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作文|九上五单元“知足与常乐”
(2022-10-09 13:12:47)
标签:
杂谈语文教学 |
单元作文|九上五单元“知足与常乐”
原题呈现:
写作实践: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意思是懂得满足的人,能常常感到快乐。知足常乐是一种好心态,我们都应该知足常乐。
不攀比,能知足常乐。不攀比就是做好自己,不盲目跟风。不攀比就是不和别人比,不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而要和过去的自己比。《只追前一名》,就是明确了比的对象是自己,只要进步一名,就知足,就给自己鼓励,终于在若干时间的坚持后,成了整个跑步队伍的第一名。和过去的自己比,更切合实际,更能增加前进的信心,能知足常乐。
降低标准,能知足常乐。雷锋叔叔曾在日记中写到:生活上要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这是一种知足的心态,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我们之所以总是感到不快乐,不是我们真的不幸福,而是我们把幸福的标准定得太高”。一个小孩子得到一块糖就会很知足快乐,小女孩能尽情地跳皮筋就会很知足快乐……我们的小幸福不要定成“一个亿”。降低标准,就能知足常乐。
换个角度,能知足常乐。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二女儿卖冷饮,原来晴天为大女儿发愁,雨天为二女儿发愁,于是天天发愁;听了别人的劝告后,她睛天为二女儿能卖出冷饮而快乐,雨天为大女儿能卖出伞而快乐。于是,同样一件事,因为换了个角度看问题,老太太就由天天忧愁而变成了天天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人间如意事十之一二,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常思一二,少思八九”,也是告诉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知足常乐。
不要攀比,降低标准,换个角度……都能知足常乐。所以在生活中,做好自己摆正位置,是一种知足;忆苦思甜懂得珍惜,是一种知足;不虚荣放平心态,是一种知足。有了这样的正见、心态和思维,一定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让我们明事理懂知足,把生命的每一天都过得快快乐乐吧!
知足未必常乐
“知足常乐”是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意思是人应该知足才能常常快乐。不过,有些时候,知足未必常乐。
满足于已有成绩的知足,未必常乐。十四岁跳水小将全红婵,如果满足于全省冠军、全国冠军,就不可能“一跳成名天下知”,就不可能成为“五跳三满分”的奥运冠军。有的同学考了一次好成绩,便忘乎所以,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很快便会成绩下滑遗憾羞愧。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应把每一次成功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懂得把每次取得的成绩及时刷新,让人生归零,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满足于已有技术的知足,未必常乐。“海尔”电器以创新作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这一价值观也是“海尔”电器的灵魂,更是“海尔”进军国际市场的不竭动力。“海尔”电器对技术不知足,才能一直勇立行业的潮头。可以说:作为企业,无创新即死亡。相反,“诺基亚”和“柯达”两大厂商,作为曾经的行业老大,知足自满,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没有及时对市场的反映作出产品技术的创新和调整,傲慢地不接受改变,最终只能被行业淘汰。所以,知足不进步,未必能常乐。
自恃天资的知足,对已有成绩的知足,对已有技术的知足……未必能常乐。可见,“知足常乐”是有条件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做有思想的人:学会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对事物的看法要全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该知足的地方不攀比,在不该知足的地方勇往直前,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知足安乐”,很简单的八个字,但从古自今,纵观史册,有几人曾做到?有几人能像陈眉公“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有几人能像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几人能像陶渊明家徒四壁却依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黜,但他依然吟诗作赋,快然知足,决不似柳永为怀才不遇而闷闷不乐;亦不像纳兰容若为儿女私情而郁郁寡欢。他效仿的,是李青莲,白乐天——不为世俗所拘,不为功名所累!他们都懂得知足,善于发掘事物完美的一面。
“人生不如意者八九。”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公,怀才不遇。殊不知,不是生活不够完美,而是我们太过贪婪而不知足。人总会有欲望,有欲望便会有所求。苏子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可是又有谁能做到呢?我们总是盲目地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到最终,却发现那些东西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当我们意识到这些时,早已身心疲惫,心力交瘁!
