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莆田市初中语文质检文学类阅读评析及专题练习

标签:
语文教学杂谈 |
2021年莆田市初中语文质检文学类阅读评析及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豆花儿三开
春深,泥土被阳光的酵母活化。伴着农人高举的锄头接地,一个个大若碗口的窝坑,盛情以待着圆滚滚的豆子如春天的雨点落下。少则十天,多则半月,黄豆从大地的怀抱中抽出新绿,指甲大小的叶芽如婴儿柔软的唇瓣,等待着春天的哺育。
豆花儿一开,盛夏来。
烈日下,豆田被一汪深绿浸染,藏在叶子背面的,是豆花儿明媚的笑脸,如野葛花,清瘦玲珑;似荞麦花,素净内敛。或白或紫,或胖或瘦的花朵,如无数翅翼颤颤的蝴蝶,在油绿的豆田里翻滚一簇簇浪朵。花香袅袅,母亲头戴草帽,弯腰在豆田里除草,豆花儿大小的汗珠,从洒满阳光的额头轻轻滑落。
晌午,日头的万道光芒如一柄柄鼓槌,敲打着豆叶蒙起来的大地鼓面,欢快热烈的音符在豆荚里排列成饱满的豆粒。黄豆粒婴儿般微弱的心跳和呼吸,带给豆田一片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豆荚的怀抱有了生命的心音。
豆花儿二开,秋风起。
入夜时分,逐着夜风起舞的萤火虫,为肥壮的豆秆挑起晶莹的灯盏,起初是星星点点,渐次成簇成片,温热的豆田再次迎来明明暗暗的一地碎花。劳累了一夏的母亲,隐约听见不远处的那片豆田,传来丰收的夜歌。那些被她用汗水呵护长大的豆子,高举着荧光的花朵,在豆田里狂欢,也为一场即将到来的秋收布置盛大的庆典。
秋色一日浓过一日,伴着南飞的雁群,漫山红叶围着一地豆黄,沉甸甸的豆荚将豆秆压弯。豆田里,母亲的腰身比豆秆压得更低。她要趁着天高云淡的好天气,在豆荚还没有炸开之前,将它们搬到屋前的晒场。风吹日晒过后,胖乎乎的豆子便如同凯旋的勇士,卸去一身毛茸茸的盔甲,露出阳光笑脸。
豆花儿三开,年关到。
腊月最后几天,农家厨房年味渐浓,红的,黄的,绿的,白的……满满当当,俨然蔬菜仓储,一抹抹光鲜的色彩,让灶台的四周首先有了春的气息。乡间人认为,在迎春的菜谱里,水嫩爽滑的豆腐,是植物精华调制的奶酪,浓郁的豆香能消融大鱼大肉的油腻,让舌尖漾起暖暖的春意。
母亲用升子从粮柜里舀出秋收的黄豆,有节奏地颠动着簸箕,肥圆肥圆的豆子,哗啦啦落进笸篮里。在母亲看来,做豆腐和种地一样,最好的籽种撒进田里,才能开花结果。干瘪的豆粒和泥沙,会坏了自己做豆腐的手艺,也损了黄土地的名声。在完成最初的分拣之后,豆子摊薄晾晒在竹篾席上,让每一颗都露出秋黄的原色。
11磨豆腐,不仅是磨豆子,也是磨水性,磨心性,磨脾性。清亮清亮的山泉水,能让豆粒的身子骨松泛起来,让豆壳如隆冬的腊梅花一般绽放,让放在灶头旁的小水筲里溢满醇厚的豆香。
12天擦黑,父亲早已经将屋檐下的石磨擦洗干净,搬上半人高的磨架。父亲握着拐把,沿着磨身推拉出一个浑圆的弧线。母亲则将早已泡好的黄豆,一勺一勺从磨眼里喂进去。石磨里滚动的声响,好似天边遥远的春雷,磨沿周边满挂着雪白雪白的豆浆,牛乳般牵着长线落进广口木盆。
13最终让厨房里热气腾腾的,是母亲用卤水催开的一锅豆花儿。
14农家豆腐讲究口感,个头饱满的土黄豆,清冽甘甜的山泉水,酸度适中的浆水汤,农家传统的柴火灶,是必不可少的四件料。缺一样,山野豆子就不能在清水中爆裂出植物的原香,沸腾的豆浆就开不出雪白的豆花儿。
15母亲从木桶里捞起最后一勺黄豆灌进磨眼,转身用细纱布滤去豆渣。豆子的原浆从布眼里涌出,如泉眼的清流淌入灶台上的浅口盆。
