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新旧对比变化

标签:
杂谈教育语文教学 |
【解读】
1.
(1)文化自信(2)语言运用(3)思维能力(4)审美创造
2.
2. 课程内容全部更新
(1)新增主题与载体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2)新增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
每个任务群贯穿四个学段 |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
|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
||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
||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
整本书阅读 |
|
跨学科学习 |
3.
4.
附录 3
四、课程内容(新增内容,故只呈现 2022 年版课程标准内容)
(一)主题与载体形式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2.革命文化
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
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等。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主题,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的作品;反映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和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
在突出上述主题的同时,还应选择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
主要载体为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实用性文章、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等。各类主题的主要载体还应包括口头和书面交流与沟通、跨媒介阅读与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
(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说明:此处只呈现第四学段(7~9 年级)学习内容;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学习内容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 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 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