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议几篇高考标杆作文

(2024-08-22 08:31:29)
标签:

教学

语文

评议高考标杆作文

2024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先把原文完整地发出,然后逐段进行评析。

      博学慎思,方能问道致远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得到了普及应用,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是否真的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减少?答案是不会减少!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任何一种工具的使用,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产生,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局面,我们需博学,需慎思,方能问道致远。

我们要积极拥抱新科技,博学之。“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算法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人民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的发展不断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教育、就业、医药卫生、住房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弥补了民生短板;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

作为推动时代前行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因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快速解决问题必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慎思之。“科技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灾难。”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新挑战不断涌现,会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本身,如何确保其安全性、伦理道德等问题就成为了新的关注点,人们对新问题的思考促使大家重新审视人工智能。

多年前,度娘的出现,曾引发大家的热议,多年过去了,大家越来越发觉百度根本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便捷的答案获取会激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促使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而是追寻更深层次的原理。人工智能不仅没有减少问题,反而会让我们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只有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带来的风险和问题。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要谨慎思考,该如何使用,用在哪里。

树立问题意识,方能问道致远。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因为人有思想,所以就产生了问题。纵观当下,不少人被人工智能裹挟,以为一部手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让我们丧失思考能力。

我们应该抛弃“靠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舒适圈,冲破“没有问题”的思想壁垒,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拓展视野,树立问题意识,有问道致远的思想。也许我们无法像梁漱溟先生那样问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哲学问题,但我们也可以在自我的思考中不断反省,寻找人类发展的新方向。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抗拒。人工智能不是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开启新问题的钥匙。新时代青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它,以审慎的态度应对它。同时,我们要强化内心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这才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我们只有在智能时代中不忘初心,持续探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问题意识,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博学慎思,方能问道致远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得到了普及应用,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先看题目,后一句“方能问道致远”能够紧扣原题目所供材料的关键概念。只是前一句“博学慎思”,相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慎思应是有道理的,博学似乎在针对性上有点欠缺。不过,这样两个短句,前句是手段,是态度,后句是取向,是结果,此种拟题方式,是不错的。

再看第一段内容。这个语段概述了时代背景。“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一句,使“普及应用”得以可视化;“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虽然不错,但是从更加贴近题目关键概念的角度看,还是有点隔,即稍微有点远;如果用“那些看起来有点繁琐难解的问题,解决起来变得迅疾容易”等之类的句子表述,可能更贴近些。】

我们似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是否真的意味着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减少?答案是不会减少!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任何一种工具的使用,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产生,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局面,我们需博学,需慎思,方能问道致远。

【本段直接面对作文题目的问题,以明确的态度回答:答案是不会减少!为什么不会少?理由是人工智能是工具,而工具使用都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其结论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

如此对“为什么”的说明,不乏道理,但应该说论证是单薄的,至少是不够充分的。然后,作者把本文的写作重点推了出来:怎么办?需博学,需慎思,方能问道致远。】

我们要积极拥抱新科技,博学之。“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算法会对经济发展、社会秩序、国家治理、人民生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的发展不断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教育、就业、医药卫生、住房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弥补了民生短板;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助力。

【本段作为第一分论点,重点讲“博学”。照道理来说,为积极拥抱新科技而行的“博学”,应该着重讲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要博学和怎样去博学吧!但本段不论是引用,还是段内分析,说来说去的关键词就是数据或大数据。

先讲大数据算法的作用,再讲互联网+的作用;接着,就具体民生领域、扶贫及环保领域强调大数据所做的贡献。

这里,笔者有两个疑问:

一是这个大数据,与博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这个大数据是博学学出来的?从字面意思上看,“博学”大概就是广泛地学习,学识渊博广大之类的意思吧。而大数据则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笔者想来想去就是想不通,“博学”与“大数据”到底是如何暗通款曲,搭上关系的。二是,即便博学跟大数据是关系密切的。那么,面对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问题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的趋势,所谓博学是应对问题的主要办法吗?退一步说,你的博学博得过大数据吗?不知道为什么,笔者隐隐感到(或臆测到),作者似乎写过或背过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行文骨架的文章,其话题最大可能是谈立身处世或经天纬地之事业和志向,于是,拿来套在这里了。】

作为推动时代前行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因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快速解决问题必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

【本段应该是上一段的强调和深化吧。但是第一句话只是对第一段相关句子的重复,而第二句话总算解决了本文中“博学”的含义,即学习人工智能,或者说用人工智能快速解决问题。或许作者这样说,可能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博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并不能划等号。且通过学习人工智能解决人工智能发展的问题,这样的说法或许也有道理,则是觉得此等说理总体上还是比较勉强。】

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慎思之。“科技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带来灾难。”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新挑战不断涌现,会引发更多新的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本身,如何确保其安全性、伦理道德等问题就成为了新的关注点,人们对新问题的思考促使大家重新审视人工智能。

【这是本文第二分论点:慎思。这个观点是对的。人工智能领域确保安全性,讲求伦理道德,等等,说得很到位。

本段是全文中,论述比较集中,思路比较清晰的语段。

附带提及——不知道当说还是不当说,笔者对“一把双刃剑”云云,一直有着幼稚的警惕,觉得这是一种变相的套话。其本意是形容事情的双重影响性,提醒事物既有利也有弊。

在笔者看来,几乎任何东西,包括观念,都有“双刃剑”之虞。比如,“米饭”是“双刃剑”,“白糖”是“双刃剑”,“食盐”是“双刃剑”;“美味”是“双刃剑”,“甜蜜”是“双刃剑”,“忠厚”——多么好的美德,其实也是“双刃剑”,“聪明”是“双刃剑”,“善良”是“双刃剑”,“民主”是“双刃剑”,“勤奋”也是“双刃剑”;等等。】

