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读写素材】十个人物,十个主题
(2020-11-24 08:01:55)
标签:
语文教学杂谈教育 |
【人民日报 · 读写素材】十个人物,十个主题
1.环境保护
每个人都是环保行动者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周珊珊
【人物】“环保战士”杨欣
【故事】一头花白长发、一脸络腮胡子,不是杨欣的时尚造型,而是现实的需要,能在高原地区抵挡漫天风沙和灼热紫外线。杨欣曾跟随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全程漂流长江,被视为探险家;之后,他关注藏羚羊、冰川保护等问题,成为长江源头的“环保战士”。他创立了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环保促进会,发起“垃圾换食品”和“带走一袋垃圾”项目,建立高原垃圾回收处置的管理体系,在青藏公路沿线布局6个“绿色驿站”……几十年来,杨欣及其志愿者团队坚守在长江源的保护一线,用自己的努力守护着母亲河源头的环境。
2.付出坚守
每一滴汗水都值得称颂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筱 理
【人物】长城上的工人
【事件】不久前,一段视频风靡海内外,记录了一群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修复长城”。自2005年起,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
【点评】
世界上没有“超人”,却有超人般的挑战。就像长城上的修复工人,年复一年地为古建筑“添砖加瓦”。为了不造成二次损坏,有时仅靠一根同伴拽着的绳子,在悬挂中完成高强度的工作。
“下面有风,很危险。如果胆小,就做不了。不过我很勇敢,所以我敢下去补砖。”一位工人这样说。这是一份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工人们却甘之如饴,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荣誉”。
其实,为城市扫除尘霾的环卫工人,为景区清理垃圾的“蜘蛛人”,为祖国荣誉而战的体育健儿,为文化传承修补残缺文物的修复师……不管哪个行业、何种身份,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一个特定目标而全力以赴,是劳动、拼搏与奉献,夯实了社会运转的基石,也筑牢了社会价值的底座。
这也是一个隐喻,
3.慈悲善良
以善良的光照亮更多心灵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李思辉
【人物】汶川“夹缝男孩”郑海洋
【故事】“小雨,你看到了吗?你的老朋友在新北川等你。”最近,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小伙子郑海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湖北女孩小雨。十年前的汶川地震中,正在北川中学读高一的郑海洋被埋在水泥板夹缝中长达22个小时。后来,这个被称为“小雨”的志愿者吴丝雨来到受灾地区,帮助郑海洋进行复健,这一过程也让他重拾了生活信心。如今,郑海洋有了自己的事业,希望找到失去联系的小雨,当面说一声“谢谢”,并想请她回新北川看看。
【点评】
“她是我灰暗世界里的一束光。”郑海洋如此评价吴丝雨。这句话饱含了一位灾后重生青年的深切情感。人们看到了他被救出时摆出的“成功”手势,却很少知道被截肢后的灰心与叛逆,更不了解有个叫小雨的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让他对生活有了新向往。十年过去了,用心寻找当年的志愿者小雨,是一种善良真诚、知恩感恩,也是为了让那束光折射得更远。
“志愿者小雨,你在哪里?”“汶川地震中的‘夹缝男孩’在找你”……成百上千的人都被这段故事深深打动,热情地转发信息,以盼尽早找到她。为什么人们如此热心关注?为什么期待他们能再次相聚于新北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其实,包括郑海洋在内的千千万万汶川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创造新生活,又何尝不是给社会带来向上力量的“一束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直面苦难的坚强、奋发不息的力量。
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每一个爱的期许、每一次爱的寻找,都是美好的希望。把善良的火炉越烧越旺,让爱的光芒越照越广,向善向美向上也就形成了我们心灵、我们时代最美的主旋律。
【网言网语】
这是一个温暖而美妙的故事,充满了正能量。愿好人终有好报,愿男孩能如愿,期待美妙故事的后续发展。——@静心
你的生命中,有很多陪伴你很久的人,有很多支持帮助鼓励你很久的人,不要因为他们时常在你身边而忘了他们的恩情。——@韩洋
4.传统文化
为传统留扇时间的门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虞金星
【人物】民间音乐传承人申嘉彤
【事件】山西姑娘申嘉彤从小学音乐,爱好民间音乐和传统乐器。上大学专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后,她更四处寻访山西的民间音乐传承人,拜师讨教,想为流传几百年的山西民间音乐留存更多资料,让传统民间音乐绽放时代光华。“非遗”项目兴县香坊戏传承人白爱明被申嘉彤的努力感动,决定将香坊戏的剧本、曲谱等珍贵资料传给她。
【点评】
什么是时髦?如何追求时髦?追求什么样的时髦?申嘉彤说,“我要做个不一样的‘90后’”。
文化传承要“说”,更要“做”。无论是“传”还是“承”,都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非遗”保护,相较于理念上的重视,身体力行的实践更重要。像申嘉彤那样,在别人忙着过节时,她能带着笔和本,想方设法地采访民间艺人,这种言行合一的精神就是文化传承的最好姿态。
传承,正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要“传”得下来,就得为那些即将消散的艺术争取时间。为何在文化保护中,我们会用到“抢救”一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看起来或许有些过时的文化艺术,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不会再次被激活,产生影响民族、影响人类的新价值。只有尽力保存,向未来争取时间,才有新的可能。
要“承”得起来,就得为那些尚在生活中的文化艺术注入时间元素。科班出身的申嘉彤说,她在学校做了尝试,把民间音乐的一段旋律一段唱腔引入流行音乐,同学们的反响很不错。这种尝试庶几近之。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脉络。
我们期待,在文化传承与时间的较量中,有更多像申嘉彤这样的青年加入。惟其如此,时间才能为我们开拓更宽阔的路。
【网言网语】
好样的,年轻人要向你学习,传承一些值得传承的东西。——@平杰
守是守不住的,要发扬光大就得有人学,有人乐教善授。——@武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