每个人都想做好每一件事,尽可能避免给自我的人生留下遗憾。然而,大多数时候都事与愿违。现实总是与期望相差很远。有时候,我们对自我和身边事物要求太过苛刻。须明白,任何事物都会有缺陷,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遗憾!陈继儒在自我所纂的《珍珠船》中说,“吾平生有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桔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鲥鱼、金桔、莼羹、海棠等固然完美,却仍各有不足。曾巩固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终究拙于作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知足者善于取舍,并从中得到欢乐。世间事物,安得十全十美?水陆草木之花,多半芳而不艳,艳而无芳。牡丹固然妖艳,堪称“花中西子,王嫱”,却远不及桂花十里飘香;桂花芳香沁人心脾,却终不及牡丹娇艳欲滴,但世人不也依旧喜爱它们吗?因为他们都懂得取舍——喜其艳者则容其无芳,爱其芳者则容其不艳!
“知足常乐,知足安乐!”这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表现,而是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人生不可能尽善尽美,有时,差强人意,即当满足,不可苛求!唯有知足,才能欢乐!故曰:“知足者常乐,知足者安乐!”
知足常乐
“委心任重,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
——周颐《蕙风词话》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杯具,其一便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占有欲得偿后的空虚与淡漠,使人陷入顾影自怜的迷雾。人本就是一种矛盾的生物,得不到的思之若渴,得到的弃之敝屣,却又转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身外之物上,实在是可悲可叹可笑!
常听有人说,彼岸花美,殊不知彼岸再美,也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境界。彼岸之于此岸,从没有绝对之说,正如此岸之人又怎知彼岸的人们不在驻足远眺此岸之景,对此岸花暗生艳羡之情呢?每个人脚下的路都是自我以往几多犹豫后坚定地选择的,既然已踏上了征途,管它是水泥路、沥青路,还是阡陌小道、泥泞之途,都必有一番独特的风景。在我看来,彼岸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永不比此岸的脚踏实地。如果有一天能在一片高地上蓦然回首,定会发现一路行来,自我早已满载而归:眼角是从一棵不知名的小树上滑落的露珠,唇上闪烁的是凝聚了太阳温暖的微笑,而身边缭绕的芬芳是一片淡蓝色花海送我的礼物。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被艳羡的理由,自我的好,别人羡慕不来,嫉妒不去,何必比这比那,没有由来的在自我心里打下怨结,“使我不得开心颜”;再看耶鲁大学校训:“要无条件自信。”自我的优势或在此,或在彼,我们应懂得珍惜此刻所拥有的完美,静夜赏月,品一杯香茗,坐在院中老树下的藤椅上,缓缓摇一把芭蕉扇的时光亦不比待在空调房间差;想那苏子泛舟赤壁之上,同行友人感喟世事浮沉可是云烟,生前身后名只在弹指间灰飞烟灭,一身干净来,一身干净去。东坡不以为然,捋胡笑曰,看着月光皎洁,碧波荡漾,蝉鸣阵阵,微风习习……自然所赐之多,又怎可用语言来形容呢?如此“身在福中不知福”者多矣。
有梦固然是件好事,只怕沉溺于梦境的完美而忘记在自我选择的路上勇往直前,了解自我,珍惜自我,不贪不痴,不羡不妒,知足者常乐。
正如一位作者所说:“你的幸福我明白,明白无用,徒羡他人的幸福我依然只是一个赤贫的乞丐;你的幸福你明白,才能转化为心灵的饱足。”
知足常乐。
知足,方能长乐。
不知足,常乐
上杭三中
郑景洋
不知足,才常乐
面对历史给他的问卷,李时珍交出了“不知足,追求真理”的答卷。
世代从医的李时珍不愿追求功名,而是专注于研究中国的医药,造福百姓。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遇到药物,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罗列诸品,反复谛视”。每到一地,他都会向当地的农民或渔夫请教。为了了解白花蛇这种剧毒蛇,他反复寻找,终于在捕蛇人的帮助下了解了制蛇、捕蛇的全过程。因此,在他不知足,为追求真理不顾一切的征途中,他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并编了《本草纲目》这一传世著作。
面对历史交给他的问卷,霍去病交出了“不知足,完成自己的使命”的答卷。
面对匈奴的攻势,年仅18岁的霍去病,率领八百骑兵,远征匈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之后的两次出征,他出奇制胜。他的惊奇出世让匈奴人闻风丧胆,当时的皇帝—汉武帝,建造了一座豪华宫殿,直到完工,他看都没看一眼,还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他接连抗击匈奴,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度过了一生。因为他不知足,所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
面对历交给他的问卷,徐霞客交出了“不知足,完成自己的梦想”的答卷。
徐霞客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富裕生活,但他志在四方,行万里路。他一头扎进荒山野岭30余年,濒临死亡边缘无数次,风餐露宿,吃着大自然赋予的食物。并且,就这样,他一个人徒步走过了十余个省。他从一条路进入,一定要从另一条路走出来。凭着这样的探索精神,他丈量着祖国山川大地,记载着我国的地理状况,由此编写了明代游记—《徐霞客游记》。
李时珍、霍去病、徐霞客……
无数个不知足的人都被历史铭记,最后他们一定也快乐吧!