16见状,我便赶紧将晌午拾回来的木柴塞进灶膛,把锅暖热。母亲将豆浆入锅,先是小火温煎浆汁,待锅里腾起热气,再大火提香。而后,就着铺满锅口的热气,从泡菜坛舀出一勺一勺酸汤倒入沸腾的豆浆里。少顷,泛着油光的豆浆,在卤汁中结出雪白的絮朵,一眨眼工夫,又如初晴的天空,云朵绕着日头倏然散开。
17起豆花了,满锅的豆花儿。
18雾气沉沉的灶台背后,母亲舀出几朵豆花儿放在碗里。案板的另几只碗里,是提前切好的蒜苗,是红油辣椒,是陈年米醋,有时,还有少许只有母亲才清楚的香料。
19“就热吃,凉了伤胃呢。”母亲递话道。
20巴望在灶台前的我,早已按捺不住满嘴的馋,扑腾起身,端起碗便狼吞入肚。那份豆香,那份滑溜,那份酸辣,成为乡村少年冬夜里最值得回味的丰年馈赠。
21放下碗筷时,往往已是深夜时分。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早已将白嫩嫩的一锅豆花儿捞入铺着细纱布的竹篾筐,用木板压稳压瓷实。天亮之后,揭开纱布,便是满满的一筐豆腐。母亲用刀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小水缸里浸泡着。水做的豆腐离不开水,否则就失了新鲜,就会变柴,不再细腻如膏。
22做完豆腐,年就真的到了。和母亲年龄相当的乡村大厨,会结伴前来,揭开水缸盖,亲热地望一眼水中熟睡的豆腐。他们知道,和瑞雪一色,和白米细面一色,和柔软的棉朵一色的豆腐,不仅仅是一道菜,也是年景。和豆腐一起端上餐桌的,是一份美好而淳朴的新春憧憬,一份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月15日,有删改)
【注】笸(p)篮:用柳条或篾条等编成的篮子。水筲(sho):水桶。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详写了做豆腐时拣豆子、磨豆腐、用卤水催开豆花儿、压实的过程。
B.
开于盛夏豆田里的豆花是清瘦玲珑、素净内敛、形态优美、花香袅袅的。
C.
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能干、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憧憬的母亲形象。
D.
文章在记叙的基础上穿插了大量抒情、议论,语言形象生动、充满哲理。
2.
文章描绘的“豆花儿三开”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烈日下,豆田被一汪深绿浸染。(赏析加点词语)(2分)
(2)风吹日晒过后,胖乎乎的豆子便如同凯旋的勇士,卸去一身毛茸茸的盔甲,露出阳光笑脸。(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4.
文中独立成段的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5.
文章中“豆花儿”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3分)
家有幽兰
秦和元
春节期间,我家阳台上的兰花发芽了。这淡黄的小精灵,陪伴着我们度过一个特别的新春佳节。全家人都没出门,每天看着它慢慢长,慢慢长,想着:兰花开花了,春天也就来了。可是,它的芽儿一直长到五六厘米高,花苞也越来越饱胀,却就是迟迟不见开花。这可爱的小精灵,究竟在等待什么呢?
