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2022-09-05 08:17:35)
标签:
语文教学教学 |
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广东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考生在分析材料时要完成几方面的分析,一是“何为小镇做题家”,顾名思义,“小镇”指的自农村或者小城镇,“做题家”,貌似有个“家”,却并非褒义,而是指这些没有什么背景和资源的人只能通过努力做题改变命运。二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小镇做题家”,材料前半部分,有人对“小镇做题家”持嘲讽态度,认为他们出身寒门,进入大学后因为缺乏交际能力、眼界和视野不够而很难出众;然而张桂梅校长却肯定了“小镇做题家”,因为当我们没有其他资源的时候,只能靠自己努力做题改变命运。考生应当对“小镇做题家”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对于出身寒门,没有太多资源的平凡者,靠自己努力争取更好的未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也应当向他们致敬。三是为何会出现“小镇做题家”,背后恐怕还是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有关,考生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
综上,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角度:
1.每一份努力都不该被嘲讽。
“小镇做题家”背后是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坚信“奋斗改变命运”,面对现实困境也不自暴自弃,他们选择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底层逆袭的奇迹并实现人生的梦想。这样的努力不该被嘲讽。
2.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
“小镇做题家”有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云南大山里,张桂梅校长说,“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中科院黄国平博士说,“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他们感动全网,或唤起“读书改变命运”的价值力量,或展现“诗和远方”的浪漫梦想。
3.教育公平
从热血拼搏到对自身发展局限的无奈,“小镇做题家”的焦虑与迷茫体现了横亘于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也叩问着教育公平的深层次含义。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首先就要做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承担“主力军”的角色,通过国家法令优化(教育法修正)、教育领域改革(“双减”政策实施)、加快学校建设(加强学校标准化及均等化)、师资力量调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鼓励教师对口交流)等常规手段补齐教育资源短板。其次,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能够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4.青年成长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坚韧的青春无不是迎着困难和迷茫披荆斩棘,出生于哪里从来都不是影响人生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相信,穷且益坚、磨砺以须才是出彩青春该有的模样;我们相信,自嘲为“小镇做题家”的年轻人,能将这戏谑的自嘲当作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开端,重拾自信,乘着梦、追着光、挟着勇气,继续跋涉。
写作时可选择一个角度写,应当先肯定“小镇做题家”的奋斗、拼搏精神,可以列举寒门出贵子的例子,论述任何时代奋斗都应是青春出彩的正确方法;接着批驳那些以出身论英雄的观点,可以正反对比论述,出身并不是决定成才的关键,有些资源很好的所谓“贵族子弟”也并未成才,有的反而沦为阶下囚;最后可以给“小镇做题家”提出建议,不要自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相信“小镇做题家”不比别人差。
参考立意:
1.读书改变命运,努力值得点赞。
2.出身并非躺平借口,奋斗才是最美姿态。
3.化解教育不公,唯有多方努力。
【解答】
“小镇做题家”不要跌入了沉迷学霸人设的陷阱
首先,这个群体虽然是寒门弟子,但是他们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惊人毅力自律能力,使他们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这就是自己优势之所在,他们的学历都是他们的资本。所以在步入大学后,虽然挣不脱小镇的束缚,进不去城市的围墙,但是依然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继续逐梦前行。
不容否认,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真实存在。但是,比起60后、70后的父辈,90后农村学子获得教育和升学的机会已经大为改善。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入大学的入学率都有大幅提升。单纯从掌握书本知识的角度来看,依靠直播网课等方式,城乡教育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教育的鸿沟正一点点被填平。
现阶段而言,部分青年群体之所以集体陷入一种错觉,似乎教育不再是出路,出身决定论、读书无用论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让他们陷入人生的无力感和迷茫失落,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差别,也就是所谓视野和社会资源的区别。
与“小镇做题家”为生计奔波的父母相比,城市家庭的父母确实有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兼顾孩子兴趣的培养。不过,只会怨天尤人、吐槽社会,将人生遭遇的挫折全部归咎于出身,就能改变人生吗?
