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基础等级专题三:题材的处理与选取

(2023-02-28 12:04:42)
标签:

语文

杂谈

作文基础等级专题三:题材的处理与选取


作文基础等级专题

题材的处理与选取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质量的要求,即选材的要求。选材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运用并组织材料。凡可用于文章写作的客观事物和事理,统称为材料。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就等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而使人印象不深。


一、材料来源

材料最好能是亲身经历的,但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生体验”,所以关键在于”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1.课本上的事例和事理。要经常温故知新,归纳整理。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2.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思考和提炼。这些事例由于是“亲历”的,往往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3.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杂志,做有心人,善于收集。

4.同学之间的交谈和作文,有不少是值得借鉴的材料。

5.老师平常讲课、谈话所引事例。

6.试卷中的材料往往会成为写作的触发点。 


二、选材要求

1.围绕主题

作文总是要表现某个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即使它再生动,也不能选用。如论点是“天才出于勤奋”,就要选一些天资并不突出的人或事例,说明他们是靠勤奋二字成就事业的。如果挑选一些天资本来就好的事例作论据,那扣题就不是很紧了,论证就缺乏针对性。

 

2.真实典型

“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典型”指材料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我姥姥说”、“我妈妈说”或同学张三李四说,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凡人琐事,往往体现不出典型性;名著名作中的事例可选用,大家不太熟悉的就要慎用。二是记叙文的选材与议论文选材有不同的特点。记叙文的选材不一定非得选用那些惊人的“大事”,往往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同样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此所谓“滴水也能见太阳的光辉”。如《琐忆》、《一件难忘的衬衫》均为“小事”,却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境界,突出了主题。 


3.新颖生动

“新颖”就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或是采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材料“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要做到这些,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选材以今以中为主时,尽量从生活中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选材以洋以古为主时,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因为回归古典、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

二是选用名人事迹言论时,避熟就生,尽量不选为人熟知、人人皆用的。如有位作者在一篇《也说班门弄斧》的杂文中引用华罗庚说的“我总是反对‘不要班门弄斧’的成语,而应当改为‘弄斧必到班门’”这句话,就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是运用求异思维,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角度观察、分析、理解事物,往往能使老掉牙的材料化腐朽为神奇。

四是材料要具体。要善于让具体事实、数字说话,不要笼统地概述材料,甚至用一些模糊的材料。


如有位同学论证“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这个观点时,写道:古今中外,很多国家、很多民族的兴盛,都是以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为先导;而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衰微不是因为忽视了教育?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更是不可分,不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所以,我们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就要使全民重视教育成为风气。


【分析】这段话单说选材方面,写到了一大堆的判断,却没有举出一个具体的事实,这样,文章就缺乏说服力。


三、组材方法

“组材”是文章构思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论证方法的运用。这里只说一些常见的组材技法。


1.点面结合法

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和观点。对这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深入分析,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有一位同学在写《父辈》这个题目时,对父亲送“我”去上大学、帮“我”办入学手续及整理床铺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等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而对其他同学的父亲的言行举止等作为一个整体略写,穿插其中,点面结合,有力地表现了父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厚望的主题。


如下面一篇习作:

跛足·拳击·掌声·雪耻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惜他从小是个跛足,很少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天,他在操场上看打球,健壮而顽皮的印司为了戏弄他,故意拉他去打球。拜伦只好一再推托。印司便找来了只竹篮,硬要他穿上,在操场上走一圈。面对挑衅,拜伦屈于体弱,不得不含泪忍辱从命。然而,这难以容忍的侮辱,却使他暗暗下定决心:锻炼!用强健的体魄来雪耻。面对重重困难,拜伦毫不气馁。他坚持不懈地锻炼,终于达到了目的。在一次学校的拳击赛上,拜伦犹如一头小狮,一拳将印司打倒,赢来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拜伦胜利了!

虽然拜伦只是为个人争气、雪耻,但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我不禁想起我国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练字的一则小故事。沈尹默25岁时,在杭州遇见了他的安徽朋友—陈独秀。一见面陈独秀就对沈尹默说:”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这不加丝毫掩饰的当众批评,使沈尹默满脸羞愧。过后,他决心从头学起,从最基本的执笔开始,每天取一刀纸,用大笔蘸浓墨临写汉碑,墨迹干后,翻转再练行草,写满方止。如此几十年不间断。他广采博征,勤学苦练,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成为我国现代著名的书法家。

我反复玩味这两件事,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受了难堪的批评和侮辱,如果心灰意懒,从此一蹶不振,那只能蹉跎一生,一事无成,最终被时间所吞噬;如果变批评、侮辱为动力,自强不息,那就有成功的可能。古人司马迁,受了宫刑,发愤著书,这是众人皆知的。今人孙冶方,是个经济学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不白之冤,被投入狱中达八年之久,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却以惊人毅力,坚持构思,完成了三万多字的《我与经济界某些人的争论》一书的腹稿。


【点评】此文所选材料,以拜伦、沈尹默的事例为“点”,详写,其余为“面”,略写。主次分明,点面结合。


2.变换角度法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或选择论据,再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是使文章全面充实、显出层次的有效办法。如唐弢的《琐忆》就是从对待青年、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对待敌人、对待变坏了的青年(“俯首甘为孺子牛”)两个方面来体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

如下面一篇习作:


选择中华魂


翻开昔日的历史,寻找心灵的选择。

英雄的选择

你的目光,在黑夜中仍闪耀着灵性,只有你才拥有这样的目光,目光中似乎闪耀着晶莹的东西。荆轲,你流泪了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啊,悲歌已在易水旁响起,你提着樊将军的人头,拿着用地图包裹好的匕首,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之路。

为什么你要选择刺秦?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死路一条?难道你不知道燕国必亡已成定局?难道你不知道有人在深爱着你?不,我想这些你应该都知道?而且比别人更清楚。然而你放弃了可以带着你心爱的人远走高飞的选择,毅然踏进了虎狼之地的秦国,你洒在秦国宫殿里的热血,渲染了你那光耀尘埃的英雄豪气。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勇敢,选择诚信。

王者的选择

乌江旁,战马的悲嘶响彻云霄,你高举长矛,以横扫千军之势奋力拼杀,江上飘来一叶小舟,你没有选择逃亡,而是从容地自刎。你败了,彻底地败了。然而,你实际上是可以选择不败的,鸿门宴上,你可以杀掉刘邦,你可以不相信刘邦的承诺,而你却没有这样做。你虽然失败,可你以英雄的身份活在人们心中,刘邦虽然胜了,可他永远被人们称为小人。乌江旁,你本可逃走,而你却选择血染乌江,当鲜血从你身上喷出的那一刻,你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仁爱,选择无悔。

科学家的选择

你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回来的,美国人曾扬言”宁可毙了你,也不让你回中国”。而你却拿生命作赌注,毅然踏上了回国路。

你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呢?要知道在美国你可以生活得很好,你可以不必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工作,不必忍受劳苦,而你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当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你会心地笑了。

你使我明白要选择爱国,选择一颗爱国心。

中国之所以能够以文明著称于世,正是由于华夏儿女有正确的选择,让我们选择我们的优良传统,选择龙的精神,选择中华魂。


 【点评】本篇习作从不同角度选材,论证有力。


3.并列组合法

几个材料相互并列,从不同的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或证明论点,可达到内容丰富、说理充分的效果。

如下面两篇文章节选:

1:在人类文明史上,摒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人是不乏其例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三个女儿,不以父辈的荣誉而自傲,而是各自努力地工作,干着同父辈一样的事业。上海市原市长曹荻秋同志的女儿曹晓兰,在其父平反昭雪后,放弃居住上海的优裕条件,继续留在安徽教书,为实现四化做着平凡的工作。她们的行动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不能安逸地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庸庸碌碌,最后像刘阿斗那样,被后人所唾弃。(《从刘禅说起……》)


2:如果缺乏天文常识和不善于逻辑推理,屈原能写出《天问》?如果没有关于天文、地质、植物、光学的广博知识,歌德怎能成为一代诗哲?如果缺乏医学知识,契诃夫何以写出《第六病室》?如果缺乏人体解剖的知识,不懂得几何学的黄金分割和透视原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毕加索,又岂能成为绘画、雕塑大师?(《文理要并重》)


【分析】以上两个片段,采用并列式组织了古今中外的例子,使说理全面、充分。

采用这种并列式组织材料,要注意顺序的合理:或按时间(从古至今),或按空间(从中国到外国或从外国到中国),或按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或从现象到实质),或按事物的主次、类别等排列,使之井然有序。


运用并列组合法写议论文时,一定要防止堆砌论据的毛病,这是许多同学作文的一个通病。要克服这个毛病,除了要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论证方法外(如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还要阐发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对材料有所分析。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运用典型事例后可进行分析。

如有一篇《近墨者未必黑》的考场作文,作者在列举“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典型事例后,马上阐释论据的意义说:

为什么他们可以近墨而不黑呢?其关键,那就是他们在“香风”、“毒雾”面前,有着坚强的信念!有了坚强的革命信念与意志,任何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不能腐蚀他们。


【分析】作者举例之后,接着便对事例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进行分析,比起单纯的举例,就深刻得多。


二是如果运用多个事例,则要注意综合分析。如果不进行综合分析,论据便是散的,文章就缺少整体感。


如有位同学写《读画蛋有感》,在举出“达·芬奇画蛋”、”巴格压尼学提琴”、“李少春练功”三个论据后,接着分析道:

我们试想:达·芬奇如果没有名师这一番严格训练,他日后怎么可能成为一代艺术大师?巴格压尼如果没有孩提时代严格的基础训练,他怎么可能成为世界小提琴之王?如果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没有苦练童子功、基本功,他怎么可能成为文武兼备的演员?他们都”画过蛋”,他们都经过严格的基础训练,为万丈高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这一段文章的综合分析是很不错的。经作者一分析,所举的例证都拴在一起了,再也不会散乱。

 

三是对理论论据,如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以及人们所公认的公理、格言、谚语等,其涵义也应作适当的阐发。


如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引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后,就立即阐发道: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句话,闪耀着理想的光彩,跳动着民族的脉搏,孕育着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萌芽。一个“先”字,一个“后”字,一个“忧”字,一个“乐”字,对比何等鲜明,真能启人深思!


【分析】作者引用范仲淹的话,不是“一引而过”,而是对它的含义进行了阐发,从而避免“抄书”之嫌。 


另外,还可以借助哲学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注意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等等,分析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分析它们的关系,分析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从而揭示事物的内涵,深化我们的议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