这天早上,一觉醒来,房间里忽然弥漫着清幽的馨香,我知道,这是兰花开了!我翻身起床,“唰”地拉开窗帘,灿烂的春光一下子涌进来,阳光打在花叶之上。兰花微微张开着,浅黄,娇嫩,却又蓬蓬勃勃的样子,让人一见就心生欢喜。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吧,经过一冬的积蓄,它终于在这个灿烂的清晨绽放了。
前年,在随州千年银杏谷赏玩秋色时,遇人在满地金黄的路边售卖兰花。那刚从山里挖来的幽兰,水灵之中透出一种野性的朴实秀美,叫人一见倾心。但是我没有买,我要自己去寻。
于是,与朋友往山里走。深秋,山中疏疏朗朗,不禁想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的诗句。地上积满栎树、栗树、樱树、枫树、柿树及其他杂树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色彩斑斓,踩在上面松松爽爽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一树树的红柿子,像挂满盏盏小灯笼,照着前进的路。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攀岩,探险,跨越泉溪……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在一处幽谷的老树下,终于发现两片青草,从枯叶中探出头来。我心里暗喜:肯定是兰花。我轻轻地、慢慢地扒开树叶,兰花渐渐地显现出来,独茂于壑谷。我忍不住大声喊道:我找到啦!我仔细地将兰花挖出来,连同腐殖土一起,用塑料袋装好,带回了家。
兰花叶片深绿,扁平修长,有暗淡的脉纹。它不争艳,不媚俗,素洁、典雅、清远,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它既有仙风道骨的气质,又具有清芳自足的品质。
首次寻兰即能遇兰,朋友们都说我与兰有缘。其实,我是有一颗对兰花虔诚敬畏的心。
回家后,我以同样的心情,对兰花精心栽培。选一个透气性良好的紫砂盆,将红土砖碎渣混合颗粒泥炭,作为栽培的基质垫底,连同大洪山带回来的腐殖土,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浇水,精心呵护而不溺爱,倍加怜惜而不娇惯。
兰花的株形端庄秀丽,花香清幽纯正,朱德同志说“唯有兰花香正好”——正气也;兰花有气质,文雅内敛,修为高雅,和悦谦恭,洁身自爱——雅气也;董必武同志诗云“竹自具五好,兰有其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清气也;兰花富有致静的境界,静不失虑,静不失态,沉稳练达——静气也。幽兰这“四气”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养兰就是养气。
现在,这馥郁的清香,蕴涵着淡雅的诗意,叫人迷恋,令人沉醉。
在这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像我这样的耳顺之躯,以及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既当不了志愿者,又参加不了突击队。那么,不传染,不添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就是为这场战疫情工作出力,就是为社会作贡献,哪怕是节约一只口罩。
而在家安居的日子里,幽兰是我的好朋友,也给了我最多的心灵慰藉。
兰花生幽谷,教我耐得住寂寞。这段日子,兰花是我身边最鲜活的事物,每一次俯下身来仔细观赏,它都会帮我置换心境,让我把自己想象成空山中的另一种幽兰——长在幽谷人未知,独有风韵静自开,它让我在焦躁不安时,忽然变得气定神闲。
兰花不择地势,不畏风雪地顽强生长,教我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我所住的不远处就是金银潭医院,收治了大量的重危患者。我知道自己离疫情现场很近,但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在有限的空间内,读书、写作、锻炼身体。白天,我与兰花同呼吸;夜晚,我与兰花共剪影。此心安处是吾乡。
兰花所有的特质和秉性,所有的情操和精神,无不鼓舞着我,激励着我,熏陶着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给我迎来春光的意志和信心。
虽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10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一个特别的新春佳节”暗示这正处于抗疫情的特殊时期。