多年前,度娘的出现,曾引发大家的热议,多年过去了,大家越来越发觉百度根本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便捷的答案获取会激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促使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而是追寻更深层次的原理。人工智能不仅没有减少问题,反而会让我们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只有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避免其带来的风险和问题。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要谨慎思考,该如何使用,用在哪里。

【本段紧扣“慎思”,进行深化论证,这个思路很好。百度的例子较为典型、贴切——能够就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事论事、就事论理,而非脱离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这个特定的事理本身“放野箭”(刘半农语)。

“便捷的答案获取会激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促使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而是追寻更深层次的原理”一句,承上一句而来,思路很好。但表述有可商榷之处:“便捷的答案获取”与“人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之间,用“激发”来连接,前后疑似构成因果关系,但这样讲似乎是讲不通的。

照理说,一般情况是,“便捷的答案获取”会叫人容易满足,会使人懈怠,最后倦于思考,以致于消磨人们的思考动能。试想如果不用苦苦求索甚至不动脑筋答案就能唾手可得,谁还会去自讨苦吃呢?实际上,“人们更深层次的求知欲”之“激发”,不是因为获取答案便捷,而是也只能是缘于人类勇于思考的精神,不满足于现成答案的心性。】


树立问题意识,方能问道致远。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因为人有思想,所以就产生了问题。纵观当下,不少人被人工智能裹挟,以为一部手机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会让我们丧失思考能力。

【本段似乎是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分论点,问题意识。】

我们应该抛弃“靠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舒适圈,冲破“没有问题”的思想壁垒,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拓展视野,树立问题意识,有问道致远的思想。也许我们无法像梁漱溟先生那样问出:“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哲学问题,但我们也可以在自我的思考中不断反省,寻找人类发展的新方向。

【这里对问题意识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应该抛弃‘靠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舒适圈,冲破‘没有问题’的思想壁垒”,这句话写得比较贴切。切合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一话题背景,舒适圈及思想壁垒等等,总体上有具体问题感。

不过,“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拓展视野,树立问题意识,有问道致远的思想”云云又是虚言了,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梁漱溟的哲学问题,此处引入充其量也就是噱头而已;而“在自我的思考中不断反省”,即自省,反省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许也有道理吧。

但是总觉得这个语段的“问题意识”,不应该主要是对自己做得不对的反省。应该朝说明角度去强化问题意识。

诸如;

互联网带来便利迅疾,并不意味着人就应该以享受这种舒适为生活的主导了。互联网几乎带来了即时的、透明的世界,个人隐私、信息安全、舆论发酵、社会稳定等方面,正在也将会遇到更多、全新的挑战,用前信息时代的旧思路、老办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

人工智能在可见的未来能够代替人类绝大多数的劳动,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不是仍应停留在培养工程师、药剂师、秘书文员等方向?是不是应该停留在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技能上?我们怎样去着力开发被教育者的创造才能和创新能力?而这一切为基本上属于技术主导的、主要仅具工具属性的人工智能所不具备或暂不具备。】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人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抗拒。人工智能不是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开启新问题的钥匙。新时代青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它,以审慎的态度应对它。同时,我们要强化内心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这才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我们只有在智能时代中不忘初心,持续探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问题意识,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最后两段是全文的总结。

“人工智能不是问题的终结者,而是开启新问题的钥匙”,此言甚好;与话题贴合甚紧,且用语精美雅致。“新时代”句是对前面三个方分论点呼应性总结。这个写法也是好的。

最后一段总体可以。“不忘初心,持续探索,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等等,意思是好的,只是实质性的内容还是有点游离感。】


【总评】

不太清楚这篇作文到底是否为高考考场作文,也不太清楚此文是否得了高分。应该说,如果作为高考作文,此文还是不错的。总体上,作者的语言基本功,写作的表达思路,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大家可以在具体点评中看到,尽管笔者的点评或许有苛求的成分,但是从标杆作文的要求看,此文确实存在一些缺憾。由于我们的点评是出于在校高中学生学习、模仿的需要,所以点评的标准拔高一些也许更有利于学习者眼光的锐利和水准的提升。

这里就阅读此文突出的感受,再讲述一二。

分论点的设置,一定要突出其针对性。议论的针对性是现行人教版必修教材的一个重要写作学习目标。中心论点提出以后,为了证明该论点,我们所提出的支撑思想(理据),有的是核心的,有的是接近中心的,有的是外围的,而有的则是几乎无关的。只有针对这个话题,对中心论点起核心支撑力的理据,才是我们最应该选定的分论点,也才具有证明力(这个概念比说服力小)。这也还是考验学生作文能力的非常主要的方面。

本文的第一点,是“博学”。如前所述,如果讨论人的成长、讨论经世致用、讨论社会责任和人生担当,你说博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放在解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由此带来的新问题、深层次问题,你说博学是最主要或重要手段,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你的博学博得赢大数据吗?笔者以为,至少在针对性上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

与上述的针对性有关,语言表述上,也不够集中、精炼,虚词浮词比较多。有的短语、句子跟本文话题关系很少甚至没有,给人以套话、官话连连的感觉。可能在高三复习阶段,某些时评类的文章学得太多,高大上的范文背诵得太溜,写作时,便自然地掺杂进去了。

以上观点,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