村里老工匠建议,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作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
C.某乡村将原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改造一新,每天清晨,这里成为村民一天生活的起点,也是村民们交易和交流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自由买卖农作物和牲畜,交换货品。
D.某村同宗同姓,婚嫁、寿诞、乔迁时,全村人随礼赴宴,为了方便村民,村里建造了一座经济、美观的可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的乡宴厅,供村民申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