B.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叙述了“我”寻兰、遇兰、栽兰的经过。
C.文章以“我”对兰花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D.第段引用诗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2.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我们溯溪而上,手脚并用,爬坡,攀岩,探险,跨越泉溪……(赏析句子)(3分)
(2)把野生兰花妥妥地栽入盆中,定期给它松土、施肥、浇水……(赏析加点词语)(2分)
4.如何理解文中的“兰”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3分)
5.文末“兰花开了,明媚的春天来了”有哪些丰富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莲花
只要有湖泊池塘的地方,种莲都很常见。我可能是错觉,觉得吾乡与莲独有一种亲密。我乡老人多信仰佛教,所以常买荷花供于佛前。夏天里,荷花荷叶,常被用来泡水消暑,荷叶味苦,就不提了。荷花泡水后的清香,幽雅并且不可把握,在我要想出形容的那一瞬间,它就消逝了。
市区老厝,不少人家会在天井养一缸莲。这可能有着风水学上的讲究,水聚财,莲养水上,天井中间一缸财。
看惯了这缸莲,就觉得这缸莲是天井的灵魂。如果没有它,即使别的花草树木再葱茏茂盛,也像外乡人一样,体现不了潮州的气质。
因为荷叶下水光潋滟,是别的植物所没有的。水仙虽然也生在水上,但水仙叶细,修长向上,水域面积要比莲花小很多,而且水仙是初春开的,花季很短。莲花是夏天的。我乡有极漫长的夏季,被莲花陪伴的日子,自然也因此漫长。
莲叶和莲花的搭配很讲究。它们并不是随随便便就长成这样的。莲叶是平铺开的,展展圆盘,莲花是升起来的,含苞时尤其有向上的意愿,这两者一横一纵,形成对比。莲叶虽然开阔,却由一枝单薄的茎撑着,挺出水面,如此一来,轻风过处总是颤颤巍巍,形成特殊的情致。
看过一则资料说荷花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开花植物之一,在一亿年前它就从沼泽湖泊中出现了。那么,在这棵娇滴滴的荷花的基因里,还有着恐龙、冰川期劫难的记忆。
现在它成为现世静好的代表,被芸娘拿来放茶叶,被李渔当成“命之最”,还被用来讥讽装清高装纯洁的人,想到它经历过的大风大浪,不由得多少有点敬畏。
夏天,莲花正盛。我决心跟着丁大嫂去摘一次花。
这个决心下得不容易。丁大哥家里有四五亩的莲田,工作量大,所以摘莲花要凌晨两点多就起床,四点前必须到莲池里。摘两个小时,六点天已亮,立马把新鲜莲花带到市区卖。
为了摘莲花,提前一天就住到丁大哥家里。感觉才闭上眼睛,丁大嫂已经叫我起床。她让我穿上长筒橡胶雨靴,给我递上电筒,摩托车划破黑夜,向莲田开去。
层层叠叠的莲叶中有个动静,那当然就是丁大哥。他穿着水裤(连鞋带裤的橡胶衣服,这样就算陷在很深的泥里都没问题),丁大嫂的设备稍弱点,但也换了全身的雨衣长橡胶靴。我只一双短雨靴。她说:你只能将就,不要走远。话音刚落她已如履平地走了好远。
我迈出了莲池里的一小步,人生的一大步。虽然塘泥稀软,但我毕竟是个从小就见识家里每年换莲土的人,也算有童子功了。我越走越自信,不再计较设备不全。
夜色里的莲叶非常恣肆地发着清香,荷叶随处可见,它们长得纵横开阖,甚至蔓延到了田埂上。夜风清凉,四野茫茫,只有远处浮浮沉沉的丁大哥和丁大嫂,都在埋头劳作,压根没有说话。再更远处,可能有别家的莲工,也早起摘莲,但是每个人,距离都很远,远到寂寞的程度。
我走着走着,方向可能不对,有一股力量吸着我的双脚,使我的靴子被更深地吸附,仿佛能听到鞋底下的膏泥发出一股“吱”的声音,这里的塘泥仿佛比刚才那一片更深,更软,更稀,更接近于想象中“沼泽”的质感。
聪明的我意识到,如果把脚强拔出来,只会把雨靴留在泥里。于是我杵在原地,凝神寻找脚下的角度,徐徐图之。
天空从深蓝色慢慢地变成了粉红色,有一群群黑色的鸟在粉色的天空中飞过。远处有一个陶泥厂的厂房,彻夜亮着灯光,衬得田野更黑了。
置身莲田,脚缓缓下沉,从靴口灌入的塘泥滑腻温存。仿佛只有几分钟的时候,千姿百态的荷花在微微的天光中亮了起来。浩大的蜂群,忽然从四面八方,不知具体什么地方,相继赶来。
莲花瓣缓缓绽放,呼应着它们的狂热。它们舔舐着莲花吐露的甜蜜,如此忘我,如此急迫,这一片莲田中仿佛有一场人间所不知道的相思。
其实这个夜晚也没什么。只是把最普通的一个夜晚,那本该属于睡眠的时间送给了莲花,或者仅是送给淤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描写家乡常见莲花,作者觉得“吾乡与莲独有一种亲密”是一种错觉。
B.