而我们,面对着新时代的问卷,应该快乐地交出不知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懈的答卷。
阅卷点评
观点鲜明,中心突出。文章通过李时珍、霍去病和徐霞客三个名人的事例证明了自己的中心论点“不知足,才常乐”,中心论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
过渡自然,语言通畅。分论点独立成段,并且和中心论点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照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结构完整,立意深刻。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升华了立意,从个人上升到国家,体现出个人成长这一核心素养。
文章得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8分=48分
知足常忧,不知足常乐
古语有云:“知足常乐。”有了足矣,何需更多?虽然千年古训时常萦绕耳际,但一颗不知足的心还是让我对此颇为怀疑。这只不过是懦弱者的挡箭牌和懒惰者的借口。“知足”是停滞,是安于现状,甘于平庸;而“不知足”才能够以一种持久不灭的热情勇往直前,才能时时鞭策警示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收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消愁,以醉为乐。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不知足者,常乐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如果你满足于登上东山,看到的是有限的鲁地,怎能像登上泰山之巅那样把天下尽收于眼底,让心胸变得无比宽阔呢?不知足,是一种挑战生活的执着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人生信念。
“满招损,谦得益。”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进程,就是因为无数次的不满足,所以无数次地改革,无数次地完善。倘若总是知足,今天或许还是刀耕火种。追求的过程是快乐的,尽管有坎坷有风雨,但我们总是在往前不断走着,败而无憾。世间,没有哪项伟绩会从天而降,没有哪种人生能一帆风顺。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怀揣一颗不知足的心,不懈追求,才得以常乐。
贾岛吟诗,反复推敲。鸥阳修行文“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正因为不知足,才百战不殆地长期磨炼,才有了千古绝唱传诵至今。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正因为不知足,才不断地钻研。一位奥运会田径老将花十年苦苦训练,仅仅加快了1秒多。对知足者,这微不足道的1秒钟根本不值得一提。但却成就了一位冠军。跑道上1秒的刹那正是用十年不知足的精神底蕴磨砺出的。不要停止追寻的脚步,不要熄灭前进的灯火。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外更有山,楼外还有楼,只有永不满足,历史的车轮才能滚滚向前。
知足者,目光短浅;知足者,故步自封。知足,使人愚昧,斗志消磨,给人带来“常忧”而不是“常乐”。“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和鲁迅笔下的阿Q不都是“知足者”吗?这种“知足”铸成了大错。人,只有不知足,才能超越;灵魂,只有不知足,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一种新境界。
前面是一片未知空间,不知足者,常乐,常乐者,不知足。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中显现出作者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篇作者便直戳靶子观点的深层次含义,接着列举类似的看法、观点,三言两语便能一一破解。选取的几个事实论据也非常典型,分析论证见解独到。整篇读完,有振聋发聩之感。
前一篇:素材:向着光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