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馄饨的夫妻

卖馄饨的夫妻
张子影
三十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小说按时间顺序写了发生在三个时段的故事,阅读时可画出表明时间的词句。】
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描写馄饨,其实是写女人的灵巧】。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个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段动作描写极为精彩,层次清楚,语言简洁,画面生动】。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夫妻二人相亲相爱、性情温和。这个镜头将在文中多次出现,成为刻画人物、组合文章的重要情节。】
一碗馄饨九只,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这又是一个特殊镜头,下文还会出现。作者十分讲究布局,几个细节,既写活了人物,又连缀起情节】
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的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
馄饨里面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
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是感觉,也是心情】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也不少地上下起伏【九只馄饨再次出现】。女人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细节好】。
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
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典型镜头再次出现】
大约上午十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这又将是一个典型镜头。注意,这里的动词是“挂”。】
他们没有孩子,大概是因为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
【以上写三十年前夫妻卖馄饨的事】
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先写变化的细节】,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再写不变的细节】。
【上段写上大学后夫妻卖馄饨的事,略写】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出了什么事?
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
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伤得厉害吗?我问。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反正以后过马路也只能慢慢走了。
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
【上面写婚后回家,听说夫妻出事。用母女对话的形式,补写出夫妻遇车祸的情节,构思巧妙。】
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这个转折,多么让读者激动啊!】。
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此处先写“不变”的细节】。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再写“变化”的细节】。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又写“不变的细节”。典型镜头再次出现,为何这次读写菌却忍不住泪流,不仅因为心软,更是因为作者描写的巧妙】。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再写“变化”的细节,暗示了车祸对他们身心的影响,也表达了“我”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典型镜头再次出现,读写菌泪水再次夺目而出。没有这些细节,文章不会如此让读者感动。】
【以上写婚后回家探亲时夫妻的情形。】
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大广告牌,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又有变化】。
明天早上来吧,我说。
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孩子问我。
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有了这句话,才明白作者在前面重复描写那些典型镜头的用意。或者说,有了前面那些反复出现的典型细节,这句话才更感人,更有深意。】
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典型镜头再次出现。注意此处动词变成了“挽”,这些小变化,需要有心的读者才能感受到】。
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变化】,我仿佛听见男人说:阿宝,来——
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不变。不过这次,这个典型镜头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虚实结合,更加感人。】
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阅读思考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年轻时“挂着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后来“挽住男人的胳膊”往回走,用语细腻。挂与挽的变化背后,有不幸的遭遇,也有温暖的爱情。
B.车祸是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小说并未详写,仅仅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关。
C.夫妻卖馄饨的小食铺早上开,文中却说“我”带孩子去时,只见他们“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有意让叙述不严密,使得结尾有种诗意美。
D.“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连情节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尊严的思考。
2.小说开头用较大篇幅描写主人公做馄饨、卖馄饨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 C;
2.说明“我”对小摊印象深刻的原因;寄寓“我”的怀旧情绪;与下文多次出现的相似情景一起营造出平凡生活的诗意。
3.从小摊到小铺,夫妻二人的馄饨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和味道;三十多年来,夫妻二人始终保持着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做到“一直是那个样子”并不容易,在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不变的温暖和亲情更令人感动。