文章第段描写了初春的水仙花,对比衬托出夏天莲花的花期长与莲花的美丽。
C.
文章写作者下决心去采莲、交代采莲的时间、装备,突出了采莲的艰难与辛苦。
D.
文章结尾看似语气平淡,却蕴含作者对莲花与淤泥等普通之物深深地赞美之情。
2.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莲花的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画线句子“我迈出了莲池里的一小步,人生的一大步”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4.结合语境,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
莲花瓣缓缓绽放,呼应着它们的狂热。它们舔舐着莲花吐露的甜蜜,如此忘我,如此急迫,这一片莲田中仿佛有一场人间所不知道的相思。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赊账陈学长
夜,澄清了一切,白天的喇叭声、说话声和机器的轰鸣声都如潮水般退去。躺在木板床上,蒋才辗转反侧,久不能寐。他知道,他又失眠了。
蒋才仿照别人的说法,躺在床上数数催眠,可是,他从一数到八百,依旧没有半点睡意,索性穿上睡衣,走出了房门。深夜中的药都(亳州有“药都”之称)像一位淡定的老人,在时光中静静地滑行着,连灯光和虫鸣都是不紧不慢的。空气中弥漫着中药散发出的淡淡的清香,宽广的芍花路上冷冷清清,偶有一辆出租车呼啸而过。这条路,他不知在深夜中走了多少遍,路北的曹操公园黑乎乎的,偶尔还会“刺啦”一声响,像是猫或者狗在草丛里钻来钻去,春夜里总会有些惊动。
蒋才走着,想着,觉得有点累了,方才回去。躺在床上,还是翻来覆去……闹钟滴滴响后,迅速起来,也不知道夜里睡着了没有。洗漱时,蒋才发现眼袋又浮肿起来,黑黑的。二十刚出头的他,前额的头发一碰就掉,像秋日枝头的枯叶。
眼下,距高考不到半年,老是睡不着可真是要命。诊所去了,市人民医院也跑了,吃了大把的西药,输了很多瓶液,依旧无济于事。蒋才家在利辛农村,父亲去世后,母亲张茹打理着家中的五六亩田地供他上学。蒋才得了失眠症后,为了能让蒋才吃好睡好,张茹忙完农活后,便从老家来到亳州市,在学校旁租了套一室一厅的房子。蒋才睡在卧室里,张茹睡在客厅中。为了补贴家用,张茹边照顾蒋才,边在超市打零工。不曾想,一两个月后,蒋才的失眠症无丝毫好转,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大,成绩一落千丈,家里也开始入不敷出。
“娘,算了,我不上学了!”蒋才朝地上狠狠地吐了口唾液。“这哪行啊,全村人都说你比别人家的孩子能呢!都快够到大学的门了,怎么能打退堂鼓啊!”张茹理了理花白的头发说。
过了没几天,村支书从利辛赶来了,还背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他一进门就嚷嚷:“俺闺女在亳州药材市场卖中药材呢,这两天生意不怎么样,积压了很多桂圆和莲子,都是补品,张大嫂你可得帮我这个忙啊,买点给你家蒋才补补身子!”
张茹叹了口气说:“刘支书啊,俺家你还不知道吗?已经入不敷出了!”刘支书笑眯眯地说:“赊账!用来给孩子补身体,总比让这桂圆和莲子坏了要好,看着多心疼。”
张茹说:“啥时候还钱呢?”刘支书说:“放心!三五年都不问你要,等你家蒋才大学毕业了,能挣大钱了再还我!”
