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校内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2022-11-08 12:08:58)
标签:

语文

杂谈

语文教学

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校内期末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1.(10 分,每空 1 分,凡添字、漏字、错字、别字、不符原文的均不得分)
 无家问死生  人迹板桥霜  秋草独寻人去后  云横秦岭家何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
2.(9 分)
 (1) (3 分) 肆 溯 脊 (每空 1 分)
 (2) (3 分) D
 (3) (3 分) B

3.(3 分) B 【解析】目的是为反衬诗人内心的悲苦。
4. (3 分)小慧同学,请你一定要振作起来(1 分)。你看李白面对仕途坎坷、前途迷茫的时候,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 分)。你也要相信自己,只要继续努力,终将会实现自己的理想(1 分)。
(评分要点:劝勉对象、结合诗意、鼓舞斗志各 1分)

5.(4 分)(1)靠边或交界的地方 (2)聚会(会合) (3)洗涤 (4)故乡、老家(每小题 1 分)
6.(3 分)A   【解析】根据句意作出判断。
7.(6 分)
(1)(3 分)福建(闽中地区)以下雪为奇,在春末下雪就更加令人惊奇。
(2)(3 分)而我却光着脚奔跑,真是太痛快了!

8.(3 分)
 阴霾尽舒,碧空如濯,旭日耀芒 
云雾消散,阳光普照(或晴明开阔)
热爱自然(或寄情山水,欣赏山水的快乐)(每空 1 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县城靠近水边,邵武府的溪水从西边流来,流到光泽县;归化县的溪水从南边流来,都在县城东南边会合。隔溪眺望县城,溪堤如同衣带似地环绕流水。跟随溪水往南行三十里,到达杜源,忽然飘起手掌大的雪片。走十五里进入将乐县境,是杨龟山先生的故乡。又走十五里,到高滩铺。云雾散尽,浅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洗,旭日闪耀光芒,群峰积雪霭霭,犹如戴着环玉。福建以下雪为奇,在春末下雪就更加令人惊奇。村里的百姓和市里的老年妇女,都晒太阳或提着火炉烤火;而我却光着脚奔跑,真是太痛快了!

9.(3 分) D 
【解析】山阳没有得到横笛,吹口哨表明他因救出鸟雀而感到高兴。
10.(4 分)
山阳答应带路                 山阳感到诧异 
 异乡人围网,诱捕鸟雀   异乡人捕,鸟雀归林 (每空 1 分)

11.(6 分)
(1) 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动作描写),写出山阳对这笔钱的珍视,蕴含了他对横笛的渴望之情。(3 分,意对即可)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红羽鸟翎羽颜色鲜艳夺目,又表现了山阳看到红羽鸟被抓时内心的懊悔与悲痛。(3 分,意对即可)

12.(3 分)不能删去。这段话交代了山阳对山林的熟悉以及他对这里的深厚感情(1 分),解释了山阳答应带路的原因(1 分),也为下文写山阳为保护鸟雀(而把异乡人带到“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埋下伏笔(1 分)。

13.(5 分)不好。“迷途的山阳”设置悬念,吸引读者(1 分),而且含义更丰富(一语双关)(1 分),既指山阳在带捕鸟的异乡人出山林时,迷了路(1 分),又指山阳为得到钱买横笛却没有问清缘由就给异乡人带路,迷了心(1 分)。而“山阳带路”只概括了事件,略显单薄(1 分)。


14.(3 分)C 【解析】“意在凸显谷文昌的做事有智慧”理解有误,应是突出其“勤为”之作风。
15.(4 分)
党员、干部要在实践中磨砺成“真金”。(或:把自己熔炼成真金,方能真正赢得认可和信赖。或: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品质,在实干中提升能力素养,真正把自己锻造为成色十足的真金。)(2 分)
 有“想为”之境界(1 分)
 有“勤为”之作风(1 分)

16.(5 分)更适合 B 分论点(1 分),“善为”之能力强调的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与职位、责任相适应的能力素质(2 分),廖俊波从政期间通过多种举措,使管辖地区发生巨变,这正体现了他的“善为,因此这则材料作为 B 分论点的论据更为恰当(2 分)。

17.(3 分)C  【解析】材料二提到:纳米级(0.2 μ m)甚至微米级(2 μ m)的塑料颗粒,可以被农作物吸收。
18.(4 分)我们人体中的微塑料,可能来自含有塑料碎片的食物、含塑料微珠的日化洗护用品、使用的塑料制品以及工作中吸入的粉尘等。(四点,每点一分)
19.(4 分)
加剧肠道炎症 
堵塞血管,引发心血管病 
厚度大于 0.01 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
 不要用污水灌溉农田(或:用干净的水灌溉农田)(每空 1 分)