还记得我的高二时,同寝室的姑娘出身于最贫苦的农村,入学时城市孩子的行李占据了寝室大部分空间,她只有一小包衣物。当城里孩子拿着笔记本电脑与网友聊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她连台式机都没摸过……那还是2000年前后,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凭借自身的努力,很快融入集体生活,通过刻苦钻研率先通过计算机二级。
其实,“小镇做题家”的迷茫,恰恰从侧面反映了优质教育的意义。他们没有沿袭父辈设定的生活,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有机会经历不一样的人生。只不过,一次高考分数的胜利,并不足以为人生铺设坦途,这就像父辈费尽心机积累的财富,对子孙而言,也可能是祸不是福一样。
人生注定要经历磨炼和沉淀。对小镇青年来说,与其沉迷过去的学霸光环,不如把握机会,学会直面更真实更复杂的人生,利用更全面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生跃升。
【点评】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广东省五校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8月综合能力检测语文试题
8.(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名篇名作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些名篇名作在不同视角出发也有不同的看法。好比曹雪芹的《红楼梦》既有中国封建百科全书之称,但也有读者从元妃省亲等细节指出这是一本鬼神恐怖之著;并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有类似的说法……
作为新时代青少年,你对这种新视角有何看法。请你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体现与思考。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文体特征明显(符合书信体要求);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许透露真实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指出了名篇名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第二句话运用转折语气指出对名篇名作审视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第三句话列举了两个典型的事例:对《红楼梦》和《桃花源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题目要求考生阐述“对这种新视角有何看法”,考查的是思辨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部作品完成以后,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属于作者,读者可以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解读的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名作名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包含着许多人类社会恒久不变的智慧和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穿越千年仍不褪本色,我们仍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在其中找到与当代价值观相契合的精华,可谓历久弥新。所以,我们欣赏名作名篇,从不同的视角寻幽探胜,汲取营养,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新视角,只是为了猎奇,或是博人眼球,或是哗众取宠,或是想要与众不同,或是想要独辟蹊径,或是想要获得经济效益,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结论——诡异的、荒诞的、惊悚的、实用的、牵强附会的,乍一看让人耳目一新,但实际上却背离了作者创作的本意和作品主旨的主要方向,把一部经典的作品解读成了低俗之作,与己与人并无营养可言,甚至会影响到人们对这部作品的感情,这样的新视角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是对经典的亵渎,只会毁了经典。
文体是议论文,考生首先可以在文中亮明自己对新视角的看法(认可/不认可/辩证看待),然后根据自己的中心论点运用层进式结构分析这些新视角是怎样的,在现实社会里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用欣赏的眼光看,可以谈谈如何利用新思维、新角度解读古典文学名著现代价值,以批判的眼光看,可以谈谈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断界解读的功利思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参考立意:
1.解读经典,不可舍本逐末。
2.运用新视角,汲取新营养。
3.针对解读经典的新视角,应该慎思之,明辨之。
【解答】
多角度解读名著,匆舍本逐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阅历的增长和价值观的变化,大众对传统事物的看法常会有改变。特别是对古典名著而言,人们往往对其赋于新思维、新角度:从《红楼梦》《桃花源记》中读出鬼神恐怖之感,从《西游记》中读出管理学,从《三国演义》中读出策略学……对此,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有新意,有的甚至对我们有帮助,但读者绝不可以沉迷于此类解读中。
诚然,各种对古典名著新兴的解读确实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增加人生经验。名著的内容大都很丰富,往往会涵盖多个不同方面,自然也就提供给读者多角度解读的空间。读者在进行这类解读的过程中,通常确实也能得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看起来这些多角度解读是挺好的,还契合了多元化的需要。
但细看这些解读,我们会发现,这些解读往往都来源于一些与作品主要内容和主旨关系不大的细枝末节。《红楼梦》主要由四大家族由盛入衰的过程来体现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桃花源记》呈现的是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理想,与鬼神恐怖毫不相干;《西游记》主要讲西天取经的事迹,而管理学的戏份并不多;《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谋略,但其主要讲的是历史演进,在恢宏的历史画卷中,这些谋略也不过是一些小细节;更有一些人,在《老子》中探寻投资、养生,与主要思想甚至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如此解读,一味地追求新,忽略了文章的主旨大义,很难领悟名著的精髓所在,实在可以说是舍本逐末。
这些舍本逐末的解读,其实没有真正重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他们看到了《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间上的诡异,却看不到处在权力漩涡中的元妃的无奈;他们看到了桃花源寻而不见的怪诞,却看不到作者理想家园得不到实现的落寞;他们看到了《西游记》的管理学,却看不到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的艰辛和面对苦难的坚毅;看到了《三国演义》的策略学,却看不到各路能人的侠义忠魂与智慧较量;看到了《儒林外史》的营销学,却看不到科举制度下众学子的可怜可悲……这实质上是为功利驱使,是对古典名著的亵渎。
传统的古典名著绵延的是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和血脉,是古人的智慧,是文学的瑰宝。文化的传承固然需要创新,但我们对文化的创新解读应该是基于传承和社会效益的,不能背离根本——文化和美的内涵。过分猎奇或功利化的解读,会导致文化的低俗化,是对高雅的文化艺术的毒害。
多角度,固然多元了,但若过分地抓住细节来读,只会十分有害,并无裨益。若大事舍本逐末,则更不可取!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