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发展等级专题三: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2023-03-02 10:30:40)
标签:
教学语文教学语文 |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晋代陆机曾经用形象的描绘来比喻诗文的创新。为什么要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这是你的文章区别于他人的文章的需要,这是你的文章好过他人的文章的需要。“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怎样创新?要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脱弃陈骸,自标灵采”,以自己的高见卓识和精妙的构思,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益多师”,广为借鉴,“吐糟粕而吸精华,略形貌而取神骨”,但不能依傍古人,“寄人篱下,而窃其余唾”。“创意造言,皆不相师”。吐故纳新,方能卓然自命。
考场作文的创新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方面呢?
三点: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1.见解新颖
考场作文的见解新颖,指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不抄袭他人。这里的“新”是相对的“新”,作为学生,又是在考场上,不可能创造出多么高深的理论,只是相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要求你的见解与他人有所不同,有独到之处。
“见解新颖”也就是要求立意创新。立意创新的技法如:或正面肯定,挖掘闪光点,平中显奇;或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求变出新;或多向思维,纵横比较,独辟蹊径;或辩证剖析,推论因果,入木三分等等。
例1:考场作文《反弹“见风使舵”》一文提出:“‘见风使舵’都坏?不随风使舵,船岂不要翻?所以,我认为要具备‘见风使舵’的能力。”见风使舵是一个贬义词,比喻看情势或别人眼色行事。
【点评】这篇文章运用反弹琵琶的技法,对这一成语的一般用法加以否定,赋予新意,在后文分析中强调使舵时关键要看准是什么“风”。
例2:考场作文大多数同学都对记忆移植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的同学大多也说不清较具体的理由。某同学却能从道义、法律、科学、宗教等方面分析记忆移植成功后的问题:“如果你面对一个陌生的面孔和你爷爷的大脑,你将如何处置?——是不是亲热地叫‘爷爷’呢?”“如果把人脑移植到猴身上——法律不会不管吧?”
【点评】这里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思考得深且细,有很强的说服力。
例3:考场作文《找回诚信》写的是雨中送伞的小事,却没有按常规思维歌颂助人为乐,而是写小男孩为了证明自己做了好事索签名,为了凑足十件好事期末当选三好生而雨中送伞。
【点评】鞭挞了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现象,立意不落俗套。
例4:关于诚信的话题作文,很多同学都只能停留在“应该”和“不应该”的简单讲道理的层面上,而有一个同学却这样写道:“无论和别人约定,还是和自己约定,我们都需要一种以生命践约的勇气。”
【点评】这样的立意就使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了。
例5:考场作文《见智见仁》一文不像一般考生那样仅仅停留在印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上面,它还能进一步推论因果,发表独特的见解:“见智见仁是一种智慧”,“在生活中,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横切纵剖的理解,往往使人更热爱生活”。
【点评】这里作者认为一个人因为有了智慧才能见智见仁,发人所不发;见智见仁这个结果又能作为原因导致一个新的结果——更热爱生活。该文推论因果,环环相扣,见解独特。
“见解新颖”要求同学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较强的分析能力。我们要多读一点理论文章,提高认识水平。如读哲学著作,在作文中对事物作辩证分析。我们还要注意社会上的思想动态,了解热点,用新的眼光看待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
2.材料新鲜
考场作文万人同题而作,选用新鲜的材料,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渔《闲情偶寄》里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做到材料新鲜的方法很多:或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或推陈出新,旧料翻新;或跨越时空,驰骋想象;或写出独特经历,或反映时代印记等等。
例1:考场作文《生活的万花筒》就采用了以小见大的选材方法。该作文叙述一个名叫亨利的人的故事。亨利在一所中学守门二十年后被解雇,从开热狗店起家,再投资办面粉加工厂,最后成为拥有百万巨资的“亨利食品公司”董事长。故事本身并不新奇,但文章用了较多笔墨写亨利“喜爱摆弄万花筒”,“并送给同学们一些”,特别是在文章结尾处写道:“他拿出自己喜爱的万花筒,放在眼前转了转。‘你们吃惊了吧!其实生活就如同这万花筒一般,转一转就会得到不同结果,转得越多就越新奇,不是吗?’”
