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结构安排
(2023-02-27 09:10:11)
标签:
语文教学杂谈 |
中考作文结构安排
专题导入
春天到来,河边的杨柳呈现出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赛场上,健美运动员完美的形体呈现出一种力量之美;博物馆里,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呈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之美……这摇曳多姿的美丽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结构之美。
美学家M·李普曼曾说,“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
的确,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作文的结构也是如此,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
什么是文章结构呢?
简而言之,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
写作时,只有匠心独运地把材料组织得精巧,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正如德国文学家歌德所说,结构文章“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连接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鲜活灵动的有机整体,才能写出好文章。
知识典例
文章结构要达到完整甚至严谨的要求,就要做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充分显示良好的架构能力和行文水平,让阅卷者为之击节赞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首尾呼应
一般情况下,文章可以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先总写,引题,引出下文;中间分层写主体内容;结尾再总写,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主题,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如课文《背影》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写道:“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作者在开头、文中、结尾,就曾四写背影,呼应文题。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佳作:
那一幕,让我难以忘怀
那一幕,我忘不了。我忘不了那双肥大、健壮的赤脚。
那一幕发生在5.12汶川地震的那个下午。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波及到了千里之外的重庆。那一刻,我们住校生全在寝室里午休。酣睡让我很侥幸,没有感受到震感带来的恐惧,一直在床上睡觉的我浑然不觉。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快,快起床……”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吵醒了,正准备发脾气,透过睡眼惺忪的朦胧,我发现叫我的不是别人,而是管生活的A老师。
“快,快到大操场去!”我还没来得及问为什么,就已经被高大魁梧的他拧到了门外。在走廊里,我发现楼下已经聚集了好多的人,还有不少人正往大操场奔跑。我隐约听到下面的人在议论地震。难道地震了?
“你先下去,我去看看别的寝室还有没有人。”啊,地震!我撒腿就往楼下冲去了。
跑到楼下,我找到了同班的同学以及班主任老师。惊魂未定的同桌向我描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果真是地震!
“A老师呢?他不是来叫你了吗?”同桌拉着我着急地问道。
“同学,你怎么这么贪睡哟?全班就差你了!”班主任老师走过来没好气地质问我。
“同学,你到办公室把我的挎包拿出来,然后到大操场等我。其他同学现在到大操场集合。”没等我申辩,班主任老师又是一声令下。我没有拒绝,也无法拒绝。像我这样的“双差生”,早已习惯给老师们跑腿儿了。
我以飞快的速度到办公室取出了班主任老师的挎包。但我没有到大操场集合,我折回了寝室找A老师。刚到寝室门口,我就看到了楼梯上那一双赤脚。那是一双多么肥大的脚,那脚呀,踩在地板上,发出“噎、噎、噎”的声响。我抬头一看,下楼的不是别人,正是A老师。
“你回来干啥?快到大操场去!可能还有余震,这栋楼很危险。”
A老师一边说一边把我往楼外推。
这就是A老师,一个平时对我们凶巴巴的生活老师,一个我们从来都没有正眼瞧过的老师,一个被我们捉弄过无数次的老师……我低下头再次看了看A老师的赤脚,那是一双多么健壮的脚呀!当房屋摇晃得厉害的那一刻,就是这双没来得及穿鞋的脚,跑遍了整栋宿舍楼……我不禁潸然泪下,我后悔呀!上周我还趁A老师寝室没人的时候,把一只死了两天的小鸟偷偷放在了他的被子里……“老师,对不起,上周那只死鸟是……”
“这个时候还说这些干啥?你看这地震多吓人!走,到大操场去!”A老师没让我把话说完。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可那天的事情,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A老师那一双肥大、健壮的赤脚。
你的点评: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一位生活老师在地震到来之时,不顾个人安危救护学生的感人事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视学生安全为生命的高尚老师形象。对比手法用得非常好,语言描写也非常生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还很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生活老师的那双肥大的“赤脚”,在文章中显得地位突出,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开头引题提到了它,结尾扣题再次提到它,目的就是突出它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使文章显得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二、巧妙过渡