20.(5 分)
 太阳(1 分) 光明(1 分)
 宋江/鲁智深/武松(1 分)
 (宋江)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
(鲁智深)义救金氏妇女,拳打镇关西(为救林冲,大闹野猪林)/
(武松)为替施恩夺回店铺,大闹快活林(醉打蒋门神)(2 分,写出体现人物“义”的事件即可)。

21.(60 分,详见中考评分标准)
本次作文切入分为 46 分,建议分四个等级打分:
第一等 54-60;    第二等 45-53 分;     第三等 36-44 
分数段 上 中 下 一等卷 (60-54) 60-58 57-55 54 二等卷 (53-45) 53-51 50-48 47-45 三等卷 (44-36) 44-42 41-39 38-36 四等卷 (35-0) 35-25 24-14 13-0
 字数不达标的: 
(1)只写题目,无正文的,0 分。 
(2)正文少于两行的,3 分。 
(3)字数 100 字左右,10 分;字数 200 字左右的,20 分左右;字数 300 左右的,30 分左右;字数 400 字左右的,35 分左右。 
(4)字数 500 字左右的,正常评卷,不足字数,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建议 40 分左 右。 抄袭本次考试阅读部分试题内容的文章视其篇幅与程度区别对待。属于化用引用的情 况不扣分,全文抄袭比例过半控制在 20 分以内,全文抄袭得 5 分。

作文素材之一:学与思
论点
思考与勤学结合则事半功倍。

正有成就的人是善于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独立思考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种必备能力。

只有经过积极思考得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

思考问题要坚持自主原则。

自己通过思考接受知识比被动的学习更富有成效。

思考有时是一种乐趣。

没有思考就没有判断和创造。
 
名言

经过自己仔细的研究、思考,与从来不动脑筋而请教别人,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松下幸之助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王夫之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采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雨果

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就能迎来一线晨曦,见到万顷光明。——培根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苹果落地的思考——科学发现是深入思考的结果

1666年秋季,牛顿为避鼠疫回故乡暂住。一天傍晚,牛顿正坐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忽然,一阵微风吹过,一个苹果“噗”地掉了下来。此时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一会儿便有好几个苹果先后落地。这引起了牛顿的注意,他想,苹果为什么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前后左右掉,而偏偏是垂直往地上掉呢?肯定是地球在吸引它……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了牛顿的深入思考,最后引导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爱迪生的思考——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金钥匙

爱迪生幼时就爱观察、爱思考,同时充满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上学不久,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对学生说:“二加二等于四。”他站起来发问:“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呢?”老师被问得目瞪口呆。老师不仅不认为爱思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反而认为爱迪生是在捣乱。因此,他上学才三年就因“成绩不佳”被勒令退学。然而他凭着艰苦的思考和探索,终于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开卷有益——学习贵在坚持
宋太宗赵匡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召集文人学者编写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该书编成后,尽管国事繁忙,宋太宗还是坚持每天阅览三卷。有时因事耽误了,他还要在闲暇时再补上。有人认为他实在太辛苦了,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后来,“开卷有益”就成为鼓励人们刻苦读书的至理名言。

李渔治学——治学要勤于思考
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幼时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讲到《孟子》里的“虽褐宽博”一句时,说:“宋朝的朱熹说了,褐,即贫贱人家的衣服;宽博,即又肥又长。”李渔听了,觉得不对头。既然褐衣是贫贱人穿的衣服,那就应该做短瘦一点,也好省些布料,为什么反而做得又肥又大呢?他就去问先生,先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威严地教训他:“朱老夫子的话是不会错的,你照着念就行了。”李渔非要弄清楚不可。许多年以后,就去到孟子说的穿褐衣的地方,向当地居民请教。当地居民答道:“我们生活艰苦,只有这一件衣服,白天当衣,晚上当被。如果不做得肥大一些,就盖不住全身。”李渔终于明白了,朱熹的解释是对的。

朱熹谈学——学则须疑
南宋时期的教育家、著名学者朱熹谈读书经验时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读书,从不能提出问题,到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走完了这一过程,才算真正把知识学到了手。

学与思

  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事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是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是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主义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而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岂不是要断送在王明之流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吗?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吗?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育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步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到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学与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