【点评】这篇作文选用万花筒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细小事物作材料,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主题。万花筒这个材料的选用就是这个考生的聪明之处。
例2:一考生选材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题为《听课记录》的作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实录了一堂小学二年级的课。在课堂上老师原想教育孩子们诚实做人,但当老师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站起来承认错误”时,孩子们却纷纷述说着一件件上级领导检查时教师要他们说谎的事情。
【点评】从小课堂反映大社会,针砭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做假”现象,发人深省。
例3:考场作文《换个角度看问题》中有这么一段话:
记得《读者》杂志上有关于这样一个小姑娘的故事。有一天,小姑娘心爱的波斯猫得了病死掉了,她站在窗子前边看佣人们土葬她可爱的小猫,伤心得大哭起来。小女孩的外祖父走过来,为她打开另一扇窗子,说:“孩子,为什么不看看这扇窗子外有什么呢?”小女孩就走到另一扇窗子前,这时她看到的是家里的园丁正在为那些漂亮的玫瑰花修剪枝叶,小女孩很快忘记刚才的悲痛,快乐得笑了起来。那时候读这样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小女孩的外祖父还真有本事,懂得为她去开另一扇窗子,让她快乐起来。真的,老人也就是善于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并教会他的外孙女看问题换个角度而获得快乐的。
【点评】这里作者选用平时读书积累来的旧材料翻出新意,阐述观点,言简意赅。这篇作文得满分与这则新鲜有趣的材料的选用关系极大。
例4:考场作文《为三毛立传》一文运用了跨越时空、驰骋想象的手法来选材。全文如下: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为三毛立传。
也许我的语言太过贫乏,没有她的细腻、朴实;也许我的思想太稚嫩,没有她的深刻,独辟;也许我的经历太简单,没有她的复杂、丰富。这么多的也许使得我没有能力为她立传,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将她的记忆移植在我的脑中,将她的记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再现她的思想,她的经历。
我要为三毛写一本传记,将她童年时的孤僻、苦恼与欢乐统统记录下来,将父爱、母爱、一大家人对她的爱记录下来。也许无法生动地描述,但我要翔实地记载,让读者了解她的童年,从中读出童年的三毛。
我要为三毛写一本传记,将她的求学经历再现出来,将她对文学的热爱表现出来,将她在异国他乡创作无数篇章的灵感写出来,将她的创作之路呈现给大家,让大家感受文学中的三毛。
我要从她的记忆中找出她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写进她的传记中。我要写出她随丈夫辗转各地的经历,写出她心情的骚动与平静,悲伤与兴奋。我要写出她在撒哈拉沙漠中“为那哭泣的骆驼的悲哀,为那沙漠女子的心痛”。我要写出她在海边的冥思,在大建筑前的心情,在家中的平静。
我要从她的记忆深处找到她对荷西的爱,对父母的爱,找到荷西逝世后的悲痛,找到看到母亲悲伤、蹒跚的背影时无尽的伤感,我要将这些写进她的传记中,我要感情丰富的她走进我们,我要将她的内心世界呈现在所有热爱她的读者的面前。
我要从她悲痛的记忆中寻找出她自杀的原因,写进她的传记中。我要所有关心她的读者知道她为何在决定回大陆游玩,看看祖国变化的同时却又决定自杀。是早已打算好?是一时的决定?是无法承受心中的悲痛?是病痛的折磨?我想知道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为什么?
假如,假如,我多么想这些假如成为现实,我想接近你宽大的胸怀,朴实的思想,纯朴的心灵。我想走近你,走近对真善美向往的你,走近为理想不断努力的你,走近对文学热爱的你。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一定为你立传,一定!
【点评】这是一篇满分作文。作者对三毛很有研究,一定读了不少三毛写的以及他人写的有关三毛的书,这些事考生本人并没有亲身的经历,但文中想象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要“将她的记忆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这些点滴包括“她童年时的孤僻、苦恼与欢乐”,“她的求学经历”,“她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她对荷西的爱,对父母的爱”,“她自杀的原因”等,描述极为细腻真切。
在炎热的夏日,在疲倦的评卷中能读到这样别致的文章,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就是这位考生不同于常人的选材功夫。我们鼓励同学们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
选用新鲜材料,要求考生注意观察生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报纸和电视上的时事新闻,并恰当地引入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