“我现在都不想上学了……”蒋才嗫嚅着说。张茹眼睛一立睖,说:“你说啥啊,你说不上就不上了?”蒋才立马就不吭声了,勾着头,愣愣地坐着,他怕惹娘生气!
张茹转脸又赔着笑脸说:“刘支书,总不能眼瞅着这些宝贝坏掉,好吧,都卖给我们吧,这笔账你记着,以后我肯定还!”刘支书起身道谢,说“谢谢张大嫂!谢谢张大嫂!”走了没几步,又回头郑重地说:“蒋才,你小子一定要好好念书啊,否则,我的钱没人还了。”
等刘支书走后,蒋才关上门,嘟囔着:“娘,咱家都吃不上了,还帮人家!”张茹一拍桌子,说:“做人不能没良心,刘支书是扶贫队长,没少帮我们村民,还给我家争取了困难补助,这次人家有难,我们总不能不伸手吧?”
就这样,房间里又多了一堆补品。家里也没个冰箱,放长了怕要坏掉,张茹把桂圆和莲子当米饭煮,她和儿子几乎一天三顿都喝桂圆莲子汤,吃桂圆莲子肉。
当天晚上,蒋才觉得心不慌了,竟然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兴奋地大叫道:“娃儿,隔着一个玻璃门,我听到了你打雷似的鼾声呢!”
蒋才伸了伸懒腰,他觉得脑子很清晰,身上很有劲,他打消了弃学的念头。接下来的几天,蒋才都能美美地睡了一觉。上学走在芍花路上,他觉得脚下的步子很轻,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和青青的天堂草也都变得那么地亲切,就连春风都是柔的,如水般从身边滑过。
一个月以后,蒋才觉得舒坦极了。他觉得自己和身边的桐树、青草以及空中的燕子一样,在这旺盛的春气里,在向上顶撞!他疑心是这桂圆、莲子汤起了作用,上网搜了搜,原来桂圆和莲子真能治失眠!
转眼到了夏天,高考分数出来后,蒋才考了628分,超过了一本分数线!
刘支书的电话来了,说:“张大嫂,你家蒋才真能啊!给我们这个旮旯村庄争了光呢!”
张茹笑呵呵地说:“刘支书,都是你的桂圆、莲子起了作用,你这扶贫队长,可真会扶贫啊!”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段作者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寂静夜晚的景象,衬托了蒋才的失眠。
B.第段中“他一进门就嚷嚷”表现了村支书因闺女药材卖不出而着急。
C.文章运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赊账”的秘密逐层揭开,结构紧凑严密。
D.标题“赊账”既概括了故事主要情节,小说围绕这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二十刚出头的他,前额的头发一碰就掉,像秋日枝头的枯叶。(赏析句子)(3分)
(2)他觉得自己和身边的桐树、青草以及空中的燕子一样,在这旺盛的春气里,在向上顶撞!(赏析加点词语)(2分)
3.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
4.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一)1.(3分)D
【解析】D项有误,分析全文可知,文章并没有“穿插大量抒情、议论”,语言优美生动、清新自然,也并没有“充满哲理”。
2.
(3分)“豆花儿一开”指盛夏,豆田上盛开的豆花;(1分)“豆花儿二开”指秋夜,豆子在萤火虫亮光的映照下投射到豆田上的影子,好像一地的碎花;(1分)“豆花儿三开”指的是年关,母亲用卤水催开的一锅豆花儿。(1分)
3.
(1)(2分)“浸染”本来指液体渗入而染上颜色,这里指盛夏的豆田逐渐变成一片深绿,(1分)写出了豆田里豆叶长势的茂盛。(1分)
(2)(3分)“胖乎乎的豆子便如同凯旋的勇士”运用比喻,(0.5分)写出黄豆成熟后颗粒饱满的样子;(1分)“露出阳光笑脸”运用拟人,(0.5分)明写黄豆的快乐,实则反衬母亲晾晒丰收的黄豆时内心的喜悦和满足。(1分)
4.
