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年人民日报二月微时评汇编及点评

(2021-03-03 14:27:21)
标签:

杂谈

语文教学

2021年人民日报二月微时评汇编及点评

人民日报评论可谓高考的风向标。为人民日报每个月的微时评做点评工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可传达一个月的国内外大小事,帮学生积累新鲜素材,又可帮学生学到一些写作知识。

2月1日:学生手机

教育部通知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准带手机进学校 ,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手机本为方便家校联系,现实中却成了一些孩子课上“摸鱼”、课下沉迷的“游戏机”“聊天器”,成了一些教师布置作业赋压家长的“省事器”。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教育部这剂药方令不少人长舒了口气。但各地各学校在落实中,需下一番绣花功夫,既要严格执行,也要避免“层层加码”,莫将“原则上”变成“一刀切”。毕竟,手机等电子设备本身并不是“问题”,它们在加强沟通、教学智能化信息化中仍大有用武之地,关键是如何管好、用好,让电子设备从成长路上的“拦路虎”变成“好伙伴”。

微点评: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让电子设备成为“好伙伴”,而非“拦路虎”。看事看物要一分为二。


2月2日:阳刚之气

近日,教育部在答复一份提案时指出,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引发广泛讨论。培养“阳刚之气”,绝不意味着任何意义上的歧视。无论男女、无论性格刚柔,都应获得同等尊重和肯定。性别、性格差异客观存在,绝无优劣高下之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教育的导向中,完全忽视男女之间的生理、心理和性格差异。恰恰相反,只有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提倡“阳刚之气”,是培养“阳刚”所表征的诸如正直、勇敢、坚毅、阳光等优质品质,也应成为每个孩子在学生阶段着力涵养的品格。

微点评:正直、勇敢、坚毅才有真正的“阳刚之气”。以退为进,说理辩证。


2月3日:刹“黑校车”

据报道,在部分地区的城郊和农村,“黑校车”痼疾复发、屡禁不止,依然病根难除。表面看是监管不力的结果,比如除了超员、超载、超速等问题,“黑校车”的资质和管理也存在诸多漏洞,直接威胁孩子生命安全;根上看是正规校车供给不足的必然,正规校车供不应求,难免给“黑校车”留下当道的空间。校车承载的是千家万户的希望,也是全社会的未来。刹停“黑校车”,不仅要加强安全教育、加强监管力度,更要直面正规校车匮乏的困境,千方百计增加供给。同时,把校车打造成“安全车”,在家校两点间连出一条安全线,才能确保我们的孩子出入平安、健康成长。

微点评:刹停“黑校车”,在家校之间连出一条安全线。由表及里,抓住症结。


2月4日:原创保护

近日,上海警方公布,梁某等人涉嫌通过“人人影视字幕组”提供疑似侵权影视作品在线观看和离线下载,从中非法牟利,被依法逮捕。原创者投入多少心血,盗版的伤害就有多深。依法打击盗版行为,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题中之义。网络空间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应提升“版权”意识,既保护好自己的原创成果,也敬畏他人的智力结晶。同时要看到,让盗版“退场”,也需要优质正版的“登场”。一些网友表达对“人人影视字幕组”的遗憾与可惜之感,本质上反映的是对更高品质内容产品的期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坚守法治底线,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才能打造健康内容生态,让创作者有价值感,让网友有获得感。

微点评:提升“版权”意识,保护自己原创成果,也敬畏他人智力结晶。


2月5日:“封杀”CGTN

英国通信管理局作出裁决,吊销CGTN英语新闻频道在英落地许可,引发各界批评。CGTN在英播出18年,始终秉承客观、理性、平衡原则,严格遵守英国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先后采访过大卫·卡梅伦、特雷莎·梅、鲍里斯·约翰逊等英国政要,为增进中英两国人民了解和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受众多元化、多视角了解中国和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英方对此置若罔闻,基于意识形态偏见,以政治理由“封杀”CGTN,将技术问题政治化,严重损害中国媒体声誉,严重伤害两国人民感情,严重阻碍两国间正常人文交流。英国的无理打压,也再次暴露了其所标榜的“新闻自由”的虚伪性。敦促英方立即停止政治操弄,纠正错误,中方将保留作出必要反应的权利,维护中国媒体的正当权益。

微点评:英国反华势力的“枪口”对准的不仅是一家媒体,更是国际正义。


2月8日:个人隐私

刚聊过的商品,转眼就收到广告推荐,你被App“偷听”了吗?当前,一些即时通讯工具、输入法和导航等App,超出用户许可范围,将读取的个人信息用于其他途径,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工信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来通报的657款App中,有“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或“违规使用用户个人信息”问题的占40%左右。个人隐私被侵犯、个人信息被违规用于广告精准投放等令用户焦虑不安,可能的信息泄漏、被电信诈骗等隐患更让用户忧心闹心。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并非无法可依。但保护起来为何这么难?根源还在于违法成本远低于潜在收益。对此,执法不能隔靴搔痒,监管更要念响“紧箍咒”,对于那些整改不彻底、屡禁不止的,要通过加大罚款、市场禁入等,真正让违规企业感到痛。当然,个人才是隐私的第一保护人,不能有“隐私换便利”的想法,更要主动给个人信息加把“锁”!

微点评:手机可以用来倾听,但绝不能被窃听。执法不能隔靴搔痒,个人更要主动加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