一篇文章往往由多个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如果缺少必要的过渡,就会让人感觉行文突兀,整篇文章支离破碎,相反,内容转换之时加以必要的过渡,则会让人感觉转合自然,整篇文章衔接紧密。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如: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佳作:
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
我把脸抵在冰冷的石碑上,如同多年前把脸抵在外婆的胸口。如今,回应我的已不是熟悉温暖的心跳。
最初的时候,我依靠在外婆的背上,她背着我经历过人生的第一段路。外婆的背软软的,我就像伏在北方的暖炕上,温暖而踏实。
妈妈说,外婆的脊梁就是给我压弯的。当我长大到能够从外婆的背上下来时,外婆的背已经再也直不起来了。
于是外婆对我的庇护,转到了臂膀里。夏天有知了的晚上,外婆牵着我到蝉鸣下。“那是北斗七星,像勺子。”“不,像外婆的耳朵。”我钻进外婆的臂膀里捏她厚厚的耳垂。“对对对,像耳朵。”外婆哈哈地摇着蒲扇。我乘势靠在外婆的臂膀上,“那个就是眼睛,因为它在眨。”……依靠在外婆的臂膀里,蝉鸣、蒲扇、星星,织成了我的仲夏夜之梦。
如今我居住的城市,早已寻不见夜空的繁星。即使有,也寻不见数星星的人。
然后我随父母去了另一个城市。然后我回来的越来越少。可是我每次回家都会跳起来扑向外婆,把脸依靠在她的肩头。直到有一年,我发觉我已经找不到儿时的那种绵软的感觉了。瘦瘦的肩骨硌得我生疼。我惶恐地抬头,发现外婆满头皆是银发。“您,老了吗?”我明知道答案却还要问这样残忍的问题。“外婆老了,你长大了。”外婆微笑着说。
“外婆老了,你长大了”这句话,很轻易地打动了我。
又过一些时光,我又同外婆去乘凉。外婆泛黄的蒲扇掉在地下,我俯下身去捡,才发觉外婆已经依靠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流年似水,十年的时光流转,我已经能够被外婆依靠了么?
本以为外婆的病终会好,我还没从初三繁忙的学业中抽身,“外婆去世了”。我的世界猛然间地动山摇,我的心顿时被遗弃在风中,摇摇欲坠。原来十多年来我的心一直依靠着外婆,与她的心依偎着取暖。
而今外孙女的泪滴落,能到达黄泉下您的身边吗?如果可以,请您一定接住它们,那是外孙女想要依靠您的心。
你的评点:
面对题目,作者选择的人物是外婆,以真挚含情的笔触,详细记述从小到大接受外婆关心和爱护的经历,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和感激。
文章记述的内容非常多,作者十分注意内容变换时的过渡,使文章前后内容衔接自然。如“于是外婆对我的庇护,转到了臂膀里”、“然后我随父母去了另一个城市”、“又过一些时光,我又同外婆去乘凉”等语句,就起了这样的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文章多部分、多层次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看起来上下浑然一体。
完成《我们在花季》的构思。
你的思路:
【智慧锦囊】
这个题目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了比喻,用“花季”喻中学生美好的青春年代,二是突出了关系——要求写“我们”而不仅仅只写“我”。因此这个文题考查审题能力、选材能力、组材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中可撷取初中生活中关于“我们”的丰富多采的生活画面,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将它们连缀、组合在一起,从多个侧面表现“我们在花季”的特有的生活,从而表达出对“我们在花季”的真切感受。
写作中还要特别注意选材与组材,应力求避免再现校园中那种沉重的繁忙的学习生活,力争从自己的身边发现一些新鲜的、有意义的内容,使花季的生活展现得丰富多彩。
【类似例文】
你瞧,我们中学生
社会在变化,时代在进步。我们中学生也在与时俱进。我们步入了青春时代,朝气蓬勃,对明天充满着希望。走进21世纪,我们这代中学生继承了父辈的优良传统,也有着新的特点,新的形象。
你很想知道新时代中学生的形象吧?让我带你去瞧瞧。
镜头一:某中学中午休息时间
你看,这是教室的一角,几个中学生正在那儿练习英语口语呢。听说,他们定了目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英语要过六级。他们将在2008年去北京,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迎接外宾,用行动为奥运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可能会奇怪:教室里桌子前学习的身影怎么没有了?喔,我忘了告诉你,我们正在“减负”,在学习之余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操场上,有我们中学生运动的身影;音乐室中,有我们嘹亮悦耳的歌声;电脑室里,我们正轻快地敲打键盘……
你瞧,这就是我们中学生,志向高远,兴趣广泛!
镜头二:某繁华的街头,星期天的早上。
“叔叔,您要一份报纸吗?”耳边传来一个中学生的声音。我走了过去,买了一份报纸,问他:“你们为什么要在这儿卖报纸呀?”
“我们这次上街卖报,是为了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经济条件不好,上不成学,怪可怜的。我们想用自己挣得的钱支援他们。”
你瞧,这就是我们中学生,自主独立,富有爱心!
你看,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中学生的形象,朝气蓬勃,志向高远,兴趣广泛,自主独立,富有爱心。我们不会辜负祖国的希望,我们会不断进步,并让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