(3分)照应标题;(1分)点明时间的变化,暗示豆子的生长过程;(1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整齐、有节奏感。(1分)
5.
(6分)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喜悦;对勤劳、能干的母亲的赞美;美好而淳朴的新春憧憬;农家人最简单的幸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
1.(3分)B【解析】作者由兰花开放,想到当初寻兰、遇兰、栽兰的经过,再回到现实,疫情期间与兰相伴。B项中“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表述错误,且B项缺少“伴兰(疫情期间与兰相伴”)这一内容。故选B项。
2.(3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首次寻兰就遇兰,为下文写精心栽培兰花作铺垫;内容上:表明“我”与兰花结缘是因为我本对兰花怀有虔诚敬畏之心。
3.(5分)(1)(3分)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我们寻兰的艰辛历程,表明“我”对兰花的喜爱,以及怀有的虔诚敬畏之心。
(2)(2分)“定期”是固定的时间状态之意,写出“我”栽培兰花的过程,表现出“我”对兰花的精心呵护和倍加怜惜。
4.(3分)本文的兰有多重意义。一是自然形态的兰,二是作者带着有情的眼光来观照,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兰。前者表现的是兰的客观形态,是实写;后者表现的是兰的精神内涵,是虚写。后者代表了作者的诗情、艺境和审美情趣。
5.(6分)兰花教“我”耐住寂寞,不怕困苦,不惧磨难,坚韧刚强;兰花的特质秉性、情操精神鼓舞激励了“我”,给“我”以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力量、意志和信心;暗示“我”因兰花盛开看到这场防控疫情的战斗即将取得胜利的希望。
评分说明:能从“教我耐住寂寞、坚韧刚强”、“鼓舞激励、勇气和信心”,“暗示防控疫情的战斗即将取得胜利的希望”三个层面理解句子含意,意思答对即可。
(三)(20分)
1.(3分)A
【解析】原文是“可能是错觉”,在语境中不能理解为“是错觉”。
2.(6分)喜爱、欣赏之情:在作者眼中,莲花与莲叶既是美丽的有时平凡实用的,体现了潮州的气质;敬畏:莲花的悠久历史与丰富的寓意令人敬畏。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3.(6分)“我”在莲塘里走了一小步,这一步是我人生中、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2分)“我”采莲是去创造美,实现了由欣赏美到创造美的飞跃;(2分)“我”体会采莲的艰辛,是表达对种莲、采莲的普通劳动者的敬意,提升了自己的思想认识。(2分)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4.(5分)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呼应”“狂热”“舔舐”赋予莲花与蜜蜂以人的动作与情感,形象写出莲花盛开、蜜蜂忙采蜜的动人景象;把“莲花盛开、蜜蜂采蜜”比作“相思”,准确形象地写出二者的紧密关系与人们对莲花与蜜蜂的喜爱。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四)(20分)
1.(3分)B(村支书并不是真的着急。)
2.(5分)(1)(3分)运用了外貌描写,将头发比作秋日枝头的枯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蒋才身体的虚弱,突出蒋才失眠的严重性。
(2)(2分)“顶撞”意为撞击,形象地表现了蒋才精力的充沛,表现了桂圆莲子的功效,衬托了村支书的良苦用心。
3.(3分)吃苦耐劳,疼爱孩子,望子成才,心地善良,懂得感恩。
4.(3分)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蒋才的家庭情况,为下文村支书帮助他的情节作铺垫。
5.(6分)村支书为了帮蒋才治病,假借闺女做药材生意,桂圆、莲子卖不出去,找蒋才妈妈帮忙,将自己置于受助者的境地,将蒋才妈妈置于助人者的身份,既维护了蒋才妈妈的尊严,又让他们毫无心理负担地接受了帮助。“真会”二字体现了村支书不仅乐于助人,而且善于助人。表现了蒋才妈妈对村支书作为扶贫干部的良苦用